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天高皇帝近     
语曰“天高皇帝远“,这当然是事实.元末台州、温州、处州谣曰:“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明·黄溥:《闭中今古录》)官多如毛,吏治腐败,法纪荡然,民不聊生,最后只能是惟有一个反字了得.这是中国不知上演过多少次的历史悲剧!而细察古今,则又不难发现:天高皇帝近,更遭殃的还是老百姓.   ……  相似文献   

2.
陈静辑 《乡音》2014,(10):44-44
明末的一天,崇祯皇帝做服走在街上,看到有人拆字算命,于是想预卜一下国运。崇祯随意写了一个“友”字,拆字先生看后,皱着眉头说:“这‘友’字不好,它就是‘反’字出了头。如今李自成进了洛阳,杀了皇叔,不就是造反出了头吗?”崇祯自然不高兴,强压住怒火解释道:“我搞错了,其实我想拆的是‘有无’的‘有’。”  相似文献   

3.
剖腹藏珠     
上謂侍臣曰:‘吾聞西域賈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諸?’侍臣曰:‘有之。’上曰:‘人皆知彼之愛珠而不愛其身也。吏受赇抵法,与帝王徇奢欲而亡國者,何以異於彼胡之可笑耶,’魏徵曰:‘昔魯哀公謂孔子曰:“人有好忘者,徙宅而忘其妻。”孔子曰:“又有甚者。桀、紂乃忘其身。”亦猶是也。’上曰:‘然。朕與公輩宜戮力相輔,庶免為人所笑也!’  相似文献   

4.
郑性之原名自诚,字信之,一字行之,号毅斋。《中兴馆阁录》载:郑性之“初受学于建阳朱子,朱子询其字。叹曰:‘好,大名大字。’性之由是自励。朱子奇之。”登第后,因避理宗潜邸旧名讳,方改名性之。他于南宋孝宗赵眘乾道八年(1172年)  相似文献   

5.
“‘皇’和‘王’古为辉煌、光明之意。”《诗·小雅·渐渐之石笺》“皇,王也”。分开来说,“‘皇’像太阳一样光辉灿烂的意思。”这是《古辞辨》中的第一条解释。《现代汉语词典》有3条解释:1.盛大。2.君主。3.姓。《康熙字典》古体“皇”字有5种写法,如果我们不看皇字的原形,对这5个字根本就不认识。而甲骨文目前还没有发现“皇”字。周,毛公鼎、颂鼎上的“皇”字,上部像甲骨文的“日”,有三竖,下部是一个“土”字。从字形上看,像太阳的光芒照耀大地,这也许就是王凤阳先生说的“‘皇’像太阳一样光辉灿烂的意思”的来由。  相似文献   

6.
杂感二则     
“唾面自干”与娄师德 “唾面自干”的典故见于《新唐书·列传第三十三·娄师德》:“其弟守代州,辞之官,教之耐事。弟曰:‘有人唾面,洁之乃已。’师德曰:‘未也,洁之,是违其怒,正使自干耳。’”  相似文献   

7.
本刊1991年第4期发表的《女高级知识分子延期退休的文件下发之后……》(下称《之后》)一文中说:“不要小看‘弹性’的份量!这一个‘因工作需要’的所谓‘弹性’,弹开了原有的‘硬性’,这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进步。”作者从一个角度肯定了《关于高级专家退(离)休有关问题的通  相似文献   

8.
夏、商、周——中国古代的一个历史发展阶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夏、商、周———中国古代的一个历史发展阶段李埏宋孙宗《东皋杂录》载一轶事曰:“王荆公一日问刘贡父曰:‘三代夏商周,可对乎?’贡父应声曰:‘四诗风雅颂。’荆公拊髀曰:‘天造地设也。’”这则轶事也许是传闻或假托,但不管怎样,都反映了一个现象,就是,在宋...  相似文献   

