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5 毫秒
1.
基于2017年湖北流动人口调查资料,探讨了人口流迁背景下流动女青年婚前怀孕现象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借鉴社会学的理论视角,提出婚姻匹配和个体社会化两个社会机制来解释影响流动女青年婚前怀孕行为的可能因素。通过logit嵌套模型分析发现:婚姻的教育匹配和年龄匹配均能显著预测婚前怀孕发生比,表明流动女青年的性行为决策受到婚姻市场中教育分层以及性别角色文化的制约;同时,教育和婚前流动两种社会化途径也对婚前怀孕产生了明显影响,但婚前流动给低教育女性带来的影响更大,对高教育女性的影响则相对有限;利用集束系数比较婚姻匹配和社会化潜变量的效应规模后,发现个体社会化经历能够更大程度地影响婚前怀孕行为。  相似文献   

2.
利用"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2010-2014年的追踪数据,运用事件史分析方法,着重探讨青年婚前同居是否发生以及发生时间对初婚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婚前同居的发生提高了青年初婚风险;从个体时间上看,青年进入婚前同居的年龄越小,初婚风险越高;从社会时间上看,适婚阶段进入婚前同居的青年拥有更高的初婚风险,男大女小比女大男小年龄匹配的初婚风险更高;从历史时间上看,婚前同居对"90后"初婚风险的正向作用要强于"80后"。将同居分为过渡式、工具式和目的式三类,认为我国当下青年婚前同居为过渡式同居,以此来解释为何婚前同居提高了我国青年的初婚风险。  相似文献   

3.
未婚先孕是指一些青年女性在婚前由于种种原因受孕的一种社会现象。据报道,美国在1976年对未婚年轻女性的全国统计样本的调查中,报告了55%的未婚青年女性已经有过性生活,出现了受孕现象。近年来,美国每年至少有100万名未婚女性青年怀孕。国内在这些方面虽然没有精确的报道,但从一些局部性资料中了解到的情况说明,婚前怀孕已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4.
汪静  何威 《青年研究》2020,(4):83-93
基于安徽省D县五个村落的访谈,分析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非常态婚育行为及其背后的动力机制。分析发现:除农村大龄未婚男性个人对婚育和情感生活具有强烈的需求外,其原生家庭与村落社区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源于情感、责任和利益,亲属会支持甚至直接为农村大龄未婚男性提供非常态婚育资源;地方治理者的"法治"和"情治"矛盾,村落既有事实经验的呈现以及村落的道德评判标准会在情感、舆论等方面为非常态婚育行为提供行动空间,从而强化了农村大龄未婚男性采取非常态婚育行为的动机。  相似文献   

5.
婚前同居女性群体是一个极易被忽视和难以获得同情与关注的弱势群体。本研究以心理咨询中案例分析的方法,对同居女性的生存境况和心理状态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现代性解释框架下对我国婚前性和同居的社会态度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数据来源于2007—2008年在上海和兰州两地进行的抽样调查(N=2200)。研究结果发现,成长于改革开放前后的人群对婚前性和同居的态度的确具有显著差异,但与西方相比仍相当保守。在影响因素方面,除了现代理性、后物质主义和个体主义价值观念的增长之外,社区文化和国家制度变迁对我国性态度变迁的影响效应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7.
作为社会意识的人类婚育伦理文化,在不同的生产方式条件下有不同的形态。史前社会形成以生殖崇拜为核心的婚育伦理文化,中世纪婚育伦理文化是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反映,男女平等、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婚外同居、排斥生育等伦理观是现代工业文明的必然产物。现代科学技术将带给人类崭新的婚育伦理观念文化。  相似文献   

8.
在第二次人口转变和人口迁移转变理论框架下,利用2000年以来的人口普查数据和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讨论当前中国青少年人口发展的三个重要主题:婚育、流动和教育。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人口的结婚率和女性生育水平有增长趋势;青少年人口具有较强的空间流动性;大龄青少年的教育分化和差距仍然明显。中国青少年人口在婚育、城市融入和教育递进等方面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建议学术界加强相关问题研究,为政策安排提供参考和支持。  相似文献   

9.
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05年和2015年数据,分析青年自身及其父辈受教育程度对中国青年同居观念的影响与机制。研究发现,中国青年的同居观念在2005-2015年期间保持了相对稳定性且较为保守;青年自身更高的受教育程度有助于提高其对同居行为的接受度;父辈的受教育程度具有间接影响,表现为父辈小学教育程度对青年同居观念的正效应通过影响子代青年的受教育程度实现;父母受教育程度的影响不因子女性别存在差异;青年自身及其父辈的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均受到同居观念外在环境的调节,在同居观念较为开放的环境中,受教育程度对提升青年接受同居的正向影响更弱。  相似文献   

10.
1.婚前性关系美国学者谈到苏联社会存在的婚前性关系时,有这样一个提法:“俄国经历着与西方一样的社会变态,只不过没有西方那样迅速,那样普遍。”这个提法是否符合苏联现实?下面让我们看一看事实。在苏联,未婚青年男女性关系紊乱相当普遍。苏联人对这一点并不隐晦。苏联的电影、  相似文献   

