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治效能感、政府信任对公民政治行为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理是政治学与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议题.政府网站的普及应用为公民参与公共决策提供了新的契机,但迄今仍缺乏关于政治效能、政府信任对政府网站公民参与行为影响效应的实证研究.以重庆、武汉与天津三个城市(区)的普通公众为调研对象,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政治效能、政府信任对公民在线参与行为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理.分析结果表明:政府信任、内在效能感、回应性能够直接促进政府网站公民参与行为,其中回应性的作用最为重要.政府信任在内在效能感、外在效能感与参与行为的影响关系中呈现出部分中介作用,而对认知度与参与行为的影响关系则具有完全的中介作用.此外,外在效能感、认知度、回应性能够显著增强公民的内在效能感.内在效能感在外在效能感对参与行为的积极影响中发挥着部分中介效应作用.  相似文献   

2.
基层人大选举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大议题。参与基层人大选举是公民基于整体生活质量、政府工作表现认知的行为选择。考察民众政府满意度、生活满意度与基层人大选举参与关系的6579份全国性调查问卷显示:民众政府满意度和生活满意度均对基层人大选举参与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民众生活满意度在政府满意度和基层人大选举参与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尽管政府满意度高的公民参与基层人大选举的概率更高,但这一差异不完全由政府满意度造成,还受到生活满意度中介效应的影响。为此,要从认知重构、注意力引导以及互动情境营造入手,促进公民的政府满意度、生活满意度转化为其基层人大选举参与行为。  相似文献   

3.
在县、乡人大代表选举研究中,影响选民参与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是重要的研究议题。本研究整合个体和区域两个水平的相关因素,通过在北京、天津、黑龙江、浙江、山东、湖北、安徽、陕西、甘肃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等1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问卷调查,获得8506份中国公民的有效数据,并采用多层线性模型技术对大样本嵌套结构数据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个体水平因素对选民在县、乡人大代表选举中的参与行为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而这一预测作用存在显著的区域间差异。具体而言,在个体水平上,个体特征因素(年龄、个人收入、政治面貌、户籍类型等)和政治参与心理(意愿和效能感)对选民在县、乡人大代表选举中的参与行为差异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在区域水平上,地市一级的GDP、就业状况和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等因素对选民在县、乡人大代表选举中的参与行为差异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县、乡人大代表选举研究中,影响选民参与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是重要的研究议题。本研究整合个体和区域两个水平的相关因素,通过在北京、天津、黑龙江、浙江、山东、湖北、安徽、陕西、甘肃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等1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问卷调查,获得8506份中国公民的有效数据,并采用多层线性模型技术对大样本嵌套结构数据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个体水平因素对选民在县、乡人大代表选举中的参与行为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而这一预测作用存在显著的区域间差异。具体而言,在个体水平上,个体特征因素(年龄、个人收入、政治面貌、户籍类型等)和政治参与心理(意愿和效能感)对选民在县、乡人大代表选举中的参与行为差异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在区域水平上,地市一级的GDP、就业状况和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等因素对选民在县、乡人大代表选举中的参与行为差异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5.
扩大社会公众的有序政治参与,是新时期具有现实意义的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而政治效能感是社会个体有序参与政治的重要心理基础。本文从政府透明度和公共事务参与的视角考察电子政务对公众政治效能感的影响作用机制,采用问卷调查法获得2451份城乡居民的有效数据,经统计分析发现:电子政务、政府透明度、公共事务参与和政治效能感四个变量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政府透明度和公共事务参与在电子政务对政治效能感的正向影响关系中表现出显著的链式多重中介作用,其中,电子政务对政治效能感无直接影响效应,电子政务对政治效能感的作用更多的是通过增加社会公众政府透明度感知发生影响的。为扩大社会公众的有序政治参与,应重视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和推广宣传,提升政府透明度,促进民众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积极回应民众的诉求。  相似文献   

