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理论》2016,(1)
泰国历史上有一个有着700多年历史的王国——兰纳王国。兰纳的地域范围是今天泰国北部清迈、清莱、南邦、南奔、夜功颂、南、帕耀等几个府,兰纳人主要指的居住该地区的"当地人"。兰纳人有自己的语言、文化与各种习俗,因受佛教的影响,兰纳人的丧葬方式主要采用火葬。兰纳人根据死亡的原因把丧葬分成了"正常死亡"(指因年老而死)的葬礼和"非正常死亡"(指因意外而死)的葬礼,根据社会地位的不同把丧葬分为王室的葬礼、僧人的葬礼、普通老百姓的葬礼。本文主要阐述的是传统"正常死亡"的兰纳普通老百姓的丧葬(今天兰纳或是上述几个府的丧葬已按现代丧葬方式进行)习俗,以了解过去兰纳人的丧葬文化。  相似文献   

2.
缪自锋 《学理论》2010,(8):44-45
裕固族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是甘肃省特有的民族之一。多信仰藏传佛教,同时保留原始萨满教成分。文化基本属北方游牧文化。除汉文化之外,包含有明显的蒙古和藏文化的成分。裕固族的丧葬仪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因地区而异,有火葬、土葬、天葬三种形式。本文目的在于描述裕固族丧葬仪式,找寻其丧葬仪式的深层蕴涵,并试图通过丧葬仪式的分析对裕固族文化的独特性做出尝试性的考察。  相似文献   

3.
公保杰 《学理论》2012,(28):130-132
以青海藏族游牧部落夏布让为研究对象,以分布于同仁、同德和兴海三县的夏布让部落为研究点。对夏布让部落的历史、宗教、社会、文化进行了研究。从历史上看,夏布让部落的发展,也是甘青藏族游牧部落社会演进的一个缩影,因此有必要系统研究夏布让部落社会的历史和现状,深刻认识安多藏族社会之过去,准确把握安多藏族社会之当代特性。  相似文献   

4.
中古时期,入华粟特人的石质葬具包括石棺床、围屏石榻和石堂等。石棺床分为砖砌和条石拼合两型;围屏石榻按照形制不同分为带阙和不带阙两型;石堂有纯石堂和内部置石榻的石堂两型。围屏石榻和石堂普遍采用浮雕、阴线刻、彩绘贴金等技法刻绘狩猎、出行、宴饮、会客、祆教活动等内容。定居中土的粟特移民采用石质葬具,表明其与中亚粟特本土时期的天葬、火葬和瓮棺纳骨葬等葬俗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5,(35)
红军长征沿国民党统治的薄弱地带迂回行进,在避开敌人锋芒的同时,又遇到敏感的民族问题。藏族是我国历史上一支重要民族,也是民族风格极具个性的民族,宗教、习俗、文化以及生活方式等巨大差异,使历代统治者都要多加注意。红军长征时在藏区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得益于我党正确的民族政策及其有效的执行。  相似文献   

6.
藏族习惯法与藏区社会稳定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族作为我国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其创造的藏族习惯法曾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藏族法律文化跟其他文化一样,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新生的民主制度在藏区的建立,国家的现代法取代过去的习惯法,这是历史的必然。藏族习惯法已经不适应现代藏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习惯法的回潮,藏族习惯法自身的缺陷对现实生活有着消极的影响,影响着藏区的稳定。因此,界定藏族习惯法的内涵,客观解析其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合理对待和利用藏族习惯法,对切实维护藏区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丧葬习俗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社会活动和文化行为。丧葬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村落文化的展现。以鲁西南山区村落丧葬习俗为例,对传统村落的丧葬习俗作全面的论述,探析传统丧葬礼仪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孟万鹏 《学理论》2013,(9):165-166
苯教,又称为"苯波教",是根植于藏族原始文化之中,并对藏族文化的特性及传统有着深远影响的一种古老的宗教。学界一直都对苯教的研究保持着强劲的热情,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学有专长的研究者及其颇具功力的论著,这种欣欣向荣的局面无疑是可喜可贺的。然而在欣慰的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一些问题——如就"苯教是否为原始宗教"这一问题的认识,学界就多有混乱和争议。对此,有必要进行一定的梳理和规范。  相似文献   

9.
藏族文化中的穹形象不但是藏族苯教系统化的产物,也是藏民族文明在历史中不断独创并与周边其他优秀文明互相交流前行的产物。在它之上沉淀着藏民族远古的鸟穹崇拜演进的轨迹和藏族苯教系统化和佛教本土化的历史痕迹。  相似文献   

