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列车作为交通运输工具之一,具有人员密集、乘客成分复杂、社会影响大的特点,是最容易成为恐怖活动袭击和破坏的重要目标之一。安检查危是铁路反恐防爆的重要手段。铁路公安作为安检查危的责任主体,面临的形势严峻,肩负的责任重大,必须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不懈怠",配齐配强安检设备,积极宣传引导旅客,真切关心关爱安检人员,提高安检队伍能力,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真正筑牢站车安全防线。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内外反恐形势的日益严峻,高铁安全备受关注。安检工作是事关铁路反恐安全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日益凸显。从现行管理模式、工作机制和实际效率上来看,高铁安检工作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对高铁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如何参照"安检民航化"标准,寻求一个适应当前国情的高铁安检管理模式,推进高铁安检规范化、专业化、科技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高铁的快速发展,高铁安保任务繁重艰巨成为新常态。铁路公安机关必须勇于面对高铁安保新常态,创建高铁安保新模式,完善高铁安保新规范,全面推进高铁安保工作转型升级,全力确保高铁安全稳定,实现"一流高铁安保工作"目标。  相似文献   

4.
创新勤务模式,是适应高铁安保工作需要,促进铁路公安工作科学发展的必由路径.创新勤务模式,需要自上而下推进,公安局搞好顶层设计,各公安处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基层所队负责具体实施.基层所队要充分运用各种有利条件,根据辖区客流、治安等实际,科学确定勤务模式,确保勤务模式运转流畅高效.  相似文献   

5.
铁路车站安检工作是查危防爆安全防线上的重要一环.目前,安检过程中存在有安检设备各项功能得不到及时运用,图像分辨难度大以及感知能力低、视觉疲劳、缺乏有效的补充检测手段等问题,往往会导致对危险品的漏检.改进安检设备性能,提升安检人员技能,包括增加数据分析显示,进行探测技术组合,设置危险品检测警示,对图像显示加以提炼总结,并运用对标志、气味、闪点、外形、颜色的判定和运用形式多样的快速检测装备检测,将有助于提高安检工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健全高铁反恐防范协作机制,是适应新时代要求、服务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大局的客观要求,也是推进高铁反恐怖工作标准落实、充分提升铁路反恐怖防范整体能力水平的迫切要求。目前高铁反恐怖防范协作工作中存在协作主体缺少强力组织、协作方式缺失制度保障、协作内容缺少监督机制、协作效果缺乏统一平台等问题,对此,应当抓住有利契机、积极争取支持,抓好顶层设计、健全组织体系,创新勤务模式、改进制度建设,搭建共享平台、提升防范水平。  相似文献   

7.
在高铁时代,现行乘警勤务模式如何适应新形势的需求,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新问题。现行乘警勤务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旅客列车数量剧增,警力不足问题凸显;"三乘一体"模式改变,联防协调难度加大;车内环境变化较大,安全隐患压力增加;受法律规定制约,单警执法陷入困境;警力配置固定重复,警务工作效能低下。乘警勤务模式适应高铁时代新形势的方法路径为:由固定式向多变式转变,由协作型向合作型转变,由包乘制向巡乘制转变,由公开式向隐蔽式转变。  相似文献   

8.
当下,铁路反恐形势严峻。南京铁路公安处特警支队的反恐勤务模式,具有有效应对高铁严峻反恐形势、完善高铁立体防控体系、高效处置应急处突事件的现实意义;具有主动进攻、快速反应、以战促训的现实作用。同时也存在日常训练不够、风险应对不足、信息共享不畅、科技水平不高等问题。因此,需从反恐预案、巡防模式、响应机制、防控体系、训练档案等方面着手,改进驻站勤务模式。  相似文献   

9.
高速铁路治安工作特点是安保标准高、治安基础弱、重点部位多。拟针对高铁治安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高铁治安防控工作对策:因情施策,不断完善巡防机制;多措并举,加强日常督促检查;履职尽责,扎实推进隐患整治;管建并举,严格车站地面安检;联防联控,实现治安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0.
当前,反恐防暴、超大客流和重大活动成为新常态,高铁安保任务不断加重、压力不断加大,同时高铁新线不断增加与警力紧张的矛盾仍将延续甚至更为突出。面对客观实际,着眼高铁发展,需要牢固树立"协调推动各方发展共保铁路安全"的理念,从升级自身建设抓起,从升级路内协同切入,从升级路地联动着力,积极创新举措,健全机制,构建齐抓共管格局,全面打造高铁安保"升级版",主动适应高铁安保新常态,推动各项工作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公安工作步入新常态,等级勤务成为推进重大安保、实施勤务改革、深化科学用警的现实需求和务实之举。如何按照等级勤务的标准要求,结合基层实际抓好规范落实,使等级勤务执行有力、行之有效,是摆在铁路公安机关面前的重大课题。拟以徐州铁路公安处为实例,从阐述等级勤务的内涵入手,查摆分析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抓好保障、规范、重点、合成和长效等方面,进行研究,提出对策,对于基层公安机关制定执行等级勤务制度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铁路进入高铁时代,高铁运输成为新常态,确保高速铁路安全稳定,将成为当前铁路公安机关的重要任务和全新课题。鉴于高速铁路反恐怖工作面临的新挑战、新课题、新任务,作为维护铁路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主力军,铁路公安机关必须立足新常态,谋求新作为,坚持"以防为主、以打为要、防打结合、牢固阵地"的原则,积极推进反恐防控体系建设,进一步固化主动防范、科技防范、立体防范和实战防范的反恐格局,努力实现高铁反恐怖工作由"被动防御向主动防范、由初级阶段向高级水平"跨越升级。  相似文献   

