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将互动仪式链理论引入到网络舆情与舆论转化研究,能够对网络舆情与舆论转化的机制、结构、作用方式、心理动力作出深入阐释。同时,互动仪式链理论作为经典的"情感社会学"理论契合"情感与信念优先"的"后真相时代",为解释"后真相时代"网络舆情事件的起因、特性,网络舆情与舆论转化机制提出了可行性的理论路径。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日臻完善,一个情感先于事实、舆论优于真相、观点胜于逻辑的"后真相"时代悄然来临,以片面真相、主观真相、人造真相、未知真相为样态的"竞争性真相"纷纷登场,为民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泛娱乐主义思潮的潜滋暗长、变动不居提供沃土与温床。针对"后真相"时代多元社会思潮的"真相"合谋态势,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斗争主动权,积极廓清真相;开展有理有利有节的舆论引导,交锋澄清真相;提高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的本领,预判扬清真相。  相似文献   

3.
在"后真相"时代,"另类事实"在社交媒体空间泛滥,人民的信念与可观察的事实背道而驰,人人竭力抢占舆论先机,意图争夺话语权。"后真相"现象是"坏的主观性"之必然结果,社交媒体助长了认知偏误,市场诱因导致假新闻泛滥。"后真相"现象对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造成冲击,"后共识"消解意识形态话语权,网络民粹主义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后真相"时代,应提高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整合功能;掌握网络议题设置权和舆论引导权;强化法治观念,加快网络技术革新,净化网络生态环境,形成新媒体场域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洪流。  相似文献   

4.
罗红杰 《理论导刊》2020,(5):102-106
客观事实与主观情绪的错位、技术赋权与资本逻辑的合谋、话语泄愤与情感抗争的弥合是"后真相"现象的生成原因。"后真相"所表征的虚假事实、集体无意识、理性坍塌等多重症候助长了网络民粹主义的强势崛起、历史虚无主义的迅速蔓延以及道德相对主义的潜滋暗长。针对"后真相"视域下滋生的多元社会思潮,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其进行科学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其进行价值引导;关注个人切实利益、对公众情绪进行情感疏导;不断完善相关的体制机制对其进行合理规导,方可保障网络空间健康清朗、主流价值观念广泛弘扬。  相似文献   

5.
随着微博和社交网站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公众的舆论空间和话语表达权得到进一步延伸和释放,网络舆论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及特征,即传播媒介逐渐多元化,参与主体走向"草根化",舆论焦点日显敏感化,网民行为偏向"群体极化"。这给社会管理带来了一系列严峻挑战,即现代虚拟社会的管理意识的显缺失,网络舆论的法律不健全且效力低下,参与网络舆论的治理主体比较单一,缺乏独立的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治理机构。进一步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的对策建议在于:增强网络媒介素养,提升网络危机公关能力;建立健全法律法规,规范信息传播秩序;加强媒体正向联动,形成舆论引导合力;注重正面舆论导向,强化主流舆论权威;研判网络舆论性质,着重引导特殊舆论。  相似文献   

6.
社交媒体时代,舆论生态的“后真相时代”特征日益鲜明,情感与信念成为网络舆情事件的主要动力。“非虚构写作”作为将纪实报道与文学创作结合起来的写作手法,在网络舆情事件中发挥着强大的情感动员功能。通过将悲情叙事、身份标签、戏谑表达等传统的网络情感动员表达逻辑与“文史合一”、忧患意识等“非虚构写作”本土概念巧妙嫁接,“非虚构写作”引发了一系列重大网络舆情事件,呈现出社会学观察、原型叙事、文化冲突三种表达逻辑。“非虚构写作”在舆情表达、舆论监督、社会观察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同时,带有深刻情感色彩的“非虚构写作”也蕴含着网络民粹主义、网络暴力、网络虚假信息等诸多风险因素。如何实现“非虚构写作”批判与建设、解构与建构、破与立等方面的平衡,这为互联网生态建设提出了新的内容和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胡献忠 《党政论坛》2012,(10):33-35,1
胡献忠的"虚拟社会管理二重性探析"一文指出,总的来说,互联网主要是在公布信息、引导舆论、集结公众、实施监督等方面提供平台,发挥基础性作用。如何引导新媒体客观、全面地反映事情真相,如何加强青少年网民的网络公德建设和网络行为规范,如何引导广大青少年网民通过互联网进行有序社会参与,是各国政府都在备加关注并努力为之的事情。  相似文献   

8.
网络舆论危机及其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小刚 《理论探索》2011,(5):110-113
网络舆论危机的特点是:传播速度快,涉及范围广;所涉事件具有突发性,舆论压力大;所涉群体的行为非理性,控制难度大。从传播机制看,引发网络舆论危机的源头是个人或组织的不当行为,传播的主要形式包括新闻跟帖、网络论坛等,网民、网络媒体、政府是网络舆论危机中最重要的传播力量。网络舆论危机是多种因素混合交融的结果:网络监管不健全,网络伦理缺位,政府的不当处置,媒体的推波助澜。应对网络舆论危机,应加强网络监管,加强网络伦理建设,规范政府行为,强化媒体管理。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3,(35)
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舆论行为是大学生当下一种新的交际方式。大学生网络舆论以理性表达为主,但由于网络舆论内容广泛性,网络舆论形成的信息来源良莠不齐,从而出现众多大学生网络舆论从众现象。由此对大学生提出有建设性的指导意见: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判断力和抵制力;正本清源,努力净化信息环境;关注网络道德,正确引导学生心理。  相似文献   