9.
犬年戏语     
在翻捡旧书时,偶然看到宋朝时的文人朱弁所著的《曲湖旧闻》。其中有一段,上书皇帝建言禁屠狗的趣事:“崇宁初(注:即宋徽宗赵佶)范致虚上言:‘十二宫神,狗居戌位,为陛下可命。今京师有以屠狗为业者,宜行禁止。’因降旨,禁天下养狗。太学生闻之,有宣言千众曰:‘朝廷事事绍述熙、丰,神宗(注:即宋神宗赵项,其年号有“熙宁”、“元丰”,乃宋徽宗祖父)生戌子,而当年未闻禁畜猫也。’其间有善议论者,密相语曰:以忌器谀言,使之贵重若此,审如《洪范》所云:‘则其忧不可胜言者也矣。’”以上所说,可见徽宗迷信,范致虚阿谀奉承…  相似文献   

10.
尊敬的新西兰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黄玮璋会长、尊敬的各位侨领、各位朋友:大家好!首先,我对新西兰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举办的“反‘独’促统论坛”隆重开幕,表示热烈的祝贺!对为筹备“反‘独’促统论坛”做出积极努力和付出辛勤劳动的各位华侨华人朋友表示最崇高的敬意!明天,就是江泽民同志《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发表10周年的日  相似文献   

11.
2010年农历庚寅年,俗称“虎年”,人们自然而然地会聊一些与虎有关的话题。在人们心目中,虎象征着神秘、勇猛、尊贵、威武。虎有好多别称,许嗅《说文解字》称虎为“山兽之君”;《西游记》中称之“寅将军”;《水浒传》中称之“大虫”;《聊斋志异》中称之‘‘豉王子'’;有些地区还称之“大猫”。  相似文献   

12.
《楚辞·九辩》:“既骄美而伐武兮,负左右之耿介”,王逸《章句》曰:“恃怙众士,被甲兵也。”洪兴祖补注曰:“耿,明也。逸以介为介胄。”朱熹《集注》曰:“负,恃也。左右,侍臣也。耿介,亦刚勇之意也。”王夫之《通释》曰:“负,矜衒自负也。”符定一《联绵字典》及今版《词源》“耿介”条均以《楚辞》此句作例证,释为“甲胄明”、“引申有‘刚勇’义”。刘永济《屈赋音注详解》谓“负恃左右狠戾刚愎的人”。马茂元《楚辞  相似文献   

13.
正潍河发源于莒县箕、屋二山,主要流经潍坊市。全长246公里,是山东省内河道最长、流域最广的河流,又是一条天然屏障。商王朝几次东扩战争,始终没有越过潍河。潍坊之名即滥觞于潍河。这么一条重要的河流,它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又有什么意义呢?顾炎武《日知录》曰:"潍水出琅邪郡箕屋山。《书·禹贡》‘潍淄其道’,《左传·襄公十八年》:‘晋师东侵及潍’是也。其子或省‘水’作‘维’,或省‘系’作‘淮’,又或从‘心’作‘惟’,总是一字。《汉书·地  相似文献   

14.
彝族的族称     
秦汉时期 ,彝族先民被称为“昆明”、“叟”和“A”等。《华阳志·南中志》说 :“夷人大种曰‘昆’ ,小种曰‘叟’”。昆明当时主要分布在东起滇池一带 ,西至澜沧江流域的广泛地区。“昆明”是西南夷中势力强盛人数众多的族体 ,因而被称为“大种” ,乃是包括今彝语支诸民族的共同称谓。西汉后 ,“昆明”作为族称不再普遍使用 ,但直至唐宋时 ,“昆明”作为族称仍在贵州彝族中保留着。《新五代史·四夷附录》载 :“昆明 ,在黔川西南三千里外 ,地产羊马 ,其人椎髻、跣足、披毡 ,其首领披虎皮。……其首领号昆明大鬼主罗殿王、普露静王九部落 ,…  相似文献   

15.
有关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迄今无定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如果说两周是封邦建国的“封建”政治,那么秦汉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治。古代中国社会由封邦建国的“封建”政治走向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治,就历史发展进程而言,显然是个进步,但为这一进步所付出的代价毕竟是太昂贵了,至少思想界的情况是如此。请看:我们在两周的历史上不难读到像“齐宣王见颜(斤蜀),曰:‘(斤蜀)前’,(斤蜀)亦曰:‘王前’”这样“臣不臣的故事(《战国策·齐策》);不难看到像“魏文侯过段干木之闾而轼之”并说“段干木贤者也,吾安敢不轼”这样“君不君”的故事(《吕氏春秋·期贤》);不难读到像“魏王(见庄子)  相似文献   

