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9 毫秒
1.
近代以来,中国国际责任观经历了从"天下责任"到"负责任大国"的发展演变。中国一直都有自己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观,但受自身国力、外来侵略、意识形态和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国际责任观在不同历史阶段有所不同。出于救国、建国、强国等不同的国家使命,中国的国际责任观和承担国际责任的能力有所不同。文章从身份与国际责任的视角,阐释了近代以来中国国际责任观从"天下责任"到"负责任大国"嬗变的历程、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2.
何映宇 《新民周刊》2024,(13):60-63
<正>印度高种姓的人皮肤白皙,和低种姓的人有明显的外观差异,因为他们是“雅利安人”的后裔,和印度低种姓族群不是一个族群。这一渊源,就要追溯到3000多年前与中国商朝同一时期的那段印度往事。若从商王朝的时间截面看中国的两大河流长江与黄河,可以看到多处文明中心。殷墟是商王朝晚期的都邑,位于黄河中下游,同时期的长江上游有三星堆文明,属于古蜀国,祭祀坑出土的青铜器非常著名。东部赣江流域则有新干大洋洲遗址,属于古虎国,出土的青铜器也很有特色。商王朝、古蜀国、古虎国同属中国文明的青铜时代。  相似文献   

3.
自美国建国之日起,美国政治家中就存在着两种不同截然不同的"土地观",即以自然权利为基础的"自由土地观"和以土地财政为核心的"财政土地观"。这两种土地观既是对美国西部广袤公共土地的不同政策安排,也包含了对西部领地政治发展前景的不同设想,体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美国国家建构道路,是"美国梦"的两个早期版本。在建国初期,由于政治经济环境的限制和东部保守势力的权力垄断,财政土地观确立了自己的决策主导地位,成功体现在联邦政府的土地法令中。随着西部政治发展的成熟和自由土地势力的崛起,美国在19世纪上半叶逐渐完成了从"土地财政"向"自由土地"的土地观转向,最终实现了土地政策的民主化变革。  相似文献   

4.
差异性一体化是当前欧盟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而"永久结构性合作"作为欧盟在防务领域的差异性一体化措施,从提出、启动到实施一直被视为欧洲一体化趋势的风向标。该合作机制是欧盟内力主导和外力推动相结合的产物,同时也延续了欧盟在实践中不断对规制进行适应性改革的传统;从国家与超国家互动视角观之,则是成员国利益与欧盟共同防务需求之间博弈契合的结果。永久结构性合作是目的亦是手段,既有利于欧盟更有效地应对安全挑战和推动防务一体化,也旨在助力欧盟战略自主,巩固欧盟的国际地位与合法性。作为一项实质性军事合作措施,该合作机制不仅有着雄心勃勃的目标,而且在法律框架、组织实施以及机制运作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点。它启动两年多来已取得了一些积极进展,但是离实现其战略目标仍有很大距离。永久结构性合作的实施不会一帆风顺,但其发展潜力与累积效应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5.
<正>党的十八大将国家发展从"四位一体"提升到"五位一体",这表明执政党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了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近年来,益阳市委、市政府在发展战略定位上明确提出了融人长株潭"两型社会"经济圈,建设"环洞庭湖生态中心城市"的目标。要把这一重大发展战略落到实处,必须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正确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作用大力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切实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意识。森林法、土地管理法、水法、环境保护法、城乡规划法等法律为加强生态文明建  相似文献   

6.
探索、历险与超越的学术生命是学术研究中理论建构和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庄礼伟是一位坚持独立思考的学者,他的"人之共同体"的建构是一种行走地球的生命、思想和行动的结合。在东南亚研究领域,其叙事方式、研究方法、文本书写和学术传播别具一格,他的思想维度与精神世界超越了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东南亚的范畴。从"地球屋檐"到"天人秩序",庄礼伟坚持一种被现代世界政治"放逐"的"去中心"、"非国家"的学术视角,在见"国家"不见"人"的中国国际关系学界独树一帜。"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是古老的中国智慧对人类理性的必要制衡,庄礼伟的学术生命渗透着一种对人、国家和天下的最朴素的爱和对大自然"规训"的敬畏,代表了一种主流国际关系研究所欠缺的对"天人共存"的宇宙伦理的坚持。  相似文献   

7.
沈德玮 《法国研究》2010,(4):13-22,66
本文试图以广义的人类"中世纪"为背景,从维庸和白居易妓女题材的诗歌入手,探讨中西方"私人性"的共通之处与特定所指,认为维庸代表的欧洲中世纪语境下的"私人性",主要是神的观念的反动,即对人的承认,而白居易代表的中唐中国,其"私人性"则指对儒家"公"的家国意识形态的逆反。可以说,这两种"私人性"既相似又植根于各自文化逻辑之中,预示着近代以后中西文明的根本差别。  相似文献   

