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凡河  王慎 《党政论坛》2012,(15):32-35
在我国行政体制中,政府过去一向是政策制定的主导者。大部分重大决策都是政府自上而下进行的,政府对社会的回应也是以政府自身为主导。但现如今,随着社会公众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政府必须主动地关注和满足社会需求,积极回应社会舆论。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国已步入了一个“传媒聚光灯”和“大众麦克风”时代。  相似文献   

2.
社会组织是一个社会生命系统。社会组织活力是标志其生命状态的基本范畴。是有效性、自主性、回应性的统一。在社会组织发展过程中,发达国家的政府角色包括伙伴型、支柱型、家长型三种典型模式,不同政府角色扮演方式对社会组织活力有着深远影响。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的过程中,政府角色不可或缺、政府角色定位因地制宜、政府角色扮演必须适当。在我国,政府是社会组织发展的主导性力量,政府主导方式的偏差是引致社会组织活力不足的重要原因。借鉴域外经验和教训,针对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现实需要,必须坚持主导型政府角色,调整政府角色扮演方式,对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发展的方式体系实施结构性调整。  相似文献   

3.
当前,基层一线公务人员的不当违法行为已成为引发社会矛盾的重要导火索,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回应性.规范基层一线公务人员的行为对于提高基层政府的回应性、解决官民矛盾、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意义.构建相应的管理机制是基层政府回应机制的重要内容.西方街头官僚理论为思考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分析视角.在街头官僚视角下,旨在实现依法行政的法律监控机制、旨在实现公民主导的民主参与机制、旨在强调行政伦理建设的道德内控机制、旨在实现便捷服务和官民互动的技术保障机制,构成基层政府回应机制的基本体系.  相似文献   

4.
回应性是现代政府一个重要的时代特征。面对社会现状不稳与失序,进行社会管理创新是政府回应性的具体体现和突破社会管理困境的有益选择。实现社会管理创新路径选择在于实现社会与政府的双重建构,政府重构的重心在于提升政府的回应性,社会重构的关键在于增强自身自治能力。  相似文献   

5.
王巍 《行政论坛》2004,(5):33-35
"服务行政"的本质特征就是政府能够积极地对社会民众的需求做出反应,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实现公众的需求和利益.为了满足服务型政府的治理需要,政府首先就必须确立一套新型的区别于以往"政府本位主义"的回应机制,它以人民本位作为核心的价值取向,以与公民的双向互动为运行特征,且具有较高水平的回应敏感度和回复有效度,明确了回应工作的责任.可以预见,新型回应机制的确立对于我国行政发展和社会政治文明的建设都会发挥出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试论我国公共政策回应机制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共政策的决策机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必须对其进行改革创新.而公共政策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政府回应机制的建设上.但是我国目前的回应机制仍不完善,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回应机制透明度不够,回应效率低下等,需要政府和公民相互合作,同时借鉴国外公共部门的成熟模式,找出解决对策,完善我国回应机制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电子政府的职能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其松 《行政论坛》2003,2(5):22-24
随着信息时代发展而产生的电子政府(E-government)成了人们研究的热点,但是,对电子政府职能的研究却相对不足。政府的职能是政府在与社会、市场的互动关系中所具有的责任和作用。社会的变化、经济结构的变化对政府职能有决定性影响和作用;信息时代的到来给当今社会带来了变化,也引发了政府为回应这种变化而产生的电子政府的职能问题。  相似文献   

8.
许宏春 《学理论》2012,(8):72-73
"7·23动车追尾"是中国铁路史上发生的一起重大的交通事故,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事故的善后处理工作,牵动着社会各界的心。而政府在这起事故中对于公众的回应却不尽如人意,对该事件政府回应不足的原因有:一是看待公民网络参与的观念落后;二是回应意识不强;三是回应能力不足。  相似文献   

9.
《行政论坛》2021,(6):78-86
随着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的崛起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公共部门管理领域,人工智能不仅改善了政府治理要素和政府治理结构,而且降低了政府治理成本和提升了政府治理效能,对于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革命性意义,但是人工智能也给政府治理带来一些问题,对已"格式化"的治理技术、行政伦理、科层法治和社会安全构成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需要从"科技挑战"和"人文回应"两个断面与四个角度来正确理解和认真对待人工智能时代的政府治理。人工智能时代的政府治理,在治理技术方面,面临工具魅惑和算法魅惑,需要进行理性回应;在行政伦理方面,面临人性冲突和道德冲突,需要进行价值回应;在科层法治方面,面临关系失范和行为失范,需要进行规制回应;在社会安全方面,面临生产异化和生活异化,需要进行责任回应。总之,完美释放"人工智能+政府治理"的效能,需要在科技应用与人文关怀之间寻求平衡并作出有效回应。  相似文献   

10.
《行政论坛》2018,(6):46-52
围绕"具体公共政策中的社会抗争是否催生政府回应""社会抗争如何作用于政府回应"这两个问题,运用力场分析和过程追踪方法对京沈高铁事件进行因果影响和因果机制分析,实现对"社会抗争与政治回应"完整的因果推理。研究发现,在有争议的权威主义国家背景下,社会抗争与政治回应逐渐呈现良性互塑,抗争性政治正朝着回应性政治转变。研究结论认为,社会抗争与政治回应正相关、社会抗争中的政治回应性取决于动员能力和反动员能力的博弈结果、政府回应对社会抗争具有"判例"效应。而有效处理类似的社会抗争事件,应保持政治回应的理性、重视信息技术的作用、变革社会治理的方式等。  相似文献   

