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3 毫秒
1.
本文介绍和评析了德国解释学大师伽达默尔的翻译思想。伽达默尔的翻译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效果历史”三原则中。本文着重评述了他的关于理解活动具有历史性和相时性的观点,从而揭示了翻译不是简单的复制活动而总是带有译者自己的创造性痕迹。  相似文献   

2.
柯林武德历史哲学研究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柯林武德的历史哲学是集历史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于一身,探究人的自我认识及其人性的现实的展开的科学。历史观念在历史上表现为古代人文的历史观念、近代理性的历史观念和“科学的”历史观念等三种基本形式。历史哲学就是要借助历史思维去认识历史、思想、理性和人性之间的内在统一性,籍以获得对人性的真正理解。  相似文献   

3.
从听者在欣赏音乐时寻找具象之物的倾向这一误区入手,引出艺术理论中的形式美学观,以及形式美学对于音乐为代表的艺术本质的理解的若干误区,结合西贝柳斯音乐作品《芬兰颂》的故事自然地引出了艺术的本质问题,并提供了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关于语言和艺术的本体论思想。从而对以音乐为代表的艺术作品的理解问题提供了一种哲学解释学思考的维度。  相似文献   

4.
胡塞尔晚年的《几何学起源》一文,表达了他的现象学哲学的神秘渴望,即讨论观念的起源问题,这就把时间哲学问题纳入了哲学思考。德里达对这篇文章做了详细的解构式阅读,指出胡塞尔在"时间"、"起源"、"历史性"等一系列重要概念上,还保存着传统形而上学的痕迹,因为胡塞尔"理性"的态度使他忽视了这些概念是如何出场的细节。德里达通过"延异"或"推迟"概念,揭示出这些细节是一种悖谬的思想过程,由于胡塞尔在文中处处回避概念出场过程中的自相矛盾现象,从而事实上将其所涉及的时间概念的含义视为某种现成的意思,因此没有还原出思想的原样即思想的细节。德里达对胡塞尔的批评之所以重要,在于它开启了"解构论"哲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在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中,诠释学真理观占有重要地位。伽达默尔以诠释学方法对艺术、历史、语言领域进行重塑,揭示出诠释学经验中所蕴含的理解的真理。即真理是理解者与理解对象在理解活动中达到视域融合的过程,精神科学的真理性就蕴涵在这一过程中。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本质是人的解放,其核心观点是唯实践能使理论转变为现实,使人的解放从理论转变为现实,所以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马、恩哲学的实践概念既属于物质范畴,又属于历史范畴,其来源不仅在于黑格尔哲学,更在于实验科学,哲学范畴的“经验”才是马克思恩格斯感性物质实践概念的逻辑起点.马克思恩格斯实践的唯物主义是实验科学思维规律的哲学表现形式,其历史实践概念是他们的历史科学概念的哲学前提和理论基石,历史科学在本质上就是历史实践观视野中的科学.  相似文献   

7.
在加达默尔与哈贝马斯的争论中,反思概念起到了核心性线索的作用.反思概念来自于黑格尔哲学,分别在解释学与批判理论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加达默尔关于共识与权威等问题的阐述、哈贝马斯关于解放性旨趣与心理分析等问题的阐述,以及解释学与批判理论的相互批评,实质上是黑格尔的反思概念得到不同阐发的结果.要维系解释学反思与批判性反思各自的真理性,就要维系它们彼此间的张力.  相似文献   

8.
在19世纪,除了浪漫主义的解释学外,还有历史主义的解释学。它们之间的一个重要的联结点是解释学循环。除此之外,二者的密切关系在其师承和道统方面。布克、德罗伊森和狄尔泰三人的思想代表了西方19世纪下半叶解释学的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突出与人文科学的联系,这是以历史意识的逐步确立为中介的,但是他们,尤其是德罗伊森和狄尔泰最终都没能摆脱历史的局限。  相似文献   

9.
唯物史观是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人"的思想,批判和超越旧哲学关于"抽象的人"的观念,是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中心线索和价值指向。其现实规定性是实践性、社会性、利益性、特殊性和历史性。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人"的思想,对于批判错误的理论思潮,坚持唯物史观,推动以人为本的社会变革和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人的主体性问题是哲学研究尤其是近代以来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和人的主体性紧密融合,主体性的依存条件、表现方式和实现形态都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并呈现出信息时代所特有的新型表现形态,主体陛的提升使人类得以更加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西方历史观念的发展及其现代性危机,最终导致对与错、善与恶之间价值标准的消解.列奥·施特劳斯主张回归柏拉图的苏格拉底哲学,重估西方哲学史,并将其改写成回复自然权利的政治哲学史.在他的"魔眼"里,哲学的重要性和自然的不平等,成了消解现代性危机和批判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共产主义理论的"利器",由此凸显其与马克思主义的高度紧张和对立.  相似文献   