8.
从本源上讲,欧洲文化与美国文化都属于西方文化范畴,但长期以来,前者把后者视为与自己对立的“他者”,以此凸现欧洲文明的优越性。把美国文化视为“他者”的传统尽管在欧洲上层社会显得更为突出,但其实这样一种传统已经渗透到欧洲社会的各个阶层,在历史上形成了整体上的欧洲对美国文化的一种基本态度,同时也深深地影响了绝大多数欧洲人对美国的认识。对历史上欧洲人的美国观进行详细考察,既有助于理解欧洲一直存在的反美情绪,也可以从文化层面上更为深刻地揭示欧洲国家强烈抵制“美国化”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9.
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决定了不同文明涵盖区域之间存在着连接地带或"断裂带"。欧亚陆上丝绸之路穿越的中亚、高加索、巴尔干三个地区均存在这样的断裂带。各种文明在断裂带碰撞,引起了一些摩擦和纷争,但从千百年历史发展的长时段看,断裂带更是文明交汇、融合的地带。各种文明、民族、宗教,通过对话、交流和友好交往,在丝绸之路沿线和谐相处而逐渐融合,形成了当今欧亚一系列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和利益共同体。横贯欧亚大陆的文明断裂带及冷战后沿这一断裂带而起的一些冲突,正是"文明冲突论"的重要依据之一。不过,人类历史发展的整体进程尽管受到文明因素,特别是宗教、民族、文化差异的影响,但暴力冲突往往只是一小撮极端、恐怖分子所为,并不能代表不同文明背景的人民大众。而且这类冲突大都源于外部的武力干涉和内部深层次的政治、经济矛盾。因此,纯粹的"文明冲突"或完全由文明原因导致的冲突都是不存在的。虽然"文明冲突论"存在漏洞和谬误,却也指出了不同宗教、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碰撞会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重要作用,提醒我们要对文明因素予以重视并加以研究。这就是"文明冲突论"的双重性所在。  相似文献   

10.
欧洲文明进步史观是基佐史学思想中最为绚丽的部分。这一思想的形成既有其自身的天才因素在内,但更主要取决于他所处的社会现实和自身学术成长历程。“欧洲”观念、“文明”观念的广泛认同,民族主义思潮兴起的社会现实是基佐欧洲文明史观生成的基础和动力;吉本、孟德斯鸠、伏尔泰、康德、赫尔德、圣西门等人的史学思想则为基佐文明史观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滋养。基佐将欧洲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动态性、持续性、和谐性等进步特色,以文明事实的方式陈列了出来,充分展示了欧洲社会文明史的进步过程、趋势和方向。他对欧洲文明的分析充满了哲学的蕴意,既显示了他的史家功力和现实关怀,又使得他的文明史魅力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11.
陈岭 《东南亚研究》2021,(1):130-151
近代中国开始向现代国家转型,国家目标也随之“外倾”,国人对“南洋”的认知与关注,既基于“到南洋去”的向外发展诉求,也跟华侨在南洋的移民事业及其被殖民的命运有关,由此形成的南洋观可视为华侨观的外显,蕴含着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与中国本位意识,背后更离不开中国社会尤其是知识阶层的南洋书写与南洋观塑造的努力.“华侨最高学府”国立暨南大学堪称代表,其以独具特色的南洋、华侨研究努力形塑国人的南洋观:一方面,关注南洋华侨的现实命运,具有强烈的反殖诉求;另一方面,尝试建构本土化的“殖民”话语,为国人向南洋发展提供学理支撑.以“反殖”与“殖民”话语建构为中心的观念阐释体系,看似矛盾对立却相反相成,尤其“殖民”南洋的话语建构与西方“殖民”南洋的观念迥异,颇可反映国人南洋观塑造的复杂面相.  相似文献   

