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袁良骏 《学理论》2008,(1):88-88
近年来,盛行一句所谓鲁迅的“名言”:“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且不管这句话的对错,问题是你查遍《鲁迅全集》,也找不到这句“名言”的踪影。因为这本来就不是鲁迅的话,而是别人望文生义、节外生枝出来的。那么,鲁迅的原话是怎样说的?不妨原文照录如下:  相似文献   

2.
美食家鲁迅     
二毛 《各界》2014,(8):10-11
鲁迅不但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还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在几乎处于神坛之上的评价中,人们很难把鲁迅与美食、美酒联系在一起。但实际上,在吃喝这件事上,鲁迅是个地道的行家,不但会吃,还会做,对许多菜肴都有堪称“行话”的独特见解。其中,北京是鲁迅从日本归来后长期生活过的城市,从1912年到1926年,共生活了14年,仅从这一时期鲁迅日记中就能发现他去过的有名气的餐馆就有65家!这65家餐馆,勾勒出了独属于鲁迅的“北京美食地图”。  相似文献   

3.
史志谨 《理论导刊》2000,(10):37-38
一“五四”时期,针对封建保守势力压制新生力量,以“老”自傲而歧视“黄口小儿”的旧意识,鲁迅大力宣传了进化论的生死观,指出新陈代谢的规律不可抗拒而应正确对待:“进化的途中总须新陈代谢。所以新的应欢天喜地的向前走去,这便是壮,旧的也应该欢天喜地的向前走去,这便是死;如此各各走去,便是进化的路。”当然,进化仍须斗争,鲁迅总是给青少年以引导和激励:“生命不怕死,在死的面前笑着跳着,跨过了灭亡的人们向前进。”)《随感录六十六·生命的路》*在《两地书》中,鲁迅也郑重地表白过,他“是不厌恶‘死’的”,因为“死是…  相似文献   

4.
王锡荣 《各界》2014,(6):28-29
鲁迅的好友许寿裳曾经说过:“鲁迅从民三开始,研究佛经,用功很猛,别人赶不上。”他认为鲁迅的思想中受佛家的思想影响不少。有一次鲁迅对他说:“释迦牟尼佛真是大哲。”  相似文献   

5.
今天提起鲁迅,人们往往将他想象成一个拿着匕首和投枪的战士,一个“横眉冷对千夫指”,天天跟人打笔仗的作家,一个至死也不肯宽恕的世故老人;其实不然,除了“金刚怒目”,鲁迅也有“菩萨低眉”的一面. 鲁迅并不像一些人传言的那样自私、冷酷和无情,相反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以至于受伤后仍“以德报怨”.郁达夫在《回忆鲁迅》中说,有位青年学生,因仰慕鲁迅来到上海,到上海后,鲁迅不但收留了他,还收留了他找的女友,给他们提供吃住.这位青年学生不但心安理得地享用了这一切,甚至还提出要鲁迅为他谋一出路.鲁迅没法子,只好找到郁达夫,请他为这位青年学生去谋一职业,假使真的找不到,那么就请一家书店或报馆在名义上用他做事,而每月的薪水,则由鲁迅自己出,让郁达夫转交书局或报馆,作为月薪来发给这位学生.  相似文献   

6.
丁启阵 《各界》2010,(10):3-3
众所周知,孔乙己是鲁迅创造的一个文学形象。根据鲁迅小说《孔乙己》发表时间(1919年),加上小说中交代的“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不难算出,孔乙己是个生活在距今110年前的人物。当年的孔乙己,毫无疑问,是一个非常不走运的人,一直生活在穷困潦倒之中,直到死去。  相似文献   

7.
鲁迅从日本留学回国的第二年,在故乡绍兴府中学任监学。有一天晚上,因处理公务,鲁迅离开学校时已经快夜里十二点了。在路过一块坟地时,突然,鲁迅发现有个白影向他走来。鲁迅心想:世上只有鬼怕人的,哪有人怕鬼的?我倒偏要见识见识。于是,他大步走过去,大喝一声:“你是什么人,敢在这里作祟?”接着,飞起一脚踢过去。“哎哟!”白影大叫一声,仓遑逃走。原来是一个盗墓的,披着一块白绸。鲁迅之所以有坟场踢鬼的勇气,根本就在于他不信鬼、不信神、不信邪。这点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同样需要。目前,社会上封建迷信和伪科学沉渣浮…  相似文献   

8.
“有用”的基本解释是:“可以利用、有价值、耐用、有功用、有用处”等。《庄子·人间世》上说:“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鲁迅在文章《落花生》中写到“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在自然科学上,“有用”也是一个常用的词,比如物理上的术语“有用功”和“无用功”。  相似文献   

9.
前不久,鲁迅之子周海婴写的《我与鲁迅七十年》一书畅销,全国各地有数十家媒体争相连载,为此,2001年11月15日.中央电视台“聊天”节目播出了半小时对周海婴的专题访谈.节目中间有一段,周海婴说:“我打官司不是为了钱。”主持人倪萍问:“关于鲁迅的后人,社会上人们有所传说是很自然的,有一种传说是关于鲁迅的后人为鲁迅著作版权打官司的事,  相似文献   

