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现代西方主体间性理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转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领域的主导方向之一,研究成果众多,值得借鉴,但也亟须认真反思。哈贝马斯的主体间性理论迎合了众多人的口味,但与马克思相比较,显得黯然失色。马克思的交往实践思想立足人的现实生活过程,把交往行为奠定在人的实践活动当中,衬托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方向,必将成为引领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指导理论。  相似文献   

2.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解释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这种对象性教育方式最终导致了“人的失落”。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以及马克思交往实践观则构建了交往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为我们的教育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闫艳 《求实》2013,(1):84-86
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是多层次的动态体系,随着社会历史的前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规律将会不断被发现、认识,反映这些规律的新原则也相继产生。随着全球化交往热潮的裹胁及交往哲学在当代的凸显,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界亦发生了"交往学"转向,交往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四个新原则,即主体间性原则、交往理性原则、生活世界原则和互动共赢原则。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交往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闫艳 《求实》2006,1(4):71-73
长期以来,在“对象实践观”的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一直被诠释为“主体—客体”关系。这种对象性思想政治教育最终导致了“人的失落”。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及“交往实践观”为我们解构对象性思想政治教育,建构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种黎明新视界。  相似文献   

5.
《求实》2013,(7)
从主体性哲学研究到主体间性哲学研究的时代转向,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范式。考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整个系统,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整个教育活动中相对独立的主体,他们在互动交往中共同发挥能动性作用,具有主体间性。要通过培育主体间互动交往的情感基础、提升主体间互动交往的能力水平、丰富主体间互动交往的对话内容和优化主体间互动交往的网络环境,实现主体间有效的互动交往并在实践中感召、塑造和引领主体的网络生活方式,实现其思想道德认识从自在状态向自为状态的转化,从而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生成。  相似文献   

6.
王小拥 《世纪桥》2013,(12):56-57
主体间性是当代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主体间性理论在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中得到了深刻的阐发。主体间性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正在经历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向。"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改革应引入主体间性理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7.
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内涵及其确立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交往源于人们之间的相互需要。人们之间必须交往,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主体与主体的交往中形成了主体间或主体际关系,由此而衍生出了主体间性。用主体间性解读思想政治教育进而确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意义,在于还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本来面目,使思想政治教育世界中重新飘扬起"人的旗帜"。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交往中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交往式存在。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交往理论,生成基础是交往实践。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是精神交往。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现实感性的人。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多极主体平等共在的交往性特征和虚拟实践性特征。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对于变革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态和运行方式,拓展发展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转向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作用的充分发挥。根本任务和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保证作用。离开了管理的教育,必然是软弱无力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转向内在地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主体间性转向与之相匹配,使两者相益得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任务与目标。因此,我们深入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主体间性转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主体间性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主体间性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运用。用"交往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取代"填鸭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实现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对新形势下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李宏强 《求实》2013,(1):87-89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的自主独立性越来越强,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从"主体—客体"的模式转换为"主体—主体"的模式,即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主体间的精神交往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目的还是实践活动有效性控制的根据。通过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的精神交往活动模式,可以找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根源。  相似文献   

12.
哈贝马斯主体间性理论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震 《世纪桥》2007,(7):36-37
交往行动理论构成了哈贝马斯几乎全部理论活动的基本内核,而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核心问题就是主体间性问题。哈贝马斯的主体间性体现在交往行动观、交往进化观、交往规范观、交往理性等一系列富有个性特征的理论中。哈贝马斯的主体间性理论有合理性,也有明显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涵义初探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文章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育实践基础上的有机联系;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交往实践过程中的相互影响;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积极扬弃。  相似文献   

14.
闫艳 《求实》2014,(11)
时代性的言说语境预示着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取向。全球化交往时代的新特点、党中央执政理念"交往维"的凸显以及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全然观照,使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交往取向"一枝独秀",近年来逐渐成为学界研究和关注的热点。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是交往中的人、交往着的人、要交往的人。离开人的交往去谈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等于把人抽象化、简单化,更甚言之,即把人不当人。从交往的视角来观照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  相似文献   

15.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超越,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现代传播媒介环境下的创新和发展。加强基于网络技术的自媒体环境下主体间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转向实现路径研究,不仅可以开阔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理论视野,也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在时代语境的延展之下,马克思人性理论必然获得新的时代内涵:即由人的自然属性、人的社会属性和人的主体属性转向人的整体属性、人的交往属性和人的整合属性阐释。以马克思人性理论的时代内涵为指导,使现今的思想政治教育由片面模式向全面模式、由对象性模式向交往性模式、由静态模式向动态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交往理论,在本质上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以马克思交往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个理论支撑点和方法论,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视野,不仅解构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些不合理之处,而且为探寻思想政治教育的根基提供了学理依据;为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实内涵奠定了理论基础;为变革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方式开拓了崭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求实》2013,(12)
主体—客体二元对立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束缚了受教育者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展。探究理论的创新,追求民主、平等和符合个性成长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从交往实践的角度来审视思想政治教育,既可以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内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范式的转换,又可以促进关怀、对话和参与等有效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主体间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逻辑演进中生发的新问题,学界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这些研究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但尚存在概念使用随意、理论简单移植、现实困境凸显等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深化"主体间性"研究要从"学科间性"审视"主体间性",辩证分析"主体间性"相关概念,合理限定"主体间性"的学科方位。  相似文献   

20.
补正     
《学习月刊》2013,(14):66
本刊2013年第6期下半月·总期第532期刘君强、陆恩永撰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交往形式理论》一文,系"中南民族大学校科研基金青年项目《主体间性视野下民族院校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