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学理论》2013,(29)
随着审判任务的日益繁重,调解这一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的手段越发受到重视,调解工作的方式、方法和要求进一步明确化、规范化、有效地推动了法院的调解工作开展,案件调解率大大提高,大量的诉讼纠纷被化解,社会矛盾被钝化,实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调解已经成为化解矛盾纠纷,提升审判效率,减轻当事人讼累的重要手段。但也有不好的现象,应当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诉讼调解、司法公正与社会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解是传统人治社会主要的纠纷解决方式,而司法审判是法治社会主要的纠纷解决途径.近年来,我国司法实践中出现了诉讼调解的回潮之势,理论界也将诉讼调解与和谐社会联系起来,认为采用诉讼调解的方式解决纠纷,更有利于社会的和谐.这使得追求高调解率成为很多法院,尤其是基层法院的目标.这对我国的法治建设构成了很大的冲击,也对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我国现行诉讼制度中并未规定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我国目前涉及环境问题的诉讼.据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大致呈现这种态势,印国家机关为保护公共环境利益以原告身份提起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多为胜诉,其他主体如社会组织或公民个人为保护公共环境利益以原告身份提起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多以原告与本案没有直接利害关系、不属于人民法院管辖范围或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等理由不予受理或驳回起诉.试从民事诉讼法的视角,提出有关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完善思路.  相似文献   

4.
现行的民事诉讼法在强化当事人举证责任的同时,不仅没有提供当事人收集书证的程序保障.还保留了法院在一定条件下调查收集证据的权力.民事书证收集立法在审判实践中暴露出以下问题:诉讼结果不确定,当事人收集书证困难,书证收集环节中存在着司法腐败.完善民事书证收集立法,应建立合理的民事书征收集模式,细化民事书证收集运作规则,即将书证提出一般化、设定书证提出义务的范围、设置书证提出命令的申请和审查程序等.  相似文献   

5.
在民事调解中提升公众社会责任感,一要以实现自我革新促成各方义务意识的提升,使纠纷各方能够在平衡己方和对方权责关系的基础上,作出道德性妥协;二要以当事人作主促成各方参与意识的提升,增强当事各方和相关方在调解中的参与性;三要以精心设计的调解程序促成各方规则意识的提升,使纠纷各方能够在规则范围内承担权责;四要以适当的调解策略促成各方理性对话与妥协意识的提升,帮助各方理性对话、和平沟通并保持和改善当事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恶意调解背离了法院调解制度的原义,严重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干扰正常的审判秩序。实践中,多数虚假诉讼通过恶意调解结案。"注重调解的司法政策"、"当事人对调解中合意机制的利用"、"社会诚信的缺失"是恶意调解产生的重要原因。现行诉讼法对恶意调解及其引发的恶意诉讼惩罚机制的缺位,也使恶意调解者、诉讼者有恃无恐。可从事前、事中和事后对恶意调解加以规制。事前规制主要是通过完善相应立法,以加大对恶意调解当事人的处罚力度,使当事人对恶意调解的后果有明确的预测与判断,对其起到足够的遏制作用。事中规制主要是要增强法官在诉讼中发现当事人恶意调解的能力,以正当的程序设计实现当事人与法官间调解权力的平衡。事后规制则重点是赋予人民检察院对恶意调解提出抗诉的权力,加大对恶意调解的刑事惩处力度,设立相对完备的恶意调解诉讼侵权制度。  相似文献   

7.
周磊 《学理论》2009,(25):104-105
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其中大量的是人民内部矛盾,如不妥善解决,将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谐。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我国逐步形成的法院调解制度在民事诉讼中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当前法院做好民事调解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法院调解制度的完善关键在于制度的创新。事实说明法院积极探索,努力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调解制度,一定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丁广宇 《团结》2006,(6):34-36
一、劳动调解制度的重要意义调解制度作为一种独立的纠纷解决机制,是诉讼外化解纠纷的重要途径。它能通过劝导、建议和调停等方法促使双方当事人相互谅解,达成合解,平衡各方利益,最大限度地消除矛盾。其中,独立的劳动调解制度在协调劳动双方当事人利益、平息劳动争议、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方面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劳动法律关系作为脱胎于民事雇佣合同的社会重要关系,不同于一般民事平等主体间的合同关系,而更多地体现着身份关系的属性,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比一般民商事主体更强调相互的信赖和合作。比如在劳动合同履行过程中,劳动者…  相似文献   

9.
诉讼调解制度是我国民诉法中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其在解决纠纷、化解社会矛盾,提高诉讼效率、降低诉讼成本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该制度在适用过程中也存在法院"久调不决"、"强制调解"等现泉,从而影响了其作用发挥.要克服该制度在实践中所存在的缺陷,应采取取消"事清贲明"原则、实行调审分离、限制调解期限、规范调解协议生效条件等举措.  相似文献   

