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马克思的不断革命论和列宁的革命转变论应用于新中国成立后的伟大实践,毛泽东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由政治革命为中心向以经济革命为重心的全面革命转变,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一次重要探索。我们试图从经济、政治、文化领域阐述毛泽东革命观转变的实践,结合马克思的革命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分析了毛泽东革命观转变的基础与条件,进而论述了毛泽东革命观转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基于对人的异化生存状态的强烈关注和对实现人的本质存在的倾心向往,马尔库塞提出了"社会乌托邦革命论"。但是,由于该理论本身的局限性,"社会乌托邦革命论"最终走向破产。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对"社会乌托邦革命论"进行辩证的梳理和分析,指出了它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国外社会建设理论主要有两种理论范式一功能论范式和冲突论范式,分别以孔德、斯宾塞、涂尔干、帕森斯为代表的功能论观点以及以马克思、马克斯·韦伯、达伦道夫、科塞为代表的冲突论观点。研究我国的社会建设问题,不能单纯地用功能论或者冲突论去分析,功能论和冲突论的结合能够更好地回答有关和谐社会建设的更多问题。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从理论形态上阐述了"实事求是",赋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实事求是"概念以新的内涵。毛泽东"实事求是"说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产物,它既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衍生,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延伸,更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实践论、中国传统思想和近代中国国情、中国革命相结合的创造性结晶。毛泽东找到和理解了马克思实践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实事求是"概念的共性、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形成了毛泽东"实事求是"说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革命政党,从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人便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并致力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实践论》《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著作,体现了理论魅力和实践价值的完美统一。重读经典,我们不仅要把握其理论精髓,也要学习贯穿在"两论"中深邃哲学思想的运用、体现和拓展,学习毛泽东在《实践论》《矛盾论》中论述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艺术,这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实践的观点和辩证的思维,与时俱进,推进事业前进,仍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哲学的发展是与幸福的理解密切相关的,从理想的人到现实的人,展现了马克思哲学逐步深化的历程,也为我们提供了把握马克思幸福思想轨迹的内在线索。马克思的幸福思想与哲学及其它思想是二位一体,前者在后者中孕育发展,是后者的应用和体现,后者是前者的主要存在(表现)方式。从学科性质上讲,马克思的幸福思想实质是一种"幸福哲学"。马克思的幸福哲学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幸福论形成的基石,马克思关于实践的观点、人的本质的观点、人的自由和解放的观点和共产主义学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幸福论的哲学基础和理论前提。从"以物为中心"转移到"以人为中心",再进入到"以人的幸福为中心",这是发展观的重大转折与变革。以人为本的幸福观与马克思幸福观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是对马克思人类幸福理论的科学把握和正确运用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影响毛泽东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两个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前后,毛泽东逐步放弃了自己提出的在革命胜利后建立一个既非资本主义又非社会主义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设想。于光远《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一书对此进行了研究。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影响毛泽东这样做还应有另外两个因素,一是苏联、东欧国家的理论与实践的影响,二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论在理论上的不彻底性  相似文献   

