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与郑福田先生交往,是借助于何奇耶徒兄的引荐。最初听说何奇兄与郑兄合办诗书展,我还没太在意,因为这年头顶着"诗人"头衔打油的太多,就像连毛笔字也写不像样的"书法家"更多一样,以为只是互相之间乐一乐而已。看着都是"家",其实业余水平都算不上。但有幸读了郑兄的几十首诗以后,忽然发现这绝对是个"武林高手",信手拈来,出口成颂,而且用典出神入化,如盐着水不露痕迹;更考验才情功力的是"快",  相似文献   

2.
曾凡华 《民主》2014,(7):62-63
<正>林凯旋女士的诗集《前世的约定》即将在我们线装书局付梓,责编程俊蓉女士为此书的出版费了不少心血,其中的"茶诗"评价甚高,认为"清丽可沁人心脾",我读后亦有同感。我与林女士素昧平生,只是从文友王勇强先生处得知她是一位儒商,琴棋书画皆有所好,诗也写得不错,我也只能从她的诗中来感知她的诗意人生。顺页拜读,掩卷方知,本书近五分之四的内容,皆为茶诗。不禁想问,作者为  相似文献   

3.
木示 《瞭望》1990,(10)
“人生七十古来稀”这句俗语,今日已不具代表性,然而年过九旬且健康的老人仍不很多。因此,俞平伯先生己巳年腊月初八的九十寿辰,便格外受到他的家人和亲友们的重视,却也因此引出不少“麻烦”。 往年俞老的生日过得都很简单,十几个亲属来拜寿,中午一顿较丰盛的家宴,如此而已,成了传统。熟知俞老的人都知道,他不善交际,不喜排场,更不愿因自己的事给别人添麻烦。这种性格,在他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见,也是很令人钦佩的。但这却给他的子女们出  相似文献   

4.
张昌华 《各界》2014,(6):1-1
“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今年108岁了。他是我们的乡贤。友人提议,周老茶寿人生难遇,我们送副寿联“意思”一下。我说周老不喜于此,不妨折中一下,送副嵌名联吧。友人遂撰一联,曰:  相似文献   

5.
晏建怀 《侨园》2013,(10):49-49
<正>"苏门四学士"中最著名当数黄庭坚和秦少游,黄庭坚以诗见长,而秦少游则以词著称。秦少游生于江苏高邮,父亲秦元化师从"宋初三先生"之一的胡媛,习经多年,家学深厚。不过,秦少游没学其父亲,在儒学典籍中埋头苦读,皓首穷经。他喜欢诗,更喜欢词,晏珠、欧阳修、苏东坡,都是他的偶像。这些偶像中,秦少游最崇拜苏东坡,他曾在诗中表露心迹:"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苏东坡曾任徐州知州)为结交苏东坡,他煞费苦心。熙宁七年(1074年),25岁的秦少游得知苏东坡将经过扬州,并游览大明寺,特地从高邮赶到扬州,模仿苏东坡的诗风和笔迹,在大明寺寺壁上题了一首诗,并署名苏轼。这一招很灵验,游览时,"东坡果不能辨,大惊!"后来,苏  相似文献   

6.
《侨园》2017,(Z1)
正与著名天文物理学家霍金一样,浙江汉子汪建华也是一位手不能动、口不能言、全身瘫痪的"渐冻人"。连呼吸都要靠仪器维持的他,只有眼睛可以转动。医生说,这种病人至多能活5年。但在爱妻的泣血守护下,他已经把生命延续了7年,并通过妻子的"特殊翻译",出版了一本用眼球"写"成的自传励志书——妻子挽留丈夫"冰冻"的生命2006年7月的一天,49岁的汪建华下班回家,在掏出钥匙开门时,他  相似文献   

7.
贾平凹其人     
贾平凹是当代中国作家里的奇才。他今年三十七岁,写了三十八本书。短篇、中篇、长篇都写。散文自成一格。间或也写诗。他的书摆在地下,可以超过他的膝盖。写得多的作家也有。有人长篇不过月,中篇不过周,短篇不过夜。写得多,而不滥,少。  相似文献   

8.
章士钊是近代著名"诗家"之一.他从1903年开始发表诗词,至1971年在他的学术专著<柳文指要>的再跋中写诗寄情,进行了70年的诗词创作,写下了近5千首诗词.他的诗词写得真诚朴实,语言清新自然,读来朗朗上口,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但章士钊诗词最重要的贡献是在其诗词中涉及近现代许多重要人与事,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相似文献   

9.
朱欢 《学理论》2010,(11):141-143
朱光潜先生在他的《诗论》中说,诗的生命在情趣。而每个人的诗趣是不同的。诗趣体现了诗的"艺术性"。诗趣重在诗的"美感态度",却贵在"真",体现了一种"真"的意境与情趣。诗趣亦有"谐"与"悲"之分,在"谐"与"悲"中体现了一种诗趣的"中庸之道"。  相似文献   

10.
《民主》2020,(8)
正罗宗强兄驾鹤西行,已逾米寿之年。网络上重刊了一些罗兄的经典之作,报刊上也陆续发表了一些长短不一的悼念文章。抗击新冠肺炎期间人员不宜聚集,这种纪念方式用一句时髦话形容,就叫做"云纪念"吧。罗兄留下了不少学术光环,都是实至名归,当之无愧。遗憾的是,我跟罗兄"隔行如隔山",他的许多惊世之作我都没有读过,  相似文献   

