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学理论》2015,(11)
马克思认为人权的存在并非只有永恒的、天赋的和抽象的,而是随着社会历史发展的、具体的。其人权思想发展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对资产阶级"政治解放"的批判构成了马克思人权思想发展的第一阶段;另一个是从物的依赖性社会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是人权的普遍实现和完成,是对资产阶级"政治解放"人权的超越,是马克思人权思想发展的第二阶段,即人类解放。  相似文献   

2.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人权状况的理论分析来看,马克思主义人权观至少有以下几个基本观点:第—,人权的历史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权是一个历史的范畴,而不是自然的范畴.第二,人权的阶级观.在阶级社会中人权终将表现为特定社会阶级的特定权力要求.第三,人权的经济观.马克思主义并不一般地否定财产权的人权意义,而是否定生产资料私有制特别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财产私有权.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人权主体、人权权利、人权的经济基础、人权的民主法制保障和人权文明的多样性。其思想来源包括马克思主义的人权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权思想、国际人权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革命建设时期的人权理论等。中国社会人权发展中的内外矛盾是该思想发展的动力,全面认识这些因素是我们科学把握这一思想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的人权思想是在“革”结束之后,人们对人权问题开始重新关注的背景下,是在与境内外敌对势力借“人权”问题攻击党和政府的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对人权状况的本质特征、主体所属、基本条件、语境限制、特殊状况等关键性内容作了深刻的阐释。它对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的发展和我国人权状况的改善都发挥了具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的新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曾忠恕《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文献,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南。在这部著作中,邓小平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人权的内在矛盾,阐述了社会主义人权的本质特征,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为我...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人权思想是人类自由平等地寻求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证。它的产生不是凭空的,而是有其深刻的现实基础与理论来源。重点从其主要的理论来源进行解读:一是资产阶级的人权思想,主要以霍布斯、洛克和卢梭为代表;二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人权思想;三是以康德和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唯心主义人权思想;试图通过对以上三种人权思想的批判和继承,进一步认识马克思的人权思想所具有的社会性、历史性和批判性,以期为全面理解马克思的人权观提供有限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冯雪娇 《学理论》2015,(1):243-245
道德学习作为人的生命发展过程中的人格养成,所要学习的不是物之理,而是人之理;不是人之所是之理,而是人之应是之理。它不能仅仅依靠认知来获得抽象的道德知识,它需要的是基于生活经验之上的人对人的理解、人与人的交往,人对生活的认识、反省以及对生命价值的体验和感悟。生活是道德存在的根据,道德的学习应当是生活的、实践的,而不能简单归结为知识的、思想的。道德内在于生活,它的存在形态、结构、过程等所遵循的是"生活的逻辑"而不是抽象理性的原则。道德学习的过程是在现实的生活中展开的,立足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因此,从生活与交往的视角对道德学习进行研究是与当前道德学习方式转换的时代要求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就如何实现和保障中国的人权进行了艰苦的探索,提出并阐述了"人赋人权"的思想观点。毛泽东"人赋人权"思想的启示是:党要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人民群众要敢于和善于利用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要坚决反对所谓抽象的、超阶级的人权思想。  相似文献   

9.
曹明 《理论导刊》2002,(11):46-48
列宁人权思想是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思格斯的人权思想,结合无产阶级革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建设而创立的符合本国国情且具有时代特征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它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权建设和人权保障具有很重要的借鉴作用。本文在初步考察列宁人权思想总体面貌的基础上,重点阐述苏维埃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列宁的人权思想与实践,以丰富国内在此领域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0.
"人"作为人权的主体是人权的基础。在西方"天赋人权"已经显示出理论和实践缺陷的当下,挖掘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中"人"的法理对发展人权理论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以"现实的个人"作为人权的逻辑起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法学的方法论,揭示出人权之"人"是个体的存在、社会中的存在和历史的存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资本主义人权的批判,揭示出人的政治解放限制了人的普遍权利,而人类解放才能真正实现人的普遍权利。马克思主义"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命题揭示了人权的根本目的,实现了人权主体、内容和价值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11.
卢春雷 《理论探索》2004,3(4):14-16
人权并不是与马克思主义无涉的概念。马克思将“现实的人”作为自己人权理论的逻辑起点 ,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虚假和抽象人权批判的基础上 ,以“自由人联合体”作为自己人权理论的支撑点 ,提出了无产阶级的人权观。  相似文献   

