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地票模式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的案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重庆城乡统筹试验区创新性地提出以地票模式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管理制度改革.通过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复垦、复垦耕地综合管理、置换指标调配使用、农户补偿补助、地票流转交易等主要做法的调研,表明试验区在提高农村土地集约利用,改进土地占补利用方式,建立耕地保护新模式,激活农村土地资本价值,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保障农民权益,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增强农业现代化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实效.就农民复垦主体地位确立,置换指标统筹使用,地票交易的制度设计、运行模式改进等进行了讨论,以期对深化我国农村集体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首届花博会主展场成都市锦江区三圣乡红砂村 ,近几年通过成功的土地流转实践为推进城市化进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以此为起点和动力 ,在认真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下 ,按照城乡统筹的发展方向 ,探索如何加快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 ,如何加速农村和农业的“五化”建设 (即农业产生化、农业工业化、农村城市化、基层民主化、农民知识化 ) ,促进农民和农村的“三变” (即变农民为居民、变农村为社区、变分散为集中 )等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本文即是对此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相似文献   

3.
资源剥夺与能力贫困——失地农民市民化障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推进的时期,整体考虑和解决农民市民化问题是统筹城乡发展中的重大课题。城市化是改变农村土地利用方式的过程,也是城乡资源的价值发现过程。在现行制度安排下,城郊农民在失去土地的同时未能实现资源替代,由于资源剥夺导致的能力贫困是失地农民市民化转型的根本障碍。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固然能改善失地农民的生活,但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必须着眼于资源转换和能力赋予。  相似文献   

4.
李红兵  严蓉  赵静  杨从尧 《学理论》2012,(13):20-23
成都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户籍制度改革。它以实现城乡统筹为目标,欲构建城乡一体的新形态,建立城乡均等的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城乡互动,共同发展。成都改革存在经济实力不强、法律政策体系不完善、农民问题和农村产权等需要解决的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和户籍制度改革是一个综合的过程,需要大力提升农村经济实力,加快户籍改革立法进程,规范农村产权流转,培育市民文化,各方面共同发展,相互促进以实现成都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相似文献   

5.
当前阶段农村改革的核心是什么呢?立足于各地的探索与实践,专家与农村干部、群众众说纷纭,有的说是"以农村基层的上层建筑改革为核心,目标在于建立服务型政府";有的说是"以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为核心,目标在于统筹城乡实现一体化发展";有的说是"以进一步深化土地改革、建立新型土地流转新机制为核心,目标在于完成农民与市场经济的融合"。  相似文献   

6.
新型城乡发展要求要素的充分流动,对大量流入城市的农村人口而言,农村土地既是束缚,也是保障。造成这种两难困局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和土地的城市化进程不相匹配以及不同土地流转方式的收益不对等,城乡"二元"结构下摆脱困局有三大制度障碍:土地产权、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需要从全局视角的利益分配着眼,基于政策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实现土地收益分配一体化、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化、农村流动人口城镇化。  相似文献   

7.
<正>土地问题是一个贯穿中国几千年发展史的重大问题,即使在今天,中国农业和农民问题的核心依然是土地问题,这一根本性的基本判断仍然不可置疑。郭晓鸣等所著的《统筹城乡发展与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变革——基于成都"试验区"的实证研究》以对"成都试验区"的实证研究为基础,深入探讨了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变革的重点领域,在分析农村土地流转的宏观背景、制度变迁、发展态势以及成都"试验区"农村土地流转基本现状的基础上,重点从法律视角、相关利益主体视角、耕地保护视角、农民利益保护视  相似文献   

8.
王文东  张传喜 《学理论》2014,(4):100-101,108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发展城乡一体化,土地问题是关键。地流转制度是新形势下土地改革的必然趋势,只有厘清土地流转制度的必然性、形式和作用,才能更好地实行土地流转,从而保证土地流转制度的价值效应。  相似文献   

9.
土地的节约和集约利用问题是农村新民居建设的核心问题之一。文章从新民居建设的土地政策问题研究入手,结合对河北省农村新民居建设中节约、集约用地情况的分析,提出了基于城乡统筹发展的农村新民居建设节地建议:实施不同村庄分类发展,加强新民居建设用地规划;树立城乡统筹发展理念,制定农村新民居建设节地制度;创新节约用地增值收益分配模式,激励农村新民居建设节地行为。  相似文献   

