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的现代化与媒介素养提升都是指向人的精神世界,二者具有目的同一性;二者具有追求主体性价值、关注个体批判鉴赏能力及关注交流协作精神等共通的价值理念;二者具有相互依赖性,良好的媒介素养是人的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推动力量,人的现代化也是媒介素养提升的重要催化剂。  相似文献   

2.
王文轩 《学理论》2013,(8):35-36
传统的儒家思想文化作为整体中国人思想与精神世界的主导,已历经千年的发展,早已深入每一个中国人的骨髓,成为我们至今仍坚信的思想与价值体系。儒家思想核心精神对中国人思想与精神所起到巨大影响和塑造作用,当下社会亟须传统儒家优秀思想的回归。  相似文献   

3.
张晓芳 《学理论》2012,(11):32-33
当代哲学的主体形态是人学,就人本主义层面来说,人学就是对人生存意义的考察和对人的主体性地位的肯定;就终极关怀层面来说,人学是对人的生死、信仰、幸福以及整个社会价值取向的询问和反思。马克思主义人学立足于人生活的现实世界,研究的是在社会关系中不断变化,不断生成的人,因而人的存在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人学关注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4.
人在与世界关系中面临五大使命:一是解释世界;二是评价世界;三是设计世界;四是控制世界;五是改造世界。其中,解释世界和评价世界是基础,设计世界是核心与关键,控制世界和改造世界则是最高内容。人只有履行好这五项使命并处理好其内在关系,才能达到保证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目的。研究人在与世界关系中的使命问题有利于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民族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是民族的身份象征和民族精神、民族发展的动力源泉。探寻临沧彝族俐人民间文化传承人有利于俐文化的抢救、保护、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6.
从人的需要出发考量人的解放的现实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需要理论是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理论的逻辑起点和现实依据.与历史上其他思想家否定或片面强调人的需要的某一方面不同,马克思认为人的需要是一个关系范畴,具有现实性、社会性、发展性.人的解放是伴随着人的需要的发展而发展的一个历史过程.在满足需要的实践活动中,人与世界结成了各种关系,人的解放就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随着满足需要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人类必将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需要,从而实现真正的人的解放.  相似文献   

7.
世界观和人生观的范围是不同的。世界观的对象是整个世界,它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社会历史和人的思想在内的根本观点,比如: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是怎样的;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彼此孤立的和从来如此的,还是有联系的和发展变化的;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杂乱无章的,还是有规律的;人们能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等等。这些问题都属于世界观的范围。而人生观的对象则是关于人生问题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态度。人生观的内容从理论上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人的本质,是人生观问题的出发点,由此产生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工作帮助人们自觉地改造主观世界 ,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因此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目的 ;思想政治工作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者相互支持、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9.
哲学是理论化的人的自我意识的反映,从古到今人们都在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中追求自由,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一种是关于人的解放的哲学。一直以来我们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为了什么,单纯的使人民大众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提高大众哲学素养?从长远来看,我认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为根本的价值目标在于实现"人的解放"。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化形成中的主导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很少关注超自然的世界,中华文明的精神基础是伦理观而不是宗教思想;人只是整个自然世界的一部分,天地万物处于一个和谐统一的世界之中;中国人直面人际关系这一本质问题,在文化形成中产生了大量有关伦理和政治的哲学思想,成为中国社会伦理道德的基础;在中国人的观念里,超自然的世界、自然的世界和人的世界之间没有真正的区别.它们都限定在一个无所不包、和谐有序的统一体中.中国人关于统一、和谐的世界观以及克制自身、宽容平和、追求中庸之道的处世态度,对于二战后世界新秩序的重建显得弥足珍贵,值得西方人记取.  相似文献   

11.
郭萃 《学理论》2012,(2):139-140
面对日益技术化和工艺化的当代社会,人们在发挥教育促进物质生产的作用的同时。应更多地关注教育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引导,尤其要注重人的精神生活的调适和精神信念的形成。这是当代教育在应对社会挑战时应该作出的重要选择,也是当代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回归的主要标志。  相似文献   

12.
宁俊社 《理论导刊》2002,(11):56-57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理想,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指明了现实道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精神保障;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归宿。  相似文献   