12.
青年是社会人群中录重要的组成部份。古今中外有识之士都很关心青年的成长。安徒生就说过:“为争取未来的一代,我决不顾个人成败得失。”然而,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一些思想家和政治家,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不能全面、科学地认识青年。唯心主义哲学家在研究人的时候指的不是具体的人,而是抽象的东西,即理念、精神等等。旧唯物主义者仅仅把理性活动看作是“真正的人“的活动,脱离了人的社会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认为权利从来都不是天赋的、抽象的、个体的,而是具体的、整体的、现实的,是由社会的物质经济条件决定的,有其产生、发展、消亡的历史过程,权利只是在人类尚未以社会整体的形式摆脱自然的束缚的条件下的产物,是特定社会经济关系下实践着的人们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的一种机制。  相似文献   

14.
赵晓光 《理论探讨》2001,3(1):17-18
邓小平人权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 ,是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它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的新境界 ,把人权运动和人权理论推向了一个新高度。邓小平人权理论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强调维护社会主义人权 ;争取全人类的人权 ;维护人权反对霸权。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理论是植根于中国国情与实际,在继承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的基础上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不仅体现了人权发展普遍意义上的共性,也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发展阶段意义上的个性,具有理念上的超越性与制度上的适应性的有机统一,内涵上的发展性与形式上的多样性的有机统一,目标上的人民性与标准上的规律性的有机统一,原则上的普遍性与方法上的灵活性的有机统一。面向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理论正呈现鲜明的发展趋向,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是西方政治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书中所谈及的"自由平等、人民国家主权者、人民主权不可转让"等给法国《人权宣言》带来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卢梭和其他思想家一样追溯了远古的自然状态,并叙述了从自然状态到社会状态的过度,即从自然权利到政治权利的发展;另一方面认为自然权利不是真正的政治权利,只有转变成政治权利才能得到行使和保障。如果没有实现转换政治权利就不可能存在。  相似文献   

17.
对于马克恩人权思想的理论来源这一问题,学界一直鲜有人就此展开过专门的论述.通过对马克思之前的某些思想与马克思的人权理论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后者有五个主要的理论来源.这五大渊源对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的创立起了主要的推动作用,在马克思的人权思想中始终闪现着这些理论渊源的影子,研究它们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以抽象的人为思想核心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作了具体的历史分析,指出,尽管它披着普遍性的外衣,却始终是一种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是两种性质不同的世界观,它们在一些带根本性的重大原则问题上都是截然对立的,决不容许混淆二者之间的界限。文章阐明了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性质,指出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不是世界观,不是独立完整的思想体系,而是人们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指导下进行革命实践时在对待人的问题上所应遵循的一种道德准则。我们需要宣传和实行的不是什么抽象的人道主义,而是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19.
人权是人之为人的基本权利,人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人权与人性具有密切的联系。只有从人性入手,才能深得人权的要义。人不仅仅是“经济人”、“政治人”、“道德人”、“社会人”或“文化人”,人是追求各种价值的“经济人”。从“价值人”理论的视野里,人权的实质是人对各种价值的追求权;人权确保的不是某种具体的权利,而是权利的全面性;人权全面性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我们必须积极地促进人权从片面人权向全面人权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是“普世价值”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不是适用一切人、适应一切时代的普世价值。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真理。但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真理,马克思主义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是普世价值。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等价值观念的内涵,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的性质所决定的。在阶级社会里,自由、民主、平等、人权作为反映人们的社会关系的观念,无不打上鲜明的阶级烙印,它们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中从来不具有普世性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