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6 毫秒
1.
法律权威所要求的是法律治下的人们对法律的服从,把法律作为一个由现行的理由来看待。但这并不意味着,公民由此就丧失了对法律进行批评的可能性。法律是一种对行为进行控制的规范,这种控制的实现,是通过产生欣慰的原因(理由)而进行。所以,对法律的服从与对法律的批评完全是不同的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利益是法的核心问题,法对利益的确认与保护,存在种种局限性。随着社会的发展,近现代法律对自然人人格予以普遍承认,成为普遍人权的法律基础。既要认识法律对利益主体保护的普遍性原则,也要认识法律对利益主体保护的特殊性规定。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认识法律对利益主体保护规定的立法本意。尽管对于利益保护来说,法律是最重要的、最有效的手段,但是法律不是万能的,法律保护本身也有许多局限性。认识法律对利益保护的局限既有利于关注法律的缺陷和不足,进而促进法律对利益的更好保护,也有利于提高人们对法律保护的客观分析和理解,提高借助法律手段保护利益的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3.
法律正义:和谐社会的伦理诉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美玲 《理论探索》2006,(3):144-146
人类文明史表明,真正的高层次、高水平的和谐社会应当追求法律正义,法律正义是和谐社会必然的伦理诉求。由此应从三个层次来加以阐明:第一,和谐社会为何要追求法律正义?即和谐社会对法律正义伦理诉求的必要性;第二,和谐社会能否追求法律正义?即和谐社会对法律正义伦理诉求的可能性;第三,和谐社会如何追求法律正义?即和谐社会对法律正义伦理诉求的具体操作性。  相似文献   

4.
刘春兵 《学理论》2013,(17):235-237
我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已经开始实施,地方院校应顺应国家法律人才培养政策导向,创新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应用型法律人才的需求,实现地方院校法学专业的特色发展。地方院校制定以实务性法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建设适应卓越法律人才培养需要的优秀师资队伍,强化卓越法律人才实践教学环节,构建适合地方院校发展需要的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地方院校通过参与地方性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加大对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的支持,完善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绩效评估机制,保障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行政法律关系是行政法的基本范畴之一。对传统行政法律关系理论进行再认识和思考,对行政法律关系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有利于确立现代行政法观念和行政法制度。将行政机关在行政活动中所具有的不同法律身份和法律地位以及它与其他法律主体之间形成的法律关系进行归纳,对中国行政法治的推进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谭蓓蓓 《学理论》2011,(16):53-55
主要介绍了二战时期日本的金融动员法律体系和该时期金融动员主要法律规范与相关法律规范的形成与发展。并通过对二战时期日本金融动员法律体系的梳理和法律规范发展过程的分析,归纳出该时期日本金融动员法律对我国构建国防金融动员法律制度产生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3,(31)
大庆市是一座年轻的城市,丰富的资源使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对法律的需求日益增多,法律服务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成为趋势,从法律服务市场的建立及法律服务市场主体着手,阐述大庆市法律服务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谈谈对大庆市法律服务市场完善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的法律信仰其实是指大学生内心对法律选择的积极心理状态和外在对法律的行为服从。法律是人民的集中意志,法律作用的发挥也依赖人民的遵循,当代大学生是未来中国社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他们的法律信仰直接关系到法治大厦的建成。当前,造成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必须从历史与现实的维度认真研究并加强大学生法律信仰教育。  相似文献   

9.
实践理性:法律信仰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和理性一直都是纠缠在一起的,法律被认为是理性的,是人类理性的选择,也是人类理性的象征。然而随着现代分析主义法学和实证主义法学的兴起,法律的理性主义走向了法律的工具主义,产生了法律信仰的危机。其实,法律中的理性更多的是实践理性,法律体现的是人们的意志,它守护的是人们神圣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法律对人有着终极关怀,体现出人们对自由、正义等价值的永恒追求和对自身命运的担忧。另外法律还有道德的渊源,它和道德相互依存。法律的这些实践理性方面的规定正是法律信仰形成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
职代会对国企财务实行法律监督的理论优势表现为 :法律监督的直接性 ,法律监督的主动性 ,法律监督的持续性。其具体操作途径是 :提高职代会在国企中的法律地位 ,将职代会作为对国企财务进行监督的法定主体 ,完善职代会对国企进行财务监督的具体制度。  相似文献   