13.
赵红珍 《学理论》2011,(3):79-80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了要关注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按照人的合理需要矫正方向、调整各种利益;尊重和保障人权;关注人的价值和意义;肯定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丰富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这不仅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认识的深化,同时也是对人类政治文明中的人本精神的深刻反思和理性选择,它恢复了马克思人本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这是当代中国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定位,更是对当今中国转型期的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是世界走向数字化的世纪。数字化生存世界是指数字化的生存范式及价值原则已经全面渗透到人类的生活世界,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及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精神世界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数字化生存世界与人类的精神世界呈现出深刻的二律背反:一方面,数字化的正常体验与人类的精神世界有着积极的适应关系,数字化生存强化了金融资本对社会的穿透力,使生存世界的发展意志更加强硬;另一方面,数字化生存又极大地促进了公共空间的商品化,对人类主体地位及其智识能力造成了重大挑战,亦导致了人的精神生活的深度殖民化,强化了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关系。应强调人文精神对数字化生存的价值建设与意义支持,构建更加文明、公正、合理的制度体系,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历史上,日本从没有产生过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思想和科学方面的巨人。因此,日本是双重意义的“资源小国”,不仅自然资源贫乏,而且历史资源也贫乏。自然资源和历史资源贫乏的压力,促使日本人积极地向外界寻求物质、精神的资源和能源。从历史的顺序看,日本人先学中国,输入中国文明,产生“和魂汉才”之说法;后学欧美,输入欧美文明,产生“和魂洋才”之说法。我理解这两个说法的意思是,在保持本民族固有精神即所谓“和魂”的前提下,努力吸取中国和欧美的文明成果。  相似文献   

16.
可持续发展问题,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关系到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延续,是人类在新世纪特别关注的中心问题之一。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寻求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其实质,是正确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发展与资源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等等。它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作为研究的两大理论课题,从而探讨人类活动的时空偶合、人类活动的理性控制、人类活动的效益准则、人与自然的演化动态、人对环境的调控与改造、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道德规范,最终达到人与自然之间的高度协调,同时达到人与人之间的高度和谐。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文化自觉的现代社会发展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自觉是人类理性在求取自身生存发展和自由过程中的最高体现,它主要涉及人的解放的目的、意义、价值等关于“人自身”的问题。在社会发展的文化过程中,具体表现为人的求真精神、求善精神和求美精神,使人牢记人永远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人的目的在于人自身,关心人、热爱人,关注全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从而使人成为一种具有崇高境界的真正全面自由发展的主体。  相似文献   

18.
吴新利 《学理论》2010,(9):43-44
由于不同社会制度在相互对峙和交流中演进,各种思想文化在相互激荡中影响,以及社会经济体制的转轨,人们以往恪守的政治信仰、价值理念、生活方式都受到了严峻的考验和冲击,致使一些人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信仰危机、思想迷惘、精神失落、行为失衡的现象,并由此引发了许多与人的精神世界、精神生活有关的社会问题。对此,社会应高度关注,研究和探索社会变革中人们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9.
当下的文学理论界,世界文学作为全球化产物,正得到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的关注。世界文学在全球化语境下提出,但是追随世界文学的思想源头,确是与世界主义、古希腊文化传统及其域外传播都有一定的关联性。世界主义为世界文学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思想保障;经济全球化到文化全球化为世界文学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实践模式;古希腊文化传统为世界文学的孕育和发展注入了包容开放的精神特质。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着共同促进世界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李经伦 《理论导刊》2003,(11):47-48
在人的整体素质培养与提高问题上,被长期冷淡了的美育在最近几年中已经引起了人们的特别关注。审美教育是审美主体在对人类创造的历史成果和属于自己的世界中进行观照,从而认知、内化类本质的活动。所以,审美教育不是一般的知识教育、技术教育,是提高人的基本素质的教育。美和审美的特点决定了审美教育在提高人的基本素质方面有特殊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审美教育是启发教育,不用强行灌输,却能自然而然地激发出做人的基本精神。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曾经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崇高美的英雄人物,他们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谱写了许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