13.
铁路全面进入高铁时代之后,反恐防暴、超大客流、大型活动和高铁防范已经成为新常态。依托铁路护路联防工作机制,推动各方力量实施铁路治安联动管控,是构建铁路治安防控体系、打造沿线安全生态、保障运输安全畅通的重要措施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当前,随着高铁建设成为国家的"黄金名片",铁路公安机关正面临着高铁时代反恐防暴、高铁安保、维护稳定、监督管理、执法履责等方面的新形势、新挑战,这对铁路公安队伍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成为新常态下队伍正规化建设的重要课题。对此,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更新施训理念,从铁路公安实际出发,以全面深化公安改革为引领,以《人民警察训练条令》为标准,以改进训练模式为基础,以整合现有资源为手段,全面推进教育训练科技化、机制化、常态化、模块化、一体化建设,努力提升教育训练的针对性、专业性和实战性,为打造过硬的公安队伍、争创一流高铁安保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5.
当前,反恐维稳形势严峻复杂,特别是昆明站"3·01"等一系列暴力恐怖袭击案件的发生,表明铁路站线已成为暴恐分子实施恐怖威胁的重要目标之一。为进一步加强铁路反恐怖工作,各级公安机关在组织领导、机制建设、硬件投入、应急演练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使铁路公安机关常态下的反恐防暴工作有了明显改进和加强。相对于大客站、高铁而言,一些中间站、既有线受客观条件、硬件投入、整体运作等方面的限制,安全防范措施薄弱环节较多,暴恐活动现实威胁也较大。拟结合辖区治安实际及反恐防暴要求,探讨如何做好铁路既有站线安全防范工作。  相似文献   

16.
高铁时代,传统乘警勤务模式遇到了许多难题和挑战。"巡乘制"乘警勤务模式在保障旅客列车的治安秩序、有效释放警力、提高乘警的执法效率、提升乘警的执法保障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越性。铁路乘警勤务模式改革构想的内容主要包括:固定式勤务模式向多变式勤务模式转变;包乘制勤务模式向巡乘制勤务模式转变;公开式勤务模式向隐蔽式勤务模式转变;全程型勤务模式向区段型勤务模式转变;单一型勤务模式向混合型勤务模式转变;"队辖车"勤务模式向"处辖线"勤务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动态化、信息化的深入发展,铁路反恐防暴、高铁安保、维稳处突等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社会治安对公安机关的实战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铁路公安队伍提升核心战斗力必须推进信息运用由简单查询向常态采集、专业研判、实战运用转变,指挥调度由经验决策向可视巡控、立体布控、区域联控转变,实战训练由普及教学向全警培训、按需施训、实战促训转变,日常勤务由静态值守向规范监督、规范用警、规范保障转变。  相似文献   

18.
以京沪高铁开通运营为标志,我国铁路发展已经步入高铁时代。确保高铁绝对安全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任务,面对压力和考验,应建立健全覆盖线路防控、站区管控、内部安全、应急处置、队伍管理等各项安保业务的长效工作机制,进一步提高常态下高铁安保工作质量,确保"零案事件"。  相似文献   

19.
面对当前反恐防暴、超大客流、重大活动成为新常态,特别是高铁安保带来的新考验,只有始终保持在学习、研究、比较、监督状态下开展工作,以学习强素质,以研究明方向,以比较添动力,以监督促落实,才能与时俱进,主动适应公安工作新常态,不断推进铁路安保工作转型升级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高速铁路已经发展形成骨干网的新时代,负责旅客列车安全保卫职责的乘警之勤务如何改革与发展才能建立现代警务机制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当前铁路乘警工作主要存在体制和机制不科学、警力不足、乘警素质不高且年龄结构不合理、法制规范滞后、警务信息化程度低、技术安全防范不足、警务保障不到位、情报主导警务欠缺、紧急接处警协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制约着乘警警务现代化。高铁时代铁路乘警警务机制应该从改革乘警勤务模式、建立旅客列车安保与警务工作协作新机制、建设旅客列车视频监控工程、建立乘警警务信息化机制、加强乘警执法保障和实现乘警管理现代化几个方面来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