11.
群体利益表达是群体利益协调的前提和条件。群体利益表达失范的发生与发展,是围绕行为主体权益的得失、整合和协调逐步展开的,反映利益诉求群体的共同期待。地方政府的回应方式、回应态势影响群体利益诉求行为的演进,失公、失策、失察和失时的地方政府回应是群体利益表达失范的推进因素。有效预防群体利益表达失范,地方政府应追求公平正义、承担社会责任和维护公民权;知民情,解民意,聚民智,拓展回应渠道;健全应急机制,提高回应效率,增强回应能力。  相似文献   

12.
回应式议程设置是指政府在短时间内将"议程设置"作为回应社会需求、或处理某一突发事件与社会问题的工具。近年来,回应式议程设置已逐渐成为中国政府公共议程设置过程的常态。在回应式议程设置模式下,社会问题步入议题合法化的过程被政府压缩或精简,社会焦点事件的发生方式和剧烈程度对进入政策议程的重要性往往超过了政策议题本身内在的重要性。政府议题选择更符合公众议程的偏好排序,能够及时回应公众的需求,契合了新时代的治国理政观。但由于公众偏好容易受到短期社会焦点事件的影响而呈现不稳定性,过度依赖公众偏好也隐含着议程设置理性科学分析不够、不利于政府主导能力的培养,甚至有可能导致事实上的无效回应等问题。加强政府决策自主性,对公众需求进行适当引导是防止回应式议程设置模式持续固化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网络民主是一把"双刃剑",对政府回应既产生积极影响,如培养了政府回应理念,创新了政府回应手段,扩大了政府回应范围;同时,也对政府回应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表现为网络民主中非理性因素的存在影响着政府回应内容,互联网和电子政府的发展问题束缚着政府回应能力,政治和政策的应对态度和策略制约着政府回应效率,数字鸿沟现象的长期存在阻碍着政府回应的公平性等。因此,必须提高网络民主加强政府回应,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四方面着手:加强网络立法,规范网络秩序;加强网络伦理道德建设,提高网民素质;加强政府治理,畅通政府与公众之间沟通渠道;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网络民主的范围。  相似文献   

14.
治理视野下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合作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公共事务的纷繁复杂和政府能力的有限性,使非营利组织已经成为公共事务治理领域的“关键加入者”。非营利组织的重要作用是提供公共物品、培养公民精神和帮助弱势群体,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构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合作机制,两者都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政府应积极地转变职能,合理界定公权力、制定法律法规、加强沟通,促进信任。非营利组织要强化自律,提高社会公信力,回应社会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地方政府过程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的地方委员会,其第一负责人的领导风格会给地方政府过程打上鲜明的烙印。本文从利益表达、利益综合、决策和施政、政务信息传输、行政过程监督这几个方面考察仇和主导的地方政府过程模式的创新,并探讨这一创新所体现出来的重视"两会机制";在单一制和超大社会之间寻求平衡;回应现代化和后现代化的双重挑战等公共行政的理念和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一、回应性:现代政府的重要时代特征现代意义的政府回应的理论产生于西方,是西方公共管理的实践过程的产物。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一些国家在政府改革中提出了增进政府的责任性、回应性和效率的目标,政府回应逐渐成为各国政  相似文献   

17.
毕铁居 《党政论坛》2011,(17):28-30
一回应性:现代政府的重要时代特征现代意义的政府回应的理论产生于西方,是西方公共管理的实践过程的产物。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一些国家在政府改革中提出了增进政府的责任性、回应性和效率的目标,政府回应逐渐成为各国政府和学术界所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18.
《行政论坛》2022,(2):132-140
差序政府信任是我国公众对中央政府的信任度高于对地方政府的信任度的现实写照。通过分析2019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问卷,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从个人、政府和社会等三个维度探讨差序政府信任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因素是引起差序政府信任变化的关键变量,中央政府的反腐倡廉力度与回应性、地方政府的经济绩效等因素会对差序政府信任产生显著影响;个人的人际信任水平、政治效能感、生活满意度和政府满意度越高,其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信任度就越高,差序政府信任越不明显;社会公平、社会保障程度越高,差序政府信任越小,而社会宽容度越高,差序政府信任越大。为了夯实公众对政府信任的基石和改变差序政府信任格局,中央政府应持续推进反腐败工作,增强对公众诉求的回应,维护好中央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地方政府则应在做好经济发展工作的同时不断提高政府透明度,提升公众满意度;央地政府还应共同促进社会发展更加公平,及时化解社会矛盾,积极防范由差序政府信任带来的社会风险。  相似文献   

19.
政府与国家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的一定阶段的产物,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延缓了进步的脚步,这种双刃剑的作用就决定了研究政府行为的重要性。本文研究了有限政府与有效政府的理论渊源、有效政府的涵义以及他们之间比较。最后谈谈对我国政府职能的定位。结论是有限政府是有效政府的前提,政府应以市场化为主导,以公共领域为导向,实行透明化行政。  相似文献   

20.
增强政府回应性责任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文 《理论导刊》2007,(9):10-12
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增强政府的回应性责任。从政府的实际运作来看,要从政府行政的决策、执行、监督的回应性和对突发性事件的回应性方面,增强责任政府的回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