12.
世界从来都是一个世界观多元的世界。我们可以将世界观在世界关系实践——包括历史实践与理论实践——中带来各种问题的现象,称之为"世界观问题"。在国际关系研究中,一个很少提出并得到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在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中,"世界观问题"一直没有成为一个问题?如果不从理论上对这个问题予以回答,那么中国学术界热议"天下观"或和谐世界观的意义将得不到彰显。本文从文本和逻辑研究相结合的角度,以新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与建构主义三大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代表人物在"世界观问题"上的态度为例,研究它在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中之所以没有成为一个问题的原因。这对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天下观"和新近提出的和谐世界观的价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神佛关系是全面把握和深入理解日本宗教史、宗教思想史的关键所在,从"异体互认"和"同体互构"的全新视角出发,对日本近世以前的神佛关系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和辨析,能够揭示出文明交流与互鉴在文明或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李旻 《当代亚太》2019,(5):125-143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俄国威胁论"在朝鲜半岛大行其道。已有研究主要聚焦于"俄国威胁"的真实性问题和中日两国对朝鲜的信息影响,而忽略了"俄国威胁论"产生的观念背景和话语表述。从国际政治观念的角度来讲,"俄国威胁论"产生的基础在于朝鲜王朝对外部世界的总体认识发生了巨变,这一巨变可以用无政府文化、行为动机、身份认同等现代国际政治学的概念加以解释。话语同样在"俄国威胁论"的扩散中起到重要作用。"春秋战国"、"秦"、"东洋"、"亚洲"、"人种"等表述成为"俄国威胁论"传播的载体,也建构和固化了朝鲜对俄国的认识。"俄国威胁论"的历史表明,对"威胁"观念应综合理解、综合治理,这样才有助于解决所谓的"中国威胁论"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孟晖 《新民周刊》2022,(2):74-74
最近洋品牌与本土品牌引发的争议与风波,让网络仕女画大展《丽人行——中国古代女性图像云展览》添加了一层对照现实的意义。2020年春天,疫情打乱了众多艺术活动的节奏,浙江博物馆审时度势,利用当代最重要的文明成果互联网,将一场盛大的传统仕女画展览转移到网上,冠名以"丽人行"。  相似文献   

16.
<正>"一带一路"倡议通常被视为一个实现经济利益诉求的项目,着重于贸易、投资和经济发展。如果确实如此,它将错失一个获得无形利益的机会。换言之,为成功落实"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不但需要真正创造出双赢局面,还要为欧亚大陆带来比单纯经济利益(公路、铁路、海港)更有价值的无形利益——文明认同。对于中国来说,到一个国家开展项目、完工后就抽身离去,以此方式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是非常危险的。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民对"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提出该倡议的目的存有戒心和疑虑,在有些国家甚至出现了"恐华症"。因此,中国需  相似文献   

17.
近代西方哲学的主体自由观,有"理性自由"和"意志自由"之分."理性自由观"从主体认识论出发,建构了以"理性"为基础和核心的自由观,其代表是康德、黑格尔."意志自由观"从存在本体论出发,建构了以"意志"为基础和核心的自由观,其代表是叔本华、尼采.别尔嘉耶夫从人格主义出发,建构了以"个性自由"为基础和核心的自由观.别尔嘉耶夫的"个性自由",与"理性自由"和"意志自由",有认识取向与伦理取向、单一性与完整性、服从与创造、抽象与具体的区别.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了菲律宾原住民族阿拉安人主位式的神话观。笔者通过五次参与式田野调查,深入民都洛岛山区,搜集当地阿拉安人"活形态"的洪水神话、创世神话,调查原住民的神灵信仰。本文首先介绍了阿拉安人及其神话的基本情况;然后从学术史的角度回溯了"神话观"在民俗学研究中所涉及到的理论和方法;接着重点论述了阿拉安人把神话视为想象的、地方性的历史,作为当地重要的、神圣的"地方性知识",进行朴素而真实的讲述;最终提出神话在阿拉安人中是作为地方性的、神圣的历史而存在的,是原住民理解世界起源、人类起源、本民族起源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是原住民"地方性知识"系统中不可缺失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9.
"明治宪法之父"伊藤博文的政党政治观经历了一个转变的过程,即从最初的"政党邪恶观"到最终的"政党工具论"。这种转变是基于《明治宪法》颁布之后日本政党政治活动活跃这一前提。随着政党政治观的转变,伊藤在宪政实践上对政党采取了不同的措施,从宪法颁布之初特意在宪法文本中避谈政党和对政党政治进行压制,到之后因政治需要对各大政党妥协,再到最后创建"政友会"。他的政党政治观和实践的转变对于近代日本政党政治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陈国清 《法国研究》2005,1(1):185-194
1915年9月到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这一阶段的中国新文化运动,习惯上也称为"五四启蒙运动".中国思想界的先驱者们痛恨腐朽的封建文化思想对国人的窒息,努力从近代西方文化中汲取养分,特别推崇"法兰西文明",在中国进行了一场空前的文化启蒙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