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理论》2020,(1)
罗尔斯从正义原则出发提高了平等的地位,他认为在基本自由优先的同时,平等与自由是相容的。而诺齐克则主张自由至上,自由与平等相矛盾,他理解的正义是对自我所有的坚定维护。面对平等受到的冲击,柯亨对诺齐克的理论核心——自我所有权原则进行了逐渐深入的批判,指出实现平等并不意味着要牺牲自由,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实现实质平等与人的全面发展。柯亨进而通过转向政治哲学话语体系,对社会主义平等,即机会的平等进行了阐释。柯亨对社会主义平等的捍卫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他将平等建立在个人选择基础上的构想尽管在实践上存在不足,而他的理论贡献不可磨灭。  相似文献   

2.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政治观念和方法,被罗尔斯在其《政治自由主义》中称之为"政治建构主义",用作解释他的正义理论。而柯亨则在《拯救正义与平等》中,集中批判了这种社会正义的建构主义。社会正义的建构主义试图在原初状态下建构出正义原则,柯亨认为无论是建构的方法还是关于正义原则的解释,都存在着许多问题。柯亨对罗尔斯为代表的社会正义的建构主义的批判主要从正义的特殊性、首要性以及受环境的影响等几个层面展开。这种批判实际上也是规范与道德之间的权衡和论战。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决历史唯物主义的"合法性问题",柯亨开始着手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重建。他的重建任务之所以能够实现,凭借的是功能解释的方法,而柯亨的功能解释方法能够奏效的原因在于他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等基本概念的重新界定。经过柯亨"重建"的历史唯物主义实质上意味着范畴框架的改变,以满足马克思理论体系的逻辑前提,从而使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看起来更加明确。  相似文献   

4.
康德的道德义务论突出了人的尊严和自由意志,其"人是目的"的道德箴言成为西方自由主义的立论基础之一。诺奇克援引此箴言作为自我所有论的理论支撑,论证资本主义自由主义的合理性,否定任何施行平等的诉求。柯亨指出道德义务论和自我所有论之间并无实质关联,并通过对自由主义理论的解构来建构有关社会主义平等主义的追求。而柯亨所强调的出于良知和正义感的对人的关注,显然又与康德的道德箴言相契合,是对后者在当代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两重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是指公民通过网络试图影响和推动政治系统决策过程的各种活动.由于网络技术的"双刃剑"本性,使得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体现出复杂的"两重性":既平等、又不平等;既体现理性、又体现非理性;既是低成本的、又是高成本的;既可带来双赢、又可引发一定危险.由此出发,我国应该稳健、而又积极地推动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他者"是西方民族主义的政治话语,是凝聚"我们"的狭隘想象.在崇尚"天下主义"的传统中国,"他者"是善意的、可教化的、不带有种族歧视的认同.中国"天下主义"精神孕育不出西方式的民族主义,只是由于帝国主义的近代侵略才被迫产生出救亡图存的民族主义.当代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日益加强,继续推动中华民族精神时民族主义的超越.对现代化、全球化的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能动性"思想是李大钊革命思想的内核,并体现于李大钊早期的思想和接受马克思主义以后的思想之中,这一"能动性"思想的产生归根于他拯教民族危亡的现实动机.以"能动性"思想为基础,李大钊在十月革命的契机中,凭借其兼容中西的学者素养形成了他的革命思想,这也决定了他的革命思想有着独具特色的内客.  相似文献   

8.
基于在人类学田野调查中对法国里昂城中露天市场的考察,可以看出,这些露天市场的存在,在为城市社会的发展贡献经济职能外,还反映出法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所积淀下来的一种深刻的城乡互动结构,体现出一种平等的城乡间的"人格"交流,城市空间的合理利用与文化培育,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他途".这些都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作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创立者和首要代表,柯亨时诺齐克的持有正义理论从多方面进行了批判.首先,柯亨从转让正义和获取正义角度对诺齐克的持有正义理论进行批判,认为诺齐克持有正义理论所维护的资本主义既是不正义的,又是不自由的;其次,柯亨从自由价值角度对诺齐克持有正义理论进行批判,揭露了诺齐克持有正义理论所维护的资本主义自由的本质;再次,柯亨从基本道德依据角度时诺齐克的持有正义理论进行批判,彻底驳斥了诺齐克持有正义理论所维护的资本主义的不正当性.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上西方女性长期以来都不享有选举权.晚近以来随着民主观念的扩展,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经济独立性的获得,女性在西方各国先后获得了与男性一样的平等选举权.但获得选举权后的女性参与选举比例并不高.女性选举权的诉求开始从平等走向差异,要求承认女性独特性,进而要求女性选女性,乃至于保障女性代表权.然而此诉求却违背了选举权背后的民主平等理念.或许超越差异的“男女同体”理念更有利于女性平等选举权的真正落实.  相似文献   

11.
张东荪的逻辑观主要体现在"唯物辨证法论战"及其文化哲学中.他不囿于西方传统逻辑和现代逻辑的规定,认为逻辑就是言语中的本然结构,是人造的必然规则.是由于文化的需要而产生.他主张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逻辑,因之将逻辑分为传统逻辑、数理逻辑、形而上学的逻辑与政治思想的逻辑四种类型.他反对逻辑具有先在性、普遍性与唯一性的主张,为中国逻辑是否存在提供了一种答案和论证理路.  相似文献   