11.
未婚青年性态度与性行为的最新报告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本文依据在上海、成都两城市的调查资料,对未婚青年的贞操偏好、婚前的性容忍度、对试婚利弊的认同以及恋爱中的性经历进行基本描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利用人口普查数据,本文发现,我国的"大龄未婚"人口虽然规模庞大,但占同龄人的比重很低;群体内部男多女少、农村地区相差悬殊;城市更多的是低龄"大龄未婚"者,而农村则以中高龄为主;在"大龄未婚"者的婚配选择中,城市"大女"择偶难,农村"大男"剩余多。"大龄未婚"问题的本质,不是因为总人口分年龄性别比不平衡,而是"女高男低"、"甲女"与"丁男"个人条件优劣不同的结构性失衡所致。近年来,伴随着"大龄未婚"人口规模递增和占同龄人比重的上升,两性的数量不平衡趋缓;对绝大多数"大龄未婚"者来说,这只是他们整个生命周期中的一种暂时性生存状态,最终大都会迈入婚姻殿堂,终身不婚者男性不到4%,女性不到1%。  相似文献   

13.
基于"先赋-后致"视角考察了在京流动青年住房获得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只有较低比例的流动青年在京购买了住房;来京越早的青年越有可能拥有自购房;拥有自购房的流动青年比租借住房者的居住面积更大。先赋因素和后致因素对在京流动青年自购房获得的影响随在京居留时间的长短而变化。对在京居留超过五年的流动青年,其购房可能性同时受到先赋因素和后致因素的影响;而对在京居留五年以内的流动青年,先赋因素和后致因素的影响大为下降。先赋因素和后致因素对在京流动青年居住面积的影响因住房产权类型而异。租借住房者的居住面积同时受到先赋因素和后致因素的影响;而自购住房者的居住面积则不受后致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与大城市大龄未婚女性较易成婚相比,东部农村大龄未婚女性面临着实质性的婚配困难。这在宏观上与农村适婚女性的梯度流动有关。中西部农村适婚女性向东部农村单向流动,使得东部农村适婚女性资源充裕而适婚男性相对稀缺,造成当地适婚女性婚配困难。在微观上,一方面东部农村适婚男性受当地县域熟人社会及其支持网络影响较大,他们可以在当地边立业边成家,因而较少晚婚晚育;另一方面东部农村阶层分化显著,阶层竞争激烈,当地适婚女性通过婚姻向上流动的压力较大,她们竞相争夺当地稀缺的上层适婚男性资源,竞争失败者容易成为大龄未婚女性。在适婚男性相对较少、大龄未婚男性更紧缺的情况下,东部农村大龄未婚女性更容易成为婚配困难者。  相似文献   

15.
朱晓娟 《民主》2010,(1):24-27
<正>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影响很大的事件,如"三鹿"问题奶粉、拒绝手术签字酿成怀孕妻子死亡、因妻子写下死亡博客而横遭网络"人肉搜索"的网民怒告网站,等。这些因产品缺陷、医疗损害、网络侵权等导致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社会转型期性别失衡带来的男性婚姻挤压问题对农村养老的影响是中国人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本文利用2008—2010年的三次农村人口专项抽样调查数据,从性别、年代、婚姻、区域、人口流动等多视角综合分析了性别失衡背景下农村居民的养老意愿、代际支持行为以及男性失婚对父母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并探讨了婚姻挤压对中国农村养老带来的挑战及政策建议。研究发现,男性婚姻挤压问题已经对农村养老产生了重要影响:大龄未婚男性成为打算依靠政府救济养老的主要人群;大龄未婚男性给予父母的代际支持较弱、父母的生活满意度较低。文章丰富和发展了养老研究的视角,初步识别了性别失衡给农村养老所带来的负面后果,研究有利于进一步认识性别失衡的人口社会后果,并为综合治理性别失衡问题提供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7.
王楠  蔡晓辉 《学理论》2012,(20):143-144
"蒙代尔三角"表明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汇率的稳定和资本的自由流动的目标,三者只能取其二。从"蒙代尔三角"的视角,通过对我国外汇相关制度和经济政策的分析,得出我国应在未来选择货币政策的独立与资本自由流动的目标组合;我国可由汇率目标区制度逐步过渡到完全汇率浮动制度。  相似文献   

18.
贾颜如 《学理论》2013,(24):123-124
非婚同居是我国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我国未将其纳入法律调整的范畴,导致了诸多社会问题的产生。我国应立法对非婚同居的概念进行严格界定,并对同居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财产归属和争议解决等问题进行明确规定,将非婚同居关系进行法律规制。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老年同居现象在各地出现并呈上升趋势,成为一个比较复杂的社会问题,引起了社会公众和学者们的关注。本文通过对老年同居现象产生的原因、背景及其利弊关系的分析,对老年同居的养老功能、照护需求及法律援助的研究,试图探求科学路径,切实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20.
1986年6月,我们围绕农村青年婚前性关系问题,对湖北省应城县郎君区进行了调查。考虑到这种问题的隐秘性、敏感性和现时农村青年的心理状态,我们采用了旁问法。按1:1:0.5的比例,分未婚青年、已婚中、青年和老年(50岁以上)三组,对250人进行了随机抽样直接询问调查。第一,目前农村青年发生婚前性行为的现状问题1:“近几年来、青年结婚前就已发生男女关系的,人数多不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