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20世纪初在英美文坛才华出众且享誉盛誉的一位女作家。英国作家的身份赋予了她英国文学的优良传统,如字斟句酌,语言细腻准确、故事节奏紧凑等。同时作为20世纪初的女作家,她的短篇小说显示出独特的风格。在题材、语言形式、尤其是叙事方式上都大胆创新。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一贯以其在叙事方式上的创新为评论界所称道。《已故上校的女儿们》作为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经典之作,是其文风已经基本形成之后创作的作品。尤其是从叙事风格来看,已经可以称得上曼斯菲尔德叙事策略的代表之作。本文选择《已故上校的女儿们》作为分析文本,通过从叙事视角和叙事语言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来揭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精湛的叙事策略,以此呈现曼斯菲尔德的现代小说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2.
孙超 《学理论》2009,(25):75-76
托尔斯泰娅以对边缘人物的高度关注和独特的写作手法著称当今俄罗斯文坛。其写作风格在短篇小说中体现得尤为鲜明。本文通过分析其代表短篇《奥凯尔维利河》揭示了小说的基本主题以及彼得堡在文本中的意义。托尔斯泰娅在文学创作上承继了十九世纪俄罗斯古典文学的优良传统并进一步发展了其中的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3.
萧红以打破成规、自由创作的文体意识向传统小说发出挑战,使《呼兰河传》呈现出异样的风格。而萧红文本所独有的艺术风格又表现于其超前的叙事策略中。《呼兰河传》"散点透视"的场景性结构、第一和第三人称叙事视角的转换与"越界"、反讽的话语方式等都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4.
王嘉豫 《学理论》2013,(20):181-182
作为先锋派作家的代表人之一的余华,在其创作历程前后风格的变化中,都离不开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从启蒙主义到存在主义文化情景变化的背景影响,余华小说确实得到存在主义强有力的哲学支撑。通过分析余华小说的写作背景、风格的变化,凸显出余华小说中的存在主义倾向,结识余华小说的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5.
《圣经》与西方文学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关系。《圣经》不仅是基督教教义,还是西方文学创作最重要的源泉。《圣经》成为西方文学创作母题的原因在于本身具有很强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6.
刘迪 《学理论》2014,(3):146-147
针对《格列佛游记》和《猫城记》两个不同的文学文本进行比较分析,在情节设置、叙事手段等方面发现两部小说的诸多相同点,从而看出英国小说《格列佛游记》对于老舍《猫城记》创作的影响。在这一比较的过程中,也发现老舍在小说中熔铸的新的元素,而这些不同之处也使《猫城记》成为一部具有独特风格的小说。  相似文献   

7.
褚洪敏 《学理论》2012,(14):189-190
余华的《兄弟》是对现实主义的新开拓,是一种心理现实主义。通过偷窥心理的细节展示和苦难中人性之爱的温情描绘,传达出余华对人性的深沉思考和对生存意义的探究与追问。余华在自己的创作道路上越走越宽。  相似文献   

8.
作为湘西边地的歌者,沈从文凭着他那富有传奇色彩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以及身上所流淌的汉、苗、土家族的血液而形成的独特气质,加之夹缝中求创新的文体意识,使其文本《边城》呈现出异样的风格,表现于其超前的叙事策略中。  相似文献   

9.
温玉林 《学理论》2012,(20):177-179
高小康先生的《中国古代叙事观念与意识形态》研究方法受以下的影响:一是巴赫金的研究方法;二是文本细读的历史研究方法;三是结构主义方法;四是美学方法,主要用于叙事作品审美范畴的分析。为避免照搬照套,高先生做了以下工作:细致的文本分析;东西文论的比较;形而上的阐释。  相似文献   

10.
叙事学理论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被介绍到中国以来,不但使中国的叙事理论不断丰富和完善,同时为叙事作品的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关于温庭筠的小说《乾(月巺)子》,以前的研究者大多从文献角度对其加以关注,尚未见运用叙事学理论对其研究的先例。在叙事学视角理论的观照下,选取《乾(月巺)子》中《阎济美》一篇,考察其第一人称叙事,在文本研究基础上,加入西方叙事理论,并将其叙事艺术放之文学史中考察,庶几对唐代小说视角艺术的发展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亦能对温庭筠的小说视角艺术作出正确理解定位。  相似文献   