10.
朱立丽 《学理论》2012,(7):66-68
城乡统筹发展是要把城市和农村、农业与工业、农民与市民作为一个整体,纳入到一个统一的制度体系,协调发展,使农民与市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城乡统筹是作为农业大市的哈尔滨市实现城乡社会和谐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有效举措。然而,目前哈市农民在经济收入、教育状况、生存现状等方面均与市民具有较大差距,农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也处于三类产业之末。针对上述状况,提出了提高哈市农民综合素质、政府政策倾向化、政治行为倾农化、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等对策,以期加快哈市城乡统筹发展的进程,进而使哈市广大的农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11.
工业革命后,英国迅速开启了城市化进程,在经历了早起城市化带来的城乡失衡、城市居住环境恶化、生态系统破坏的教训之后,英国政府开始了对城乡统筹政策的探索。在探索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成果,为世界的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宝贵经验。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快速推进,城乡之间长期存在的二元结构矛盾逐渐凸显,这些矛盾的解决需要我们走出一条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统筹、联动发展的城乡一体化道路。当前处于工业化后期的我国,面临着和工业化时期的英国几乎相同的城市化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学习英国的城乡统筹经验,以为我国的城乡一体化战略服务。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于农村土地流转出台一系列新的政策,如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动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等。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农村土地一旦开始流转,将对未来农产品价格产生重要影响。从农村土地的流转影响和趋势展开讨论,分析土地流转与农产品价格形成间的联动关系,对未来农产品价格变化趋势提出判断依据。  相似文献   

13.
“十二五”及未来更长时期,中国城乡一体化的顺利推进需要我们认真借鉴其它国家城市化和农村发展的经验,更重要的是根植于现阶段中国城乡发展现实的创造性思维,以城乡经济发展为根本动力,保持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基于立足城乡发展实践的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和策略,中国才能有效应对城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最终通过新型城乡形态发展打破旧有城乡二元结构进而促进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王达 《学理论》2014,(20):81-82
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关于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规定出发,提出新型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在这一过程中主要受到户籍制度与土地制度的限制,为保护农民利益,应当重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根据《决定》要求,应当明确农村土地权利主体,建立多元的保障机制,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完善土地流转二级市场等制度,充分保障农地所有人的合法权益,享受改革带来的红利。  相似文献   

15.
我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理论》2014,(25)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载体,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是逐步实现城乡文化有机融合和城乡居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根本途径。在建设过程中还面临着思想认识不到位、规划水平不高、政策不配套、建设用地难、建设资金匮乏等困境。需要通过采取转变干群思想观念、科学规划、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多元化筹措建设资金、强化产业支撑、突出农民主体地位等措施加以突破。  相似文献   

16.
关于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学界存在三种争论:涨价归公、涨价归私、公私兼顾。"分配正义"理论要求把土地增值收益放到城市化过程中考虑,其制度创新应关注以下三个方面:政府公益性征地要处理好公益界定问题、公平补偿问题以及补偿落实问题;政府非公益性用地要引入谈判机制,允许农民与用地单位进行收益补偿谈判;非政府用地则应该允许土地"同地同权",并结合各地的实践创新进行分析。只有坚持"分配正义"才能保护农民分享城市化收益,以及为城市化、工业化提供土地资源。  相似文献   

17.
黄忠 《党政论坛》2009,(7):48-50
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考察农村改革发展情况时曾指出:要根据农民的意愿,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在不断的“试错”中,可以发现土地股份制是促进农地流转,实现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有效途径。据报道,2006年重庆涪陵区江东街道云盘村的48户农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成立生猪养殖有限公司,仅两年时间收入就翻了10倍。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观察到,在当前,  相似文献   

18.
中国社会城乡发展失调的根源是生活实体农民与社会设置农民的分离,社会设置偏离了生活实体的变化。社会设置农民与生活实体农民相分离阻断了工业化与城市化自然演变的过程,造成了城乡发展的失调。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从根本上解决社会设置农民与生活实体农民相分离的状况,推动农民向农业生产经营者与市民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背景下,本文提出农村网络城市化理论,农村网络城市化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长效机制,农村网络城市化的理论基础在于“Schultz-Popkin小农理性命题”和制度变迁理论,实践基础在于农村网络城市化可以增加城乡居民的就业机会和扩大内需。  相似文献   

20.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流转改革是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收益分配问题是推进集体经营性用地入市的关键,而农民如何选择收益分配方式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土地财产权益实现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湖北省武汉市12村523户农户进行抽样调查,采用Logistic模型对农户选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收益分配方式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农户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总收入水平、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收益分红稳定性对农户选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收益分配方式有负向影响;是否拥有投资性资产、村务公开评价、集体领导信任度评价和分红占收入比重对农户选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收益分配方式有正向影响;家庭人口数量、职业身份、集体土地运营及管理认知对农户选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收益分配方式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