6.
基于对1200多名中国大学生调查数据的分析,本文探讨了在个体价值观对关系行为的影响过程中,心理账户效应和受挫感起到的中介和调节作用。研究表明,自我导向价值观通过增强心理账户的成本追踪和非替代效应,对亲情和友情关系行为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享乐主义和人际求同价值观通过减弱心理账户的成本追踪和非替代效应,对亲情和友情关系行为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受挫感削弱了自我导向价值观对心理账户的成本追踪、预算和非替代效应的正向影响;受挫感加强了人际求同价值观对心理账户的成本追踪和非替代效应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7.
政治参与不均衡是政治学与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议题。考察工作单位市场化程度对个体政治参与的影响,有助于理解市场化进程中民众的政治参与模式。对中国全国性调查数据的分析显示,可从单位性质的角度扩展政治溢出理论的解释效力。根据参与方式的制度化程度,可以把政治参与划分为高制度化、低制度化和非制度化三种类型。单位市场化程度对个体的政治参与水平存在抑制效应;公有制企业和私营部门中个体在高制度化政治参与上的差异极小;单位的市场化水平越高,其中个体的政治效能感越弱,政治参与水平也越低。政治效能感的中介效应在低制度化政治参与中表现突出。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单位的市场化水平对个体政治参与和政治效能感的抑制效应依旧存在,但有所减弱。应该提升私营部门员工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8.
中国公民政治参与在中外学术界广受关注。关注公民的态度、情感等心理倾向,对于理解公民在既定制度与政策背景下参与或不参与尤为重要。基于全国范围的调查,运用逻辑斯蒂回归和序列变量逻辑斯蒂回归分析方法,对影响中国公民投票和政治参与行为的诸多心理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并验证政治效能感、信任、权威人格等政治心理因素在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特别是在投票和其它政治参与行为中的作用差异,以期探索和发现政治参与的中国命题。  相似文献   

9.
选举与公共政策:美国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西方国家民主实践中 ,选举是各种政治行为当中普通公民控制政府最为有效的制度化工具。同其它政治行为一样 ,公民通过选举参政的主要目的是表达政治意愿 ,控制政府行为 ,使公共政策以民意为基础 ,这一过程也正是政府合法性的最重要源泉。而在选举与公共政策的关系问题上 ,历来争论颇多。本文试图通过对美国选举政治的历史考察 ,从另一种角度探讨美国选举对政府政策的控制功能。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青年的政治效应及其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研究目的与方法 1、问题的提出 政治效应感(Sense of Political Efficacy)是指政治行为的主体在心目中自认为他的行为已经或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政府或政治过程的一种主观感受。政治效应的高低,一方面直接反映出政治行为的主体在社会政治活动中自信程度的高低、参与欲求的强弱,以及对政治问题的关注程度和兴趣程度;另一方面,它又间接地折射出一个国家政治系统的民主程度。 从政治学的角度看,青年的政治效应感反映的是青年对政府及政治过程作用大小的一种主观体验。从社会学角度看,青年的政治效应感既是青年与政治系统互动的过程及其结果,又对青年未来的政治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研究青年的政治效应感,不仅可以了解青年  相似文献   

11.
社会问责是由公民参与建立起来的问责机制,但是如何推动公民或公民组织更好地发起各项问责行动则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通过梳理国外学者对社会问责理论的相关研究看到,社会问责影响因素为四个方面:一是正式机制层面,包括政治与立法、社会问责制度水平、分权与集权程度;二是非正式机制,包括政治文化和政治环境,公民社会的能力和政府能力,透明度、信息和媒体,公共部门的回应;三是技术层面,包括技术工具的设计和选取,技术工具的运用能力;四是其他非传统的因素。从笔者收集的文献来看,对于影响社会问责的关键因素的讨论非常多,主要关注的是民主制度、环境因素的作用,信息透明度和社会问责的关系,公民和政府的共同作用,等等。  相似文献   

