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转型社会中,政治决策是拥有主要政治权力的行政主体,与反映主要群体利益的社会主体之间的博弈均衡。现实的各种政治后果可以从考虑期权价值的延迟均衡和抢先均衡来说明,也可以表现为考虑心理动机的“公平均衡”。在如同海峡两岸博弈这样复杂的均衡组合中,作者推论存在可以称为“虚妄公平”的均衡概念。转型社会的各个主体因此必须寻求“真实公平”策略选择,才能实现真正公平的政治决策目标。  相似文献   

2.
在现有的普遍利益和权力结构下,全球生态治理不可能以自上而下的方式一次性全部建成。需要将生态治理重新阐释为一个持续性的政治进程,在国家之间建立信任,获得全球视野与世界胸襟,解决在全球生态治理中所出现的认知冲突、伦理冲突、利益冲突、责任冲突,为全面解决生态问题搭建全球政治共识桥梁,并以原则政治原则、生境政治原则、责任政治原则为根本准则和价值导向,探讨气候权力规范,构建社会公正与气候资源平等分配的全球框架,为从根本上解决"生态何以得到恢复"和"人类何以实现自救"铺平广阔的政治道路。  相似文献   

3.
转型期弱势群体民生问题及其政治参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弱势群体的民生问题。弱势群体民生问题的重要原因是权利贫困。弱势群体政治参与权利贫困的主要表现为弱势群体政治参与的立法不完善,其政治参与成本较高且条件比较苛刻。因此,解决弱势群体民生问题,就要加强有关政治参与立法,使弱势群体的政治权利得到保证;完善政治参与制度建设,为扩大弱势群体的政治参与提供制度保证;建立政府支持系统,为弱势群体政治参与提供物质基础;优先发展教育促进教育机会均等,为弱势群体政治参与提供能力和素质基础;健全社会组织,为弱势群体政治参与奠定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4.
民众健康的社会心理是社会和谐、政治稳定的基础。本文分析了政治稳定性和民众社会心理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影响政治稳定性的良性社会心理表现为理智成熟的社会价值取向,开放忠诚的社会情感体验,求稳怕乱的社会心理需要,较为普遍的主观幸福感受。影响政治稳定性的不良社会心理表现为社会群体敌视情绪滋生,各阶层弱势心态蔓延,社会信任面临困境,社会认知与情感困惑冲突。为此,提出设计惠及全民的公平经济制度,推进化解官民冲突的廉政制度建设,实施切实改善民生的保障政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教化,构筑有效的社会疏导与支持网络等矫正措施,以实现民众社会心理的优化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政治资源的不公平配置导致了社会的断裂,社会断裂的倾向和由此产生的不断增强的社会冲突意识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逻辑起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基础.因此,政治资源的不公平配置是引起社会不和谐的根源性原因.通过构建由"市场体制、服务政府和公民社会"组成的三位一体的政治资源公平配置体系,来探索建设和谐社会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6.
冲突是政治社会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政治与冲突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因此,如何在冲突中寻求稳定与和谐构成政治生活的主题。而构建有效的政治冲突调控机制就成为政治体系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自行动生活与沉思生活之间的鸿沟在古希腊生发以来,动态开放的政治行动与静态封闭的法律制度就开始了尖锐对立。在阿伦特那里,政治行动与法律制度关系问题之所以重要在于它不仅涉及现实政治秩序的维护,更重要的是它还关涉人类公共自由的实现。作为一个古典的二元对立,政治行动与法律制度之间的紧张关系集中表现为法律制度对于政治行动的制约以及政治行动的反制约。阿伦特一反西方政治思想传统对于政治行动的贬低,在复兴本真政治的基础上,启明政治行动与法律制度的紧密关联,并最终在革命精神制度化的政治体制中完成消解对立实现自由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8.
孟伟 《理论探讨》2007,(4):38-40
政治是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集中表现。政治学的研究应有两个基本维度,即政治国家或政治制度的维度和日常社会生活的维度。新世纪以来,城市社会不断发生的"业主维权行动",为日常社会生活视野下的微观政治学研究提供了契机。在日常社会生活视野下,"业主维权行动"既是形成身份认同的社会行动,也是从利益诉求到主张权利进而自主创制规则的公民政治行动。业主组织与资本组织和行政组织,围绕利益、权利、规则而建立起的复杂博弈关系及表现出的内在延展逻辑,证明着政治的原点可能不是别的什么,乃是日常社会生活的自然延伸。  相似文献   