10.
董阳  陈晓旭 《公共管理学报》2015,(2):55-67,155,156
网络空间中的公共舆论往往呈现出从"极化"到"理性"的演变趋势。针对这一问题,选取了百度百科"PX词条保卫战"作为案例,基于虚拟民族志的方法,挖掘相关文本资料,并运用行动者网络作为主要分析框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将该案例中网络舆论演变过程解剖为极化、制衡和理性化三个阶段,进而着重刻画其中的行动者转译机制,如从问题化、旨趣化到招募、动员到网络稳定,从而得出结论:网络舆论的极化现象背后往往牵连着社会情境线索,网络舆论演变实质上是自主治理机制的演化,在议题演化机制的作用下,网络舆论的演变促进了公共空间的衍生。研究结果深度刻画了网络舆论的演变路径,揭示了其演化的具体机制,从而为网络公共空间的治理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来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及其流行,被赋予很强的社会属性,是网民对复杂的社会境遇的独特表达。从集体行为的视角可以看到,网络流行语催生多种因素共同建构网络舆论场的形成,显示了网络空间的群体力量,以及在话语制造方面的集体行为,话语权力是网络舆论场的焦点。  相似文献   

12.
我国目前正在进入一个政治民主化构建的重要时期,而政治的民主离不开民众公民的意识权利的确立、理性精神的培养构建以及对社会公共事件真相的了解.这一切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我们并没有很好地落实.然而,随着网络以及由此而出现舆论的产生,民众的思想和表达有了自由的平台,于是,民众于网络舆论中培养着自己的公民的权利意识以及以真理或真相为追求目标的精神表达正在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3.
进入微时代以来,网络舆论的形成出现了由网民互动产生的趋势,而且"自媒体"的出现,使得网络言论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现象,娱乐、隐射、反讽等文体的运用都使得过去对言论内容进行规制的方式显得有心无力。这就要求当下的法律规制需要对网络言论行为本身进行界定和辨别,否则可能无法营造和维系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14.
随着网民激增,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网络来表达他们对公共事务的看法。这种网络参与行为对各级政府执政行为产生着愈加深刻而广泛的影响。网络舆论之所以能影响政府决策,除了由于网络本身所能提供的便捷性之外,还在于公民政治参与意识的提高和地方政府执政理念的转变。网络舆论在影响政府决策时既有着其积极作用,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各级地方政府要发挥网络参与对其执政的积极作用,一方面政府需要主动作为,建立完善的舆情处理机制,另一方面,从网络参与本身着手,加强网络监管、提高网络参与者的道德水平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15.
李艳  吴亮 《瞭望》2008,(17)
我们常常会产生这样的困惑,我们是生活在现实世界里,还是生活在网络社区里近一段时间,对西方反华舆论的抗击成为国内各个网络论坛社区的最热点。网友们积极参与新浪网组织的"反分裂,护圣火"全球华人大签名活动,并在论坛社区发表评论。与此同时,百万网友共同参与的网络火炬接力正火热进行中。MSN 白领公益签名传播社区公布的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5,(23)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舆论对当今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极为深刻影响,科学认识网络舆论给大学生群体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从社会、学校和大学生自身等方面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之策,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7,(12)
"道德绑架"现象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自媒体的媒介社会化时代越发猖獗。"绑架"当事人自由意志的现状,不仅侵犯了当事人的自由权利,而且污染了网络舆论生态空间。鉴于此,本文针对网络舆论场中"道德绑架"现象产生的原因,从社会制度、法律法规、新闻媒体、网民大众四个方面提出具体的消解路径。旨在为净化网络舆论环境,加强网络道德建设贡献一份薄力。  相似文献   

18.
郑春勇  张苏敏 《公共管理学报》2013,10(1):98-106,142,143
网络世界里普遍缺乏宽容精神。如何提高网络宽容度、建设网上和谐社会是政府和学术界面临的共同问题。在对"网络宽容"的内涵和类型进行初步界定的基础上,运用网络宽容度量表对强国论坛和天涯论坛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官方论坛网络宽容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总体上要好于"草根"论坛,而网民的群体特征、商业利益、舆论氛围和现实社会矛盾则是影响网络宽容度的主要因素。因此,改善网络社会治理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优化网络舆论引导格局,尽快打通"两个舆论场";强化规制,减低不正当政治经济因素的干扰;区别对待,对不同的网络群体采取不同的引导策略;回归现实,重视解决长期积累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9.
意识形态领导权是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网络时代,它正在遭受一种"分子入侵"式的破坏.网络信息的泛滥导致信息壁垒的弱化、信息中心的消解、信息控制的失灵;网络技术的异化使得新的技术权威出现、技术控制逐渐形成、技术差距渐渐拉大;规模性、批判性的网络舆论的蔓延,使传统的操控舆论正在为现时的舆论操纵所取代.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民粹主义动态频频、兴风作浪,借助网络在西方国家有了新的表现。网络无国界,网络民粹主义在我国也呈现出新的特征和趋势:一是与极端思潮合流,形成排外、仇富、闭关三种极端倾向;二是主要参与群体呈现年轻化趋势;三是"饭圈"群体具备一定网络民粹主义色彩,其背后是资本力量在推波助澜;四是暴戾情绪和制造对立是人们对网络民粹主义的直观感受;五是"后真相""舆论反转"等媒体景观日益增加;六是民粹主义者利用人们的"看客"心态,刻意制造话题并放大事件影响。这些新特征新趋势给我国发展带来挑战。应对挑战要求我们做到: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创新治理理念,破除传统的国家统治型管理方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拓宽沟通渠道,及时发现并有效解决社会本体问题即民生问题,破除就话语论话语的操作窠臼;巩固和壮大主流意识形态,正确处理"一元主导"与"多样共存"关系;深入研究人们在具体"引爆点"上的心理取向和情绪动向,对未发生的舆情走向做好分析预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