16.
咄咄逼人     
〔桓玄与殷仲堪、顾恺之共作危语。〕桓曰:“矛头淅米剑头炊。”殷曰:“百岁老翁攀枯枝。”顾曰:“井上辘轳卧婴儿。”殷有一参军在座,曰:“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殷曰:“咄咄(音多)逼人!”仲堪眇目故也。——《世说新语·排调》〔译文〕(简体字)〔桓玄和殷仲堪、顾恺之一起说形容危险的话。〕桓玄说:“矛头上淘米剑头上烧饭。”殷仲堪说。“一百岁的老头伸手吊在枯枝上。顾恺之说:“井上的辘轳上躺着婴儿。”殷仲堪有一个参军(参谋一类的官职)在座,说:“瞎子骑着瞎马,半夜面临深池。”殷仲堪说:“咄咄逼人!”因为殷仲堪瞎了一只眼睛的缘故。〔说明〕这是东晋(三一七——四二○年)时代的故事。桓玄、殷仲堪都是当时的大军阀,顾恺之则是著名的画家。咄咄是象声词,  相似文献   

17.
餘勇可賈     
齊高固入晉師,桀石以投人,禽(同擒)之而乘其車,繫桑本焉,以徇齊壘,曰:‘欲勇者賈(音古)余餘勇!’——《左傳》成公二年 [譯文](簡體字) 齐国的高固进入晋军之中,拿起石头向晋国人扔去,把他抓住,然后坐上他的战车,在车后面系一根桑树根子,回到齐营巡行一周,说:‘要勇气的人可以来买我剩下的勇气!’  相似文献   

18.
朱东润在《〈离骚〉以外的“屈赋”》(《光明日报》1951年5月12日)中说:“‘屈原传’的作者以‘招魂’为屈原所自作。王逸‘楚辞章句’目录不标作者姓名。按章句目录,对于诸篇作者除屈原外,一概标名,独屈原不标名,准此似王逸在标目时认为屈原所作’。至卷九‘招魂”章句则又叙称:‘招魂者宋玉之所作也……’,王逸此叙,以‘招魂’为宋玉所作,与标目时自相牴牾。”刘心予《关于〈招魂〉的作者和乱辞》(《华南  相似文献   

19.
网开三面     
<正>《史记·殷本纪》中,有一个小“段子”:“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商朝的开国君主商汤巡视天下,看见有人在野外四面都张上网,还祈祷说:“让来自四方八方的鸟,全部进入我的网中。”商汤说:“唉,这样就会把鸟捉尽了!”于是,商汤叫他将网撤掉三面。唐太宗李世民的《班师诏》中有一句:“王者之师曰义,是以网开三面。”这就是古语“网开三面”的来历,现在我们却习惯叫“网开一面”。  相似文献   

20.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三年,……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文中“陆梁”一词之义,向来说者解释不一。 司马贞《索隐》曰:“南方之人,其性陆梁,故曰陆梁。”张守节《正义》则曰:“岭南之人,多处山陆,其性强梁,故曰陆梁。”此两说乃唐人之见,事实上并非如其所说这样简单。故现今学者多不以为然,谓之曰“义不可通”;“皆牵强附会,有失原义”,并分别提出了如下见解。 戴裔煊说:“越人姓骆氏,古无所谓姓,骆为其族名”,“越人本来称号应为骆”,“‘陆梁’即‘骆’音之长读,秦始皇开拓岭表,置3郡,其地取诸陆梁;换言之,桂林、象、南海3郡,本为骆亦即陆梁之居地”。“骆称之由来,滥觞于骆田,为其始源”。 前几年出版的《古南越国史》一书说:“陆梁”是岭南土著民族语言的译音。“陆”是山麓的“麓”,“因为岭南多山麓,本地民族以此相称是合乎情理的”。“陆”又转而为“雒”,两字音近互通。“梁”有两种解释,一是山坡的“坡”,今广西壮族及粤方言均称山坡的“坡”为“lcη”,与“梁”音近,“陆梁”是“麓坡”的意思。“梁”的另一种解释是“佬”,岭南越人习惯称“佬”,“梁”是“佬”的音译,“陆梁”就是“雒佬”的意思。“‘佬梁”(亦即雒佬)既是岭南越人的自称,也是兼指岭南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