9.
基于问责的语义分析与学理阐释可知,作为机制的问责是指问责对象有义务就其行为、政策或职责表现等向问责主体告知、回答、解释与证明,如果问责对象存在失责行为则应接受问责主体的惩罚或制裁。政治以公共决策为重要内容,以行使公共权力为主要方式。在此意义上,可将狭义的政治问责界定为政治官员有义务就其在公共决策与推动公共政策执行中的行为与绩效,向社会公众、代议机关或执政党告知、回答、解释与证明,如果存在违法或不符合民意等失责行为,则应承担政治信任流失甚至公共决策权力丧失的后果。此外,政治问责与行政问责、民主问责、公共问责、社会问责等相关概念既有区别又存在交叉重叠,对其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促进问责领域概念使用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主要包括以"新意见阶层"为主体的网民、以网络意见领袖为主体的网络政治精英和以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或者共同的利益诉求而结成的网络政治共同体。他们在政治参与的过程中往往面临着参与理念、参与能力和参与方式的困境,参与理念困境表现为民主参与理念与追求利益之争的冲突,参与能力困境表现为实现网络权利与现实数字鸿沟的冲突,而参与方式困境则表现为多元互动方式与"群体极化"行为的冲突。  相似文献   

11.
黄毅峰 《行政论坛》2011,18(5):16-21
冲突是政治社会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政治与冲突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因此,如何在冲突中寻求稳定与和谐构成政治生活的主题。而构建有效的政治冲突调控机制就成为政治体系的关键。一个有效的政治冲突调控机制应该以动态的政治稳定作为目标定位,以民主政治理念作为价值基石,以制度化运行机制作为路径选择。唯有这样,国家的长治久安才有希望得以实现与维系。  相似文献   

12.
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强化行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国权  易晓明 《学理论》2009,(25):27-29
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传统。目前,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的复杂局面,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强化行动力。为此,必须在三个层次同时发力:(1)建立、健全转化机制,切实把党的执政理念落实到执政行动中;(2)加大惩戒力度,把反腐倡廉落到实处;(3)在生产和社会实践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把党员的先进性落实到行动上。总起来看,强化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行动力,值得我们在今后继续发扬光大。强大、持久的行动力必将推动我们的各项事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相似文献   

13.
社会弱势群体权利的政治保障是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从总体上说,我国当前社会弱势群体权利的政治表达机制能够与社会主义的民主法律制度相一致,但还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在相关法律制度、政治决策体制、公共舆论培育等方面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古代协商政治中:协商目的之一是在统一领导下广泛参与促成团结一致行动,决策前的协商是一个开放多元的体系,协商具有重视异见表达的审议慎议精神等。秦汉大一统帝国建立后协商政治更为活跃:在中央决策中,寓协商于决策之中;在基层治理中,协商成为一种方式;在政治行为中,言官谏议制度化。虽然,由于人治的影响,古代协商政治功效的发挥具有局限性,但它是支撑起中国政治史数千年绵延不断发展的一支重要的文化、制度和实践力量,可以为我国协商民主建设提供本土资源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对于身处转型社会、风险社会、网络社会同步来临的当前中国来说,社会冲突的出现及其日趋复杂化是不争的事实。但诸多案例表明,社会冲突在具有负面影响的同时也有正向功能。它能促进建立新的社会制度,带动社会整合,发挥"社会安全阀"的作用。农村社会冲突及随之而来的农业税费改革、贵州瓮安事件及其区域政治生态环境的改善、江苏启东事件及地方政府公共决策的优化等典型样本是对社会冲突发挥建构性作用的直观反映。当然,社会冲突能发挥建构性作用,是建立在相应机制予以承接的基础之上。推动社会冲突成功转化的四个重要机制是:必要的政治妥协:构筑冲突缓释的必备空间;提升政府公信力:释放冲突转化的重要信号;促进协商沟通:为冲突转化提供有效载体;有为的制度建设:为冲突转化提供坚强保障。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农民政治生活边缘化的问题比较严重,主要表现为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政治生活的观念和知识滞后,同时农民政治参与的方式有不少误区,农民政治生活缺乏制度保障。问题的成因在于农民政治意识的缺乏,农村经济与教育的落后以及政治制度不完善、不健全。解决的办法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努力增强农民主体意识;加快政治体制改革;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相似文献   