12.
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水平已经成为衡量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而电子政务则被当作扭转政府信任危机的一种解决方案被提出,因此,辨析中国情境中电子政务对政府信任的影响并探寻背后的作用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着重研究了电子政务对政府信任影响过程中政府透明度感知的中介作用及社会公平感的调节作用机制。通过对2629份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电子政务的使用和推广可以有效提升社会公众的政府透明度感知水平,而政府透明度感知对公众的政府信任水平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电子政务对政府信任的正向形塑效应正逐渐显现;电子政务对政府信任的提升作用部分归因于政府透明度感知的增加;就政府透明度感知对政府信任的促进作用而言,公众的社会公平感具有放大效应。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H区居委会选举的18个信访案例的研究分析,发现这种"另类"政治参与行为很大程度上是都市社会变迁和选举政策本身变化所共同塑造的结果。一方面,都市社会的宏大转型给弱势的居民带来了强烈的相对剥夺感;另一方面,选举政策的变化和居民区治理架构的变革,给居民的参与和投诉提供了特定的"政治机会结构",而社区选举运作中实际发生的违规操作行为则进一步催化了他们的这种行为。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多期横断面的调查数据分析,发现"80后"和"90后"新一代青年对政府的评价受到"互联网"和"社会公平感"两条路径的影响。相较而言,互联网对政府评价的作用有限,社会公平感对政府评价的影响才是决定性的。在控制互联网使用和社会公平感之后,政府评价的代际效应不复存在。本研究据此从合理调节民众对政府期望、转变互联网建设思路、积极营造社会公平感三个角度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为政府自身建设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问卷法对3347名青年进行了研究,探讨政策参与认知、态度对实际参与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青年群体的政策参与认知对实际参与行为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政策参与态度在政策参与认知与实际参与行为的关系中具有显著调节作用;在间接依赖型政策偏好的青年群体中,政策参与认知对实际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在直接依赖型政策偏好的青年群体中,政策参与认知对实际参与行为具有显著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6.
公民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让教育对象掌握大量的公民社会理论,而是使其具有一定的政治参与能力,能以公民身份参与到现实的政治实践中。大学生社团具有NGO性质,是大学生公民教育的重要阵地。把学生社团打造成公民教育阵地的主要途径有三:完善社团责任和监督机制;完善选举监督机制;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吴太胜 《行政论坛》2010,17(5):40-45
公民公共政策参与是公民表达和实现自身利益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政治活动形式,体现着公民与政策体系关系的民主性质。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使社会财富急剧增加,由此引发了社会阶层结构、利益结构的根本性变化。随着基层民主政治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公民参与政策过程的积极性不断提升,政策参与的方式、途径也发生了重大转变,主要呈现四个趋向:公共政策从个体参与到组织化参与,从个别环节的参与到公共政策的全程参与。从部分领域的政策参与到公共政策的广泛参与,从传统参与方式到多元参与模式的创新。而决定了公民公共政策参与方式的转变,不仅有外部力量的牵引,更是自身因素的推动,即经济发展和多元化利益格局的形成使公共政策参与主体的参与愿望不断增强;NGO的成长和公民社会的发育推进了公共政策参与主体的组织化进程;基层民主政治的创新与发展为公民公共政策参与创造了宽松的政治环境;网络与信息技术的普及为公民公共政策参与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技术条件;公民政策素质的提高为公民政策参与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智力条件。  相似文献   

18.
选举,从政治上说,是公民行使权利的问题,从法律上说,是指国家依照法律规定由公民选举出一定的公职人员的一种程序.在历史上,公职人员的产生有世袭、任命、抽签,或以条件资格递补.而选举是同以上所有确定公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一种状态或结果,能够为公民个体政治社会化创设出好的政治生态环境,并对个体政治信仰的确立、政治行为的选择、政治人格的塑造起着规约作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一个过程,公民个体政治社会化始终贯穿于其中并构成推动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公民个体政治社会化之间能够形成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0.
广泛的政治认同,既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最根本的特点,也是我国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标志。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有力量的政治认同。人民认同的力量来源于民主法治的保障。人民认同的形式有多种,最主要的政治认同形式就是选举和舆论。促进公民的政治认同,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我国选举制度和舆论监督制度。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公民的政治认同未能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进步相同步。主要原因是公民的参与缺失。进一步促进公民的政治认同,需要推动更广泛的公民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