10.
《民诉法解释》将调解协议司法确认裁定导致案外第三人民事权益损害之情形排除在案外第三人撤销诉讼案件范围之外,是不当地固守程序法理二元分离适用论之结果。基于程序法理交错适用理论,案外第三人之民事权益遭受调解协议司法确认裁定损害的,不仅有提起撤销诉讼之必要性,而且也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黄菜花 《学理论》2012,(17):295-296
民事诉讼调解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任何领域的实践活动都可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民事诉讼调解是法院在诉讼中的实践活动,其实践范围比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窄,但二者在目的、理论、运用方法、构成要素、工作过程和工作原则等方面存在一定的联系,使得民事诉讼调解中能够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更好地解决民事纠纷,化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构建社会和谐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以司法的视角去看时下流行的电视调解,它具有不同于其他调解方式的一些特性.电视调解与法院诉讼存在着一定的此消彼长关系,同时它又会对法院诉讼的现行理念和制度带来一些冲击.结合<人民调解法>的生效实施,电视调解应当在法律框架内与人民调解全面接轨,在司法功能方面得到增强.  相似文献   

13.
倪晓一 《学理论》2012,(19):129-131
原告资格问题掌握着民事公益诉讼的闸门,是接近司法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我国目前采取的比较彻底的原告资格一元化,严重阻碍了我国民事公益诉讼的开展。然而在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政府机关、社会团体、公民在民事公益诉讼不同领域开展了不少的尝试。公共利益是一个不确定的法律概念,正因为它的不确定性,我们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就因不同的领域采取不同的保护方式。在民事公益诉讼起诉资格上建立一种以检察机关和社会团体为主导、公民为辅的多维度的原告制度,以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需求。  相似文献   

14.
蔡晓嫚 《学理论》2012,(35):150-151
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问题是我国建立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先决问题之一。公益诉讼应采用当事人适格理论,可以构建以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为主,其他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为辅的公益诉讼原告多元化制度。  相似文献   

15.
农村纠纷调解制度是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有效制度。目前,该制度在功能定位、调解方式、受理纠纷范围等方面尚存缺陷。并且,由于保障不足,实施纠纷调解常常与基层治理其他工作的开展存在冲突。因此,应该从制度的自身建设、实施过程以及监督管理等环节入手,不断完善农村纠纷调解制度。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行政调解作为一种法律制度被广泛运用.而警察行政调解是我国行政调解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警察行政执法活动的重要形式.警察行政调解在公安机关诸多强制、命令的行政行为方式中,以其非强制性的特点,充分体现了公安机关服务社会的职能.但警察行政调解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缺乏明确的调解范围和规范的调解程序,而且调解不具有法律上的强制力,在对警察行政调解的执行上监督机制规定得很不完善.因此有必要对警察行政调解的范围、程序、监督机制等方面进行进一步分析探讨,以引起理论界与实践中的重视,并予以广泛研究与有效应用.  相似文献   

17.
张嘉军 《理论探索》2007,(4):135-138
民事合意性纠纷解决机制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但是,透视我国民事合意性纠纷解决的现状,却严重地存在着与社会和谐稳定的目标不相符合的地方:一些现有的合意性纠纷解决制度并不具有当然的法律效力,实践中大量存在的合意性纠纷解决制度并不为法律所认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条件下,应从立法上明确规定诉讼和解与执行和解的法律效力,并赋予其强制执行力,对于协议不起诉、协议撤诉、协议不上诉等合意性制度的效力应当获得法律的认可。此外,对两大法系明文规定的其他一些民事合意性纠纷解决制度,也要合理地吸收。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3,(1)
2012年8月3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民事诉讼法》的第二次修订草案。新《民事诉讼法》增加了小额诉讼程序作为第162条,此规定有着现行法律制度所不能具有的优点,是我国程序立法的一次重要创新。分析法条可知,从制度构架上来看,小额诉讼程序属于简易程序的一种;法条对于标的额的限制采取了一种更具科学性与合理性的标准;但"一审终审"的规定仍然存在缺陷,不符合我国民事审判实际,仍难以保障当事人的救济权。  相似文献   

19.
行政诉讼调解:基于能动司法的语义、功能及限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缪文升 《行政论坛》2011,18(2):63-67
司法能动主义作为一种司法哲学的出现,其主要依据是为协调法律的稳定性和社会变动性之间的矛盾。而现代诉讼理念是以保障当事人的诉权为核心,调解等非诉讼解决机制能够使当事人具有更广泛的程序选择权。基于这样的时代要求,行政诉讼调解机制得到了实践和理论的支持。因此,在案件数量增多而司法资源稀缺的情况下,要更好地发挥司法能动性,积极解决纠纷,就必须加大行政诉讼调解的力度。为此,在明确行政诉讼调解限度的前提下,完善诉调对接制度,多方合作解决纷争,将行政诉讼机制与调解机制有机衔接,形成共同解决社会矛盾纠纷的统一体,建构化解矛盾的综合优势和长效机制,从而缓解行政诉讼资源有限与人们诉讼需求增多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20.
简化诉讼程序,提高诉讼效率,减轻当事人的诉累是民事诉讼的发展趋势.在多元化的社会纠纷解决机制中,民事简易程序作为一种高效、快捷的解决机制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从民事诉讼简易程序的概念和简易程序修改的法理基础出发,简要评析《民事诉讼法》中关于简易程序的修改,并就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民事简易程序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