17.
论严守党的政治规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党的政治规矩是党员、干部的政治底线,一旦游离政治规矩,突破政治底线,就必然要走向错误乃至腐败;党的政治规矩是维系党内团结、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政治生命线,一旦规矩松弛,失去应有的约束力,必然会危及党内团结,破坏党内政治生态,损害党的先进性乃至党的生命。党的政治规矩与党内政治生态相辅相成、密切关联:严守党的政治规矩,是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最重要环节;优化党内政治生态,必须从严守党的政治规矩抓起。政治规矩既表现为政治制度、政治纪律等"硬形态",又表现为政治文化、政治心理、政治习惯等"软形态";严守党的政治规矩,既要切实加强政治制度和政治纪律建设,又要破除长期以来官场上形成的某些灰色政治心态。  相似文献   

18.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形态及其特点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外显方式。按社会个体,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形态可分为语言载体与行动载体,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一般形态;按社会团体可分为文化载体、活动载体、管理载体等,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综合形态;按社会信息的传播方式,可分为传媒载体和网络载体,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现代形态。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不仅表现形态多种多样,而且各表现形态还各具特点。  相似文献   

19.
公共政策制定是社会政治生活中公共决策系统的经常性活动。在现代社会,由于公共政策的巨大作用和影响,公共政策制定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从政治哲学的角度审视,以公意为价值取向、以政治权力为基本依托,以政治秩序为最终归宿,才能建立起人民期待的合理、公正、有效的公共政策,从而进一步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相似文献   

20.
国家与社会的重叠以及尚未完善的利益分配体制塑造了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的治理情状,也描绘出贯穿改革开放进程始终的制度变革线索,这使当下中国的社会冲突具有了国家色彩与政治敏感色彩,刚性的纵向问责制又会使相关治理主体人为地放大这一色彩,部分消解了社会冲突对于改革绩效与路径选择的重要评判功能。与此同时,改革开放的政策创制已渐从经济与政治层面过渡到社会生活层面,于日常生活中初露端倪的政治意识驱使人们夸大收益不平等的主观感知,寻求政治对话以维护现实权益渐成民众的自觉行为。当这种行为遭遇体制路径的狭窄与承接载体的缺失时,必然引发"对话"的经常性冲突与"生活的政治"。这一方面决定了社会冲突的客观常态性,另一方面也表明其具有的非颠覆性的表征。另外,以消解特定社会冲突事件为旨归的应激式改革必然呈现碎片化、短期性的形貌,难以建构并固化为系统性的社会政策以及富有张力和一定外延的社会行为,这从决策方式与民主主体两个方面模糊了社会冲突与民主改革的线性指向性关系。因此,不能过度解读社会冲突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联进而放大民主政治建设对于治理社会冲突的功能。审慎而理性地认知其非线性关系是根本消解社会冲突的必要过程,更是系统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题中要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