8.
实现工业化是毛泽东的夙愿,建国后这种愿望由于国内的特殊困难变得更加迫切和强烈,因此它必定会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论”中的某些构想产生重大影响。长期以来,学术界更注重从理论、思想和政治等方面来剖析毛泽东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原因,缺少对于经济因素的分析。本文力图在工业化的视野下,从私人资本主义自身的局限性、国家经济建设的计划性与私人资本主义的反计划性之问的矛盾、工业化的大规模开展与小农经济之同的矛盾等几个方面,来分析经济因素对于毛泽东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七十多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建构历程中,苏联学者普遍确立了以"推广论"解释历史唯物主义之形成的理论模式。由于认识不到实践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基性作用,"推广论"存在着割裂自然与历史的内在关联、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与辩证法的内在本质、背离马克思的"彻底唯物主义"何以"彻底"的真实意蕴等理论缺陷。全面审视"推广论"的缺陷,对于我们以"实践"为根基走向"统一的"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论毛泽东的劳动法思想卢文毛泽东的劳动法思想是毛泽东把马克思关于劳动创造人的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在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他一生反复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他认为:整个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视野下的中俄与德日犯罪论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国内学者对犯罪理论体系的观点很多,但是从整体来看,主要存在"刑法知识的去苏俄化"(德日化)和反对"刑法知识的去苏俄化"(德日化)这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前一种观点已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和支持,形成一股强有力的思潮.本文从两大犯罪论体系的起源论起,论述了费尔巴哈的Tabestand理论及作为其分支的德日与中俄犯罪论体系的不同,着重分析了德日和苏俄犯罪论体系中存在的缺陷,并大力倡导德日刑法中费尔巴哈的犯罪论体系和俄罗斯刑法中的塔甘采夫理论.最后指出中国现存的犯罪论体系的缺陷,并提出在全球化的新时代,运用系统论的方法解决犯罪构成理论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在对中国国情进行系统梳理、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中国革命的基本依据是认清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是分清敌友我;中国革命的关键问题是准确把握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国情观体现了深厚的方法论蕴含,为当前制定方针政策指出了国情依据;为解决社会现实矛盾指明了理论依据;为科学认识国情提供了指导方法。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社会发展规律论,继承了毛泽东社会发展理论中正确的东西,也汲取了世界流行的社会发展理论中的有益成份,回应时代要求和中国国情,找到了能够切实解决中国社会主义所面临的种种难题的发展道路。邓小平创造性地实现了社会发展理论研究重点的转移,致  相似文献   

14.
罗保国 《理论前沿》2006,479(14):17-19
就俄国公社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问题,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有关论述确实存在差异。但是,差异并非矛盾或对立,实际上只是论述问题的侧重点不同而已。所谓在俄国社会发展道路以及革命问题上,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看法存在根本性分歧的观点是没有根据的,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结合中国革命与建设实际,在政府职能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观点,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府职能理论,并将之付诸于实践。毛泽东的政府职能理论成为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跨越"思想是可跨越论和不可跨越论的辩证统一,既要跨越资本主义社会的消极因素,又要利用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积极成果.邓小平在马克思的"跨越"思想的基础上,根据当代世界历史发展的新特点,从发展社会主义的角度,进一步分析社会主义与世界资本主义的关系,阐述了在生产力、具体体制、文化教育及政治文明建设等层面如何利用资本主义的问题,从而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如何利用资本主义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现代社会中,行政法的基本功能与价值为协调,集中体现为对行政权与公民权的协调,在这一基础上,我们把现代行政法理论基础归纳为“协调论”。我们认为行政特权或者行政“强权力”的存在是“协调论”得以成立的现实基础,协调论揭示了行政法的基本矛盾规律,反映了行政法的任务与宗旨,同时克服并借鉴了以往关于行政法的理论基础研究的不足与经验。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的"中国革命实质论"即中国革命实质上是新式农民革命、农民战争,是其新民主主义革命观中一独具特色的思想.这一思想不仅是毛泽东一贯的思想,也是其对传统农民革命的继承和发展.新式农民革命、农民战争与旧式农民革命、农民战争的联系与区别是:首先发生在原因上,二者的相同之处都是反剥削、反压迫;不同的是新式农民革命、农民战争除了反封建主义之外,还要反帝国主义的压迫.此外,阶级阵营不同;理论武器也不同.  相似文献   

19.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自己的时代境遇和实践条件下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创新发展:恪守马克思社会发展的理想设定并将其与中国社会发展目标相结合,为中国社会描绘了清晰的发展方向;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主体、发展动力等方面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具体内容;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外部条件的重要观点,推动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在世界宏观视野中的延伸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论犹太人问题》是马克思早期作品之一,文章充分体现出了其在这一时期思想的特点——逻辑的思辨、激情的批判和实现全人类解放的革命热情。马克思在费尔巴哈式的“异化”视域下,通过对犹太人问题的观点阐释,展开了对宗教、政治国家、市民社会和人性的批判,力图从理论上寻找到人的终极解放的道路。但是由于“批判武器”存在的先天不足,致使这一理想存在理论缺陷,无法成为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