11.
果笑非 《学理论》2012,(24):155-156
现代情景喜剧已不是单一的艺术创作,枯燥的情景喜剧很难在现实中生存。《老友记》是20世纪末美国热播的著名情景喜剧,共获得了33次艾美奖提名,其中四次为"杰出喜剧奖",连续五年获得全美民选奖的最受欢迎喜剧。以叙事学角度,从叙事结构、叙事色彩、叙事时间、叙事习惯与风格等方面分析《老友记》,解读其成功路径。  相似文献   

12.
方美 《学理论》2012,(20):173-174
网络时代的到来,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的文学文本,出现了非线性的文学文本。文本方式的改变也给文学接受带来了改变,接受者的主体性地位得到了明显地提高。他们在文学创作、文学阅读、文学评论上主体性作用在增强。读者告别了单一的文字文本,图像的参与使视觉上获得了更多的新鲜感。但另一方面,图像使文本审美空间缩小了,文本的韵味也因此降低了。图像使带有模糊美感的文字文本明晰化了,略去了读者的体味过程,容易造成马尔库塞所说的"单面人"。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5,(24)
《第七天》是余华继《兄弟》之后沉寂八年首次出版的长篇小说,无论是批评界还是广大普通读者群,对这部作品争议都很大,因此这部小说也就成了我们不得不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试图从文本入手,以作品中描写的"爱"为切入点,通过对作品涉及的亲人之爱、情人之爱以及鬼魂世界的爱的分析,挖掘隐藏在"爱"背后的现实意义和现实批判性。  相似文献   

14.
1980年出台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2016年出台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是极其重要的两部党内法规。这两部准则在对党的历史使命的认识、党内政治生活目标的定位、党建基本内容的丰富和党内法规文本的建构上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从对历史使命的认识到具体目标的确立、从核心内容的展现到具体内容的铺陈、从文本的架构到语言风格的选择,二者都体现了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身体"叙事无论是真实的肉体叙事,还是符号化或话语化的叙事,都对文本的叙事和情节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贯穿在文本内部,涵盖主人公身体,心智变化,并延伸到文本的外部,涉及作者的身心状态和读者身心共鸣。旨在分析"身体"叙事对于勾画人物,深化主题,文本建构的作用,同时,使得读者深刻理解"身体"叙事对于揭示人的主体性和多重社会身份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曹立勤 《学理论》2009,(27):250-251
余华的早期作品,作为中国文坛先锋作品的代表.其血腥、冷漠、消解现实的主题受到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而其叙事结构由于典型的凌乱、片段、消解整体的特征看似混乱较少人关注.本文欲从余华的时空迷宫叙事入手.探索他浑然融入时空迷宫的迷宫事件所展示的更接近个人精神的真实。  相似文献   

17.
栾栋 《学理论》2015,(6):126-127
经典叙事学着力研究文本作品内部的结构规律和各种叙事要素之间的联系,维恩·布斯提出的不可靠叙述对于文学作品的阐释具有重要意义。试图运用经典叙事学中的不可靠叙述理论消解纳博科夫名著《洛丽塔》的伦理道德定位困境,从而探寻其文学之美。  相似文献   

18.
FOX的《真心话大冒险》(the moment of truth)作为一档成功运营的电视真人秀节目,在赢得了高收视率的同时,引发了人们对于这档节目道德的思考。本文通过梳理这档节目的概况和发展,从叙事、符号、文本三个角度分析这档电视节目,探讨它在文化上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刘净娟 《学理论》2010,(14):164-165
布尔加科夫是伟大的俄罗斯小说家和戏剧家。《不祥的蛋》不仅体现了作家独特的思想,而且显露了其与众不同的讽刺风格。本文试从情节、人物形象和叙事三个层面入手研究其讽刺艺术。  相似文献   

20.
高仁 《理论导刊》2022,(9):10-16
《共产党宣言》作为被全世界共产主义者公认的共同纲领,自面世以来,以其科学的理论内涵、鲜明的价值导向,超越时空界限,彻底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共产党宣言》的历史意义早已超越其本身的文本价值而凝练为一种精神,以其深邃的科学内涵、深远的育人价值,指引着中国共产党培育一代又一代《共产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