11.
刘平 《民主》2014,(6):46-49
<正>"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用这句古诗来形容唐弢在文学研究方面的追求再合适不过了。1987年我采访唐弢先生时,唐弢已经74岁高龄,早已"功成名就",是全国瞩望的著名学者。可他人老心不老,仍在孜孜不倦地搜集资料,忙于完成他的毕生夙愿——鲁迅传记的写作。"我不想写第11部!"当时,陆续出版的鲁迅传记已有10部之多。唐弢要写的这部按顺序排列应是第11  相似文献   

12.
叶小沫  叶永和 《民主》2009,(12):44-46
在爸爸叶至善留下的1986年的剪报里,有爷爷叶圣陶写的一篇散文《诗话》,后面附着爸爸写的一段文字,他写到: 记得1946年,在马叙伦先生等上海人民代表在下关车站被特务打伤之后.在李公朴、闻一多两位先生在昆明被特务暗杀之后.父亲写过一首诗。这是一首咬牙切齿的诗.父亲没有留下底稿,我各处找.找了几年也没找到。昨天商金林同志来看我,给我捎来了父亲的一篇散文,题目叫《诗话》,这首咬牙切齿的诗.原来在这篇散文中……  相似文献   

13.
陈铎 《民主》1996,(10)
他是地道的凡人,他是我敬重的兄长、我佩服的老师,是和我在“五七”干校一起“改造”过的“难友”。 8岁时的他,就写开了诗,如果那个年代有今天这么多儿童书报期刊的话,神童诗人的桂冠,非他莫属!20多岁他就已成为中央广播事业局的处级干部。因为在诗中对农场青年女工贾桂香的遭遇鸣不平而呼吁不  相似文献   

14.
黄葳 《瞭望》1987,(14)
北京玻璃研究所女工程师郭守勤49岁生日那天,意外地收到了所里为她制作的生日蛋糕。她激动地对人们说:“我自己都把生日忘了,想不到所里还想着为我过生日。”在这个研究所,每一个职工过生日都可以收到所工会赠送的生日祝贺卡,食堂会为他做生日寿面,40岁以上的职工还可以得到一个生日蛋糕。 北京自动化技术研究所努力为科技人员开辟渠道、创造条件,去年以来,先后派出30多人到日本学习、工作。按目前规划,5年内所有的科技人员都有机会出去开阔眼界、增长才干。科技人员高兴地说:“所里这样热心为我们科技人员着想,我们没有理由不拼搏。”  相似文献   

15.
陈漱渝 《民主》2013,(5):45-49
"本事"的含义是"真实的事迹"。传说《左传》的作者左丘明担心他的弟子各按己意撰写历史,故谆谆告诫他们:"论本事而作传"(《汉书·艺文志》)。文学作品离不开虚构,这已成为常识;但作品往往有其生活依据或人物原型,这同样成了常识。古代不少诗词原有"本事",被统称为"本事诗"。比如,宋代李清照的词作以"婉约"风格呈现于世人,固然跟作者的女性身份有关,但很多  相似文献   

16.
<正>鲁迅一生大约写过三次碑文墓记,全都出乎友情。一次是写《韦素园墓记》。韦素园是鲁迅支持的文艺社团未名社的骨干。鲁迅认为"他是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在中国第一要他多"。另一篇是《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墓主曹植甫,名培元,是一位"躬居山曲授徒"的乡村教师。鲁迅以"会稽后学"的身份撰写此文,系受曹植甫之子、翻译家曹靖华的请托,但更因为墓主"设校授徒,专心一志,启迪后进""历久不渝"。第三  相似文献   

17.
如果我们的医生都像汪忠镐一样对待病人,那才是患者的福音有些医生不会老,比如汪忠镐。他70岁了,仍坚持做手术、写论文、带学生。一个半小时的采访中,电话铃一响,他推开椅子,小跑着就去接,全无老人的衰态。近日,他从5位业内顶尖高手中胜出,摘得首届吴阶平医学奖。他最欣赏的却是2005年《中华医学杂志》颁发的金笔奖。"它  相似文献   

18.
夏晓虹 《各界》2008,(4):87-90
说到秋瑾的婚姻,1896年,她在湖南湘潭和当地一个有钱人家的子弟结婚了,丈夫叫王子芳.王子芳这个名字很长时间都被人弄错,一直都把他的字当作本名,他的字叫延钧.秋瑾的婚姻是由父母包办的.当时她的父亲在湖南做官.秋瑾对这桩婚姻始终都不满意.她在湖南时写了很多诗,这些诗读起来跟那些传统的闺怨诗也没有太大的差别.在那些思亲诗中,特别突出地表达了秋瑾对家人深切的怀念.有些诗写得声泪俱下,比如有一首诗写她刚刚和家人分离:"昨宵犹是在亲前,今日相思隔楚天."……  相似文献   

19.
<正>台湾人蓝博洲用近30年做了一件事:寻找和记录1950年代台湾白色恐怖的受害者。"严格来讲,台湾只有我一个人在写这些。"他笃定地说。也只有在他笔下,我们能读到这样的故事:曾经有过那么一个时代,有过那么一批不甘接受日本殖民教育的台湾青年,他们有人冒着战火"寻找祖国三千里",从台湾一路走到丹东;有人在光复后,听到广播里用普通话说一句"亲爱的台湾同胞",就开始流泪;也有人带着自己的  相似文献   

20.
张衍荣 《侨园》2011,(5):40
衡山之行,获益匪浅,看笔者如此描绘一番。衡山为中国五岳之一,称为"南岳",也被尊为"衡岳"、"寿岳",是当然的南天一柱了。但"柱说"太笼统,神州五岳,谁不是一"柱"?因此,古往今来,很多文人墨客就在五岳风貌上煞费苦心,希图一语破的。这其中恐怕要数清人魏源独领风骚了,他在《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