10.
将鲁迅拍成电影,是文革前17年鲁迅形象塑造工程的重中之重。在塑造一个符合时代需求的鲁迅形象这个任务面前,与媒体报道和学校教育相比,文艺宣传,尤其是电影,显然更具直接感染力,自然也就更引人关注。  相似文献   

11.
由于鲁迅的小说《孔乙己》讲的是发生在“咸亨酒店”里的故事,在《风波》等作品中也多次提及“咸亨酒店”,咸亨酒店现已成为前来绍兴参观的中外游客极感兴趣的一个景点。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孔乙己其人当然是虚构的,但是咸亨酒店却确有其店。这是清代光绪二十年(189)前后由鲁迅的本家周仲翔开设的一家小酒店。店开在都昌坊口周家新台门(今鲁迅故居)斜对面张马桥边,坐南朝北,双间门面。其陈设格局与林立于绍兴城内大街小巷的其他酒店无异:当街设曲尺形柜台,临街的横柜上陈列用以下酒的冷盘(俗称‘过酒坯”),与街面垂直的直柜…  相似文献   

12.
林珊珊  申文静 《各界》2014,(12):6-10
“挨江青批评,也是一种光荣” 从北京五四大街拐入沙滩北街,像穿过一个世纪。石墙浮雕一路展开:新青年、鲁迅、“狂人日记”、“誓死力争,还我青岛”、马克思……再过去,《求是》杂志社哨兵挺立、胡同一派人间、几户人家陷入纠纷,贴着“还我厨房”的白条。  相似文献   

13.
《各界》2012,(2):F0002-F0002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02年,鲁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官派赴日留学。他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后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习医。课余“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讲演”,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1906年,鲁迅弃医从文,遂成一代文豪。  相似文献   

14.
肖伊绯 《各界》2014,(8):21-22
1932年春天,郁达夫在杭州一块空地上建起了“风雨茅庐”。时价5000大洋的新居,在郁达夫卖文“按揭”后,几经风雨,最终成为了一所无主物业。这其中有郁达夫于乱离时世的安居情怀,也有他的朋友鲁迅先生史海微澜般的劝阻。  相似文献   

15.
严秀 《瞭望》1991,(30)
对于鲁迅的研究,这十多年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不过,我有一个粗略的感觉,过去十多年中,对鲁迅的宏观研究,即从大的方面或总的方面去研究和评价鲁迅的工作,似乎做得还很不够。 我所说的“宏观研究”(这个词也许不够确切,暂时借用),主要是指把鲁迅作为一个中国历史上极其罕见的杰出人物,去研究他对我国的(包括过去与将来)主要贡献大体上究竟是些什么。也就是说,要对鲁迅作为一个空前的民族英雄,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的代表者,这些具有根本重要性的问题展开研究。上面这些,是毛泽东作出的历史评价。正是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是十分正确的,表现了远见卓识,是高出于党内外的一切人的。我以为,确实只有把这些问题研究清楚了,才能把鲁迅置于一个永远不可动摇的光辉的历史地位,也才能充分继承和发扬鲁迅的精神思想,来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6.
陈斌 《各界》2013,(5):10-13
20多年前发生的“鲁迅稿酬案”是至今为止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稿酬官司,曾引起海内外的瞩目,社会上的流言沸沸扬扬,媒体上的报道洋洋洒洒。有的人只知一鳞半爪,就以知情人的身份大写什么“内幕曝光”的文章,使鲁迅稿酬纠纷案平添了不少迷雾。有的人著书写传,故意隐瞒和歪曲真相,为自己涂脂抹粉捞资本。在鲁迅稿酬案早已结案多年的今天,作为当年全程采访此案的记者,我如实披露这起官司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17.
历史凡是行进到一个转型期,都需要领军人物,太炎先生就是那个转型期的思想领袖,他在近代中国思想界的影响非常大。“五四”运动以后那些比较活跃的人物,比如陈独秀、鲁迅兄弟、钱玄同等,很多是他的学生。  相似文献   

18.
过去的文学史家,总喜欢将30年代林语堂在《论语》上提倡幽默的实质归之为:“将屠户的凶残,使大家化为一笑”,因为这是鲁迅《论语一年》里的话.鲁迅是在引用金圣叹临死前那句妙语:“杀头,至痛也,而圣叹以无意得之,大奇”之后,才说了这番话,以证实中国无幽默.在鲁迅看来,金圣叹的妙语,只能算作“笑话”.在那时的中国,所谓“幽默”,要么倾于对社会的讽刺,要么堕入“说笑话”.不过,作为老朋友,鲁迅毕竟能从在幽默小品的牛角尖  相似文献   

19.
逛旧书摊,得章太炎《书原刻手写底本》,线装、一册。《书》1899年付梓,给幼小的民主革命提供了一个理论体系。印行后轰震海内、风行一时,只是文笔古奥,索解为难。鲁迅后来回忆说:“我读不断,当然也看不懂,恐怕那时的青年,这样的多得很。”所以,这部书远...  相似文献   

20.
记李小峰     
我们这辈人,对凡是当年曾和鲁迅有过往来、打过交道的人,鲁迅对他们的态度和评价常常左右着我们的观感。比如,对二十年代初和鲁迅对垒的吉祥胡同的“正人君子”们,就不会有好印象;二十年代末围攻过鲁迅的创造、太阴社诸君,也不会寄以同情;鲁迅说只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