11.
法律解释作为一种解释现象,存在于人类法律活动的各个领域。但是,不同领域的法律解释具有不同的目的和特性。谁在解释法律实际上是法律解释主体的问题。对法律解释主体范围的界定取决于对法律解释场合的认识。对行政法的法律解释不仅存在于行政司法审查的过程中,也存在于行政执法的过程中。法官在行政诉讼的过程中解释行政法,公务员在法官解释行政法之前的行政执法的过程中也在解释着行政法。  相似文献   

12.
法律素养是指学生认识和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2006年秋季,高校两课课改之后,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为我院)学生法律学习情况出现了非常大的转变,主要表现为法律课程课时压缩,法律学习渠道较单一,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此次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会的形式了解到,学生对法律课程学习的兴趣和愿望都比较高,如何在我院开展良好的法律教学,提高学生法律素养,关键是找到学生对法律学习的需求点,积极开设多样化的法律相关课程。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5,(15)
法律其实如同道德一般,是取决于个人对法律的内在化,高校青年教师法律素养的培养离不开整个社会这个大环境,当然也不会脱离生活在高校这一单独的空间而自发形成。有序的法治校园与良好的法治大环境处在同等重要的地位,高校青年教师只有在对法律知识能熟练掌握的基础上,不断加强本身对法律价值的认同,并且在日常生活实践中践行法律的相关规定,使国家的教育法律规范成为广大师生的自觉的价值尺度及有效的行为准则,并能够勇敢而坚决同违法行为做斗争,维护我们国家法律的权威,其法律素养才能最终达到预期的高度。  相似文献   

14.
由于法律自身的缺艏以及立法者能力的局限等原因,法律必然存在漏洞,当认定法律存在漏洞后,由于不得拒绝裁判等原因,法官必须对法律漏洞进行填补,然而法官对漏洞进行填补时必须运用一定的方法,习惯法是填补法律漏洞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中、日两国的法律改革,不仅使延续2000佘年的中华法系开始解体,中国实现法律近代化,日本建立完整的近代资本主义法律制度,而且对后世的法律改革影响深远。通过对中日两国近代法律改革之比较,我们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徐天红 《学理论》2011,(29):73-74
法律解释的目标有主观说、客观说、新主观说和折衷说。拉伦茨的《法学方法论》之关于法律解释的相关论述,以对法律解释目的的折中说为切入口,进而通过对一系列法律解释方法的适用规则的设计来取得对法律真实意思的领悟。  相似文献   

17.
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的提出对高校法学教育的改革提出了要求,合作教育的开展对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路径,合作教育为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提供指导,为卓越法律人才课程体系的设置提供方向,为卓越法律人才的教学团队提供新鲜血液,为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提供实践基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合作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各高校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李俊青 《学理论》2009,(21):97-98
法律能否被信仰的关键在于如何界定法律,而中西方由于法律文化传统的差异,对法律是什么有完全不同的见解。如果把“法律”看作是对公平和正义的永恒的追求,那么法律是可以被信仰的,反过来如果把“法律”看作是统治阶级的意志、是阶级镇压的暴力工具,这样的法律因其不具有被信仰的品质而不能够被信仰。目前该如何界定法律,要从我国当前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依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当前时代的主题,然而我国公民法律观念淡薄,社会上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严重,因此强调法律信仰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清末修律使得中国法律从体例到内容 ,从法律术语到法律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而媒介东西法律制度的法律当属近代日本法。研究日本法对清末法制改革的影响 ,有利于总结我国法律移植的历史经验 ,促进中国法制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分类有利于法律保护。但是,现有分类无法运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基于法律保护的方便,有必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法律角度重新进行分类,这些分类能够有效地避免和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中存在的混乱和利益冲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