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科学发展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是面向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一、科学发展观是系统化理论化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紧密联系我国具体实际,对发展观的基本问  相似文献   

2.
张书林 《前进》2005,(5):19-20
领导干部的政绩观与发展观是密切相连的。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反之亦然。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就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就不可能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解决了要不要发展、如何发展的问题,而正确的政绩观则要解决发展为什么、为谁发展的问题。科学发展观引导正确的政绩观,正确的政绩观实践科学发展观,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实践证明,在发展观上出现盲区,往往会在政绩观上陷入误区;缺乏正确的政绩观,往往会在实践中偏离科学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在于科学发展观,它是小康社会实践和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变革与发展相关的哲学观念,其中,发展观的变革是关键,即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破除传统的发展观。而政绩观、经济效益观、人的发展观等各种哲学观念的变革,都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导,都应作为对科学发展观全面、具体的贯彻和落实。  相似文献   

4.
人类社会发展观的演变与现代化进程是紧密相关的,因为发展观的演变不仅是一种思想理论的演变,更是社会变迁、进步与发展所要求的。发展观的演变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从经济增长发展观到综合发展观,再到以人为核心的发展观,直至今天的科学发展观。而与发展观相对应,社会管理的侧重点也发生了相应变化,从经济管理到综合管理,再到人性管理,直至科学管理。对于符合发展要求的科学发展观,要不断坚持贯彻和落实,把科学发展观所包含的科学管理模式和方法应用到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5.
陈清华 《求索》2005,(12):72-74
本文在分析了科学发展观内涵的基础上,把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江泽民发展观进行比较,认为科学发展观是对邓小平、江泽民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与他们的发展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一脉相承主要表现在以生产力为中心、以满足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目的、以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协调发展为大局、以可持续发展为条件等方面;与时俱进主要表现在第一次提出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第一次把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有机统一起来,第一次提出“五统筹”的系统发展观,进一步明确了我国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和新政策等。  相似文献   

6.
发展哲学领域长期没有马克思的声音,原因是多方面的.其实,存在两种发展观,即马克思发展观和西方发展观,二者立足于现代性社会,同根同源又根本对立.马克思发展观有三种形态:历史观形态、社会主义实践形态和科学发展观形态.以马克思主义观点重新解读现代性是构筑马克思发展观新形态的关键.我们要以马克思发展观为指导立足现实,借鉴西方发展观,在全球化背景下,推动发展研究,努力构建科学发展观,推进当代发展哲学的马克思主义转向,使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主题.  相似文献   

7.
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本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谨 《岭南学刊》2004,1(4):25-27
科学发展观既是发展认识论,也是发展方法论。它是一种辩证否定的发展观,是全面系统的发展观,是在实践中不断开拓创新的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观作为党和国家新的发展战略和执政理念,反映了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科学发展观是社会发展观的价值跃进,是自主创新的旗帜,是以人为本的科学的发展观。领导干部必须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增长才干,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哲学的视角论述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重要意义、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观的辩证关系,认为科学发展观是针对我国现实国情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立足点都是对人类面临困境的理性反思,科学发展观是对可持续发展观的传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10.
童哲 《桂海论丛》2004,20(6):14-16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历史上关于发展问题的成败得失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以苏联模式为代表的社会主义传统发展观,有着极大的弊端。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传统发展观进行了积极地批判、探索与发展,当代中国之科学发展观是对社会主义发展观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1.
面对不同的国际、国内情况,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提出了不同的社会主义发展观。几代领导人的发展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最后发展为科学形态即科学发展观。从理论创新、发展理念与国情演变相统一等角度探讨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轨迹,可以更加深化人们对科学发展观的研究和理解。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发展观是对邓小平发展观的发展内涵、发展要义、发展本质的继承、深化和创新 ,是发展观的重大突破。它与邓小平发展观既一脉相承 ,又与时俱进 ,丰富了发展内涵 ,创新了发展理念 ,开拓了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的发展观也在不断进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揭示了以人为本这一发展的本质,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和"五个统筹"的发展战略,实现了我们党在发展观上的新飞跃。一、科学发展观的涵义什么是发展观?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14.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表明了科学发展观的最终确立,完成了发展观从本质层次到运行层次的延伸。科学发展观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极大地丰富了发展观理论。这是发展观理论的一次创新,解决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要发展、为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颜军 《理论月刊》2010,(3):25-27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它进一步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科学地回答了当今中国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6.
姜益 《前沿》2012,(13):41-43
发展问题是当代中国最核心的问题。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对发展问题有一系列精辟独到的论述,他们的发展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昨日中国在当年发展观的指导下发展到今日,又在新的发展观的指导下继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是新发展观。  相似文献   

17.
发展观极端重要。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 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那么,什么是 科学发展观?怎样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宾阳县 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的定义、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的 提出及其重大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的定义 对发展观的研究由来已久,马克思、恩格斯可以 说是这方面的理论先驱,他们的研究为科学发展观 奠定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中的有机整体和复杂系统,而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 然史的过程,要正确处理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 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并认为人的发展是社 会发展的核心和最高目标。  相似文献   

18.
柳菊兴 《理论月刊》2004,1(11):30-32
当代中国发展实践产生了邓小平发展思想。邓小平发展思想的建构框架,主要是由哲学基础、理论基础、基本内容和判断标准四个层面架构起来的。邓小平发展思想具有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一切本质属性,又具有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时代特征,更具有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中国本土化特性。它深刻地蕴涵着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19.
谭琳 《中国妇运》2004,(5):10-12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目的、内涵、模式及途径的总体看法、基本原则和根本观点,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近年来,国内外的社会经济研究和实践已经证明,可持续发展观是科学的发展观,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观,是体现唯物辨证法的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党和政府在新世纪新阶段执政理念的重要升华,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相似文献   

20.
发展观的演进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观的演进经历了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增长 +结构改善 +社会进步再到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 +结构改善 +社会进步 +后代人的发展三个阶段。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涵盖了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与政治发展、与文化发展、与自然发展等多重关系 ,构成了一个新型的综合发展理念 ,是对传统发展观的发展与创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要树立以人为本发展观、统筹兼顾的协调发展观、“代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观和正确的干部政绩观 ,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和人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