10.
何颖 《学理论》2013,(20):197-199
镇墓陶文是古代社会宗教文化和民俗习惯结合的产物,它特指东汉中后期出现的书写于陶器之上的一种仿照地上文书格式的镇墓文书。研究镇墓陶文对于研究汉晋时期的社会、巫术、宗教、民间信仰、社会风俗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镇墓陶文作为古代社会曾经盛行过的一种重要的镇墓辟邪方式,它与其他镇墓文书一样保存了当时的社会原貌,反映出一定的丧葬制度和礼仪,体现着社会中下层民众的生死观和精神追求,这些丰富的历史内涵都期待着我们去不断探寻和发现。  相似文献   

11.
才项南加 《学理论》2012,(2):119-120
公元8世纪藏王赤松德赞时期是藏族历史上文化改革的一个转折时期。在这一时期,佛教在藏王和其政权的大力弘扬和支持下得以传播和发展,同时,恰恰也是在这一时期,因明也逐渐进入了藏区文化当中,使得藏族文化更加丰富和完整。  相似文献   

12.
高倩 《学理论》2012,(11):151-152
孔子作为周礼的维系者有着自身的丧葬观,他主张行丧葬之礼却又强调以哀为本,他主张三年丧期却又强调心安为上。看似矛盾的主张实则耐人寻味,仔细看来孔子也只是维系礼制的凡人而已,有着礼制的束缚也有着常人的情感,丧则哀葬则敬,礼与情的交融才是其追求的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13.
程建 《学理论》2010,(24):65-67
纵观汉族丧葬史,纸在恭告鬼神慰祭亡魂,寄予生者哀思及以生者现实的生活品的纸质焚化来对逝者死后生活的安排寓意表达。在传统丧葬文化历时的传承和因地域文化差异在现时代科技经济交融的作用下,纸在汉族丧葬礼仪中作为儒释道文化的载体,同时更融合现当代时代潮流的元素。试用社会学相关理论初步探索汉俗丧葬礼仪的传统文化与现当代文化的变迁与融合。  相似文献   

14.
连莹 《学理论》2012,(12):16-17
20世纪80年代后,当代宗族组织在农村普遍复兴已是不争的事实。宗教文化对当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着重大影响,主要从文献回顾探讨宗教文化的影响及产生原因。  相似文献   

15.
当人的生命终了之时,他停止了精神活动,留下了一具躯壳。怎样处理这躯壳历来便有争论。儒家厚葬与墨家簿葬的争论是两千多年前的事了,但在那之后的两千多年间,丧葬仍旧是儒家礼仪的核心内容之一。因为它包含着封建等级制度的内容。 周恩来总理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从移风易俗的高度,以他自身的行动,改革旧俗,开创了丧葬新风。  相似文献   

16.
少数民族丧葬习俗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有着厚重的传统文化积淀.根据对施甸布朗族丧葬习俗的调查资料,对习俗中所体现出的文化观念作初步探讨,提出在当代文化背景下,施甸布朗族丧葬习俗中所蕴含的某些文化观念,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云南宗教及其文化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五个方面的明显特征,即宗教类型上的多元并存性、时间上的历史传承性、空间上的板块交错性、内容上的包容混融性.以及演变中的宗教文化民俗性.鉴于此,在发展宗教及宗教文化中,一要肯定云南宗教文化是云南各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清晰认识云南民族宗教文化具精华与糟粕皆备的二重性特征,三是注意云南多民族跨境性特征所导致的民族宗教文化事项的国际化和复杂化,四是在挖掘云南民族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同时,关注宗教人世化和商业化现象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陕西籍作家王蓬的长篇小说《山祭》《水葬》以陕南山乡生活为背景,描写了两段关于在历史变迁下山里百姓的生活境遇和故事。在叙述故事、塑造人物形象的同时,作者给我们展现了陕南奇丽的山水风貌,别具一格的民风民俗,还有独具风情的陕南人民,向读者传达出了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风俗和乡土人情,表现了陕南山乡地区独有的秀美以及作者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之情。  相似文献   

19.
《瞭望》1993,(49)
中国 ●据《光明日报》11月22日报道:考古工作者已在陕西阳陵陵区范围内发现两组大型的从葬俑坑48个、大型建筑群落遗址3处以及陪葬墓数十座;出土了彩绘陶俑兵器、礼器、度量衡器和粮食等大量文物。有关专家认为出土的文物,对汉代丧葬制度、军事史、  相似文献   

20.
《瞭望》2001,(21)
充分尊重藏族的民族信仰,充分尊重藏族的民族习惯,充分尊重西藏文化的特殊性,是半个世纪来我国西藏工作的指导方针,也适用于西藏文化的发展与建设。这个方针,早在建国初期就确定下来,1951年5月23日,在西藏和平协议签定的当天下午,毛泽东主席在听取协议签定情况汇报时指出,进藏人员“在西藏考虑任何问题,首先要想到民族和宗教问题这两件事,一切工作必须慎重稳进。”这个方针一直贯穿在整个西藏工作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