12.
无论是在西方的观念里还是在东方的观念里,神话大概都是一个无法清楚定义的概念,不同哲学家、历史学家对其有各自不同的理解。作为哲学家,赫勒向我们描述了自己对神话的理解。一方面,赫勒以其独特视角向我们讲述历史意识从神话中起源。另一方面,赫勒以其个性化的理解为我们揭示了哲学与神话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3.
以其不同凡响的代表作《红楼梦评论》与《人间词话》的推出,王国维堪称中国现代美学的创始者和奠基人.这一点之所以成为可能,离不开王国维对叔本华哲学的借鉴以及随之开出的中西哲学之贯通.然而,在认识到叔本华哲学成为王氏思想的他山之石的同时,人们往往忽视了叔本华哲学自身内含的二重性,也即经验论意义上的叔本华哲学与现象学意义上的叔...  相似文献   

14.
海德格尔的“此在”慨念和“此在诠释学”给后世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使哲学与人的生活世界密切关联,和人类的语言相结合,同时实现了由海德格尔“语言是存在之家”到伽达默尔“能够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的一种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5.
围绕现代立国,钱穆一生进行了多重层面的学术和思想探索。钱穆强调世人应客观认知自身所处的时运和环境,这需要认真对待中国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反省唯西方马首是瞻这一现代中国的病理根源。立国形势、立国规模、立国精神和立国理想,构成了钱穆历史政治哲学的核心范畴。其立国思维的特质,在于对历史政治传统的同情理解和内在批判涵括了一个富含活力的张力结构。新与旧一体承续而非截然对立,变革应在立国前提下推动国族改进,由此接续以家言而为官学的儒家精义。钱穆依据孙中山政治思想为张本,对中国传统政制及其现代重构进行了长期思索。现代立国是极具综合性的一大事因缘,要以国族实情为本对于中西文明诸多要素调和折中,由此实现政治传统的守成创新。  相似文献   

16.
苏格拉底最大的思想贡献在于提出"善的理念",这一思想把天道和人道结合起来,一方面使人性之善上升到世界万物最高本体的地位;另一方面,又用道德本体赋予了世界万物以秩序性和目的性,从而克服了古希腊命运观的盲目性和逻各斯的外部自然性。但舍斯托夫认为苏格拉底哲学中存在着两种混淆和偷换:以人性善恶混淆和偷换自然好坏;用完善的理念混淆和偷换现实的理念。这样用抽象理念代替真实生活,使哲学成为说教。进而舍斯托夫认为,存在着苏格拉底的双重形象,即历史学家记述的苏格拉底与真实的苏格拉底。  相似文献   

17.
贝娄的《贝拉罗莎暗道》从历史记忆与忘却的隐喻角度,讲述了纳粹大屠杀中的犹太幸存者及其后代在美国的种种遭际,涉及美国犹太人后裔面对民族历史的态度、“美国化”中的文化传统延续、关于人类大屠杀的哲学思考等,在传统价值与美国后现代文化的纠结中,对刻意与无意的历史忘却进行了一场心灵大审判,同时也是作家身份自审意识的一次集中体现。小说表现的不仅是犹太文化在美国的遭遇,而在于揭示了一个如何面对人类和人性灾难的道德哲学问题,因此小说具有其深刻的普遍性意义。  相似文献   

18.
"冲击-反应"论是近现代西方学者包括马克思以中国国情为依据分析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一种观点。中国革命的导师毛泽东对中国国情的分析就明显受到马克思中国观的影响,其观点与"冲击-反应"论亦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相似。但在近现代中国革命任务的问题上,毛泽东却在当时苏联的影响下得出了自己的结论。这使他的革命论与马克思的社会革命理论、世界历史理论与东方社会理论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并影响了建国后的政治实践。  相似文献   

19.
生活与管理往往贯通着相同的哲理,学管理不仅要在课堂上,也应该从生活中领悟。一位普通出租车司机从自身实践中形成的时间成本意识、换位思考方式和强调主观态度的观点恰恰也是管理者所需要的,远远超出了行业领域的界线,上升到了管理哲学的高度,给各级管理者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