12.
明代著名文人杨慎,嘉靖初因"议大礼"被贬谪到云南永昌.三十余年的戍边生涯使他对西南地区的民风民俗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在杨慎描写西南地区民间生活的诗作中,真实地再现了明代西南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为后人研究西南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3.
薛然巍 《行政论坛》2009,16(4):72-75
社会弱势群体是一个相对概念,并非绝对范畴.在社会任何发展阶段,"人"都应当是目的.而不能作为手段.对弱者的关怀和保护是人类特有的道德法则,基于对同类的关怀,社会弱势群体需要法律的特殊保护,这也是法律所追求之正义、平等理念的要求.对社会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应然路径是:赋予社会弱势群体平等的法律地位,增强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建立和完善社会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加大社会弱势群体就业力度等.  相似文献   

14.
话语理论倡导"一些人的对话",鼓励多元利益主体在"公共能量场"中展开平等而开放的对话.当前农村"一事一议"制度与话语理论的核心理念有着内在契合性,是基层民主决策的崭新模式.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农村"一事一议"制度在具体制度设计和操作中遭遇到一些现实困境.对此,应积极探求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促进"一事一议"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徐复观是挺立于政治与学术风口的勇士.在"道"与"势"的抗衡中,他立足于传统文化,努力守护蕴涵其中的精神生命的价值,从忧患担当里彰显知识分子的学术情思及深广的天地境界,从而照亮了独立而自尊的人格之魂,省思当下,针砭现实也正是使其人生越来越深厚.这是徐复观的写照,更是当前逐渐被边缘化的知识分子的精神楷模,在流亡者积极寻找精神家园以提撕自己生命高度的行程中,最终将推动中国文化的复兴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傅山 1607-1684 字青主,初名鼎臣,后改为山,太原人.他是一位知识渊博建树多方的全才,诸子百家,无所不通,三教九流,无所不晓,医文书画,无所不精,号称"十七世纪中国思想文化界的一座奇峰".他是明清之际启蒙思潮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公开反对宋明理学和封建专制主义,具有实学"近代指向"的启蒙意义.傅山抨击了专制主义和专制制度,认为王侯与民众之间具有平等的关系.在平等的基础上,傅山进一步主张人民参与政治的社会理想,主张"人无贵贱","市井贱夫平治天下".他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颜元、李一起,被梁启超并称为 "清初六大师".  相似文献   

17.
王韬的成长与翻译紧密相关.自王韬在上海松江墨海书馆工作至逃居香港二十余年间,他与麦都思、艾约瑟、伟烈力亚、理雅各及张宗良等合作翻译了宗教学、历史学、天文学、物理学等多种著作.这一期间显示出王韬对翻译认知的转变,而相对稳定的是他"笔受者"和"笔著者"的身份.除在佐译《圣经》中发挥了较大的主体性外,王韬在《华英通商事略》等著作中大多遵循"西人口译、中人笔受"的翻译模式,这一模式其实也是当时各大译书机构的主要工作方式.傅兰雅、马建忠、梁启超等认识到,这种合译模式使得译本无法准确还原本来面目,有损西学的传播."口译+笔受/著"模式对科技翻译发挥过重要作用,而在社科翻译中效果并不理想,但对如今诸如法律翻译等仍有借鉴意义.无论如何,作为"笔受者"和"笔著者"的王韬在中西交流中获得了领先于时代的理解,从而成长为跨越时代的大人物.  相似文献   

18.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宗教、自然科学和美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美学思想的核心印为艺术"模仿论",反对艺术"天性说",同时,他还开启了艺术"典型说"的萌芽;提出了美的存在方式为有机整体的观点;界定了艺术的外延;揭示了音乐的特殊性,对音乐本质展开了探讨;高度肯定了艺术广泛的社会作用等等,这些不朽的关于艺术、美学、音乐的论述犹如大河之源掀起了后世艺术科学发展的滚滚洪流.然而,由于时代视野和阶级的局限,他的美学思想也深深打上了时代和阶级的烙印.  相似文献   

19.
平等是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指向与要求,是衡量社会行为主体价值的一种尺度.公平是一种特殊的平等.和谐社会首先应是一个基于平等价值的公平社会,平等与公平的价值是和谐社会的底蕴与前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应当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以平等与公平为基本价值取向,以和谐为标准,以自由与平等完全实现的共产主义社会为归宿.社会主义的原则与本质内在地要求我国执政党和政府应遵循平等原则,在公民基本政治、经济权利方面,应当无差别地"按需分配",而在非基本的政治、经济权利方面,则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实行"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就是要求人们在公共理性的支配下,逐步由不尽平等走向平等,在科学发展中实现公平与和谐.  相似文献   

20.
"一国两制"理论是邓小平为解决港、澳、台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提出的伟大构想.随着"一国两制"构想在港澳问题上的成功实践,用"一国两制"构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文章在揭示"一国两制"香港模式成功真谛的基础上,比较了港、台实施"一国两制"的背景,提出解决台湾问题,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借鉴香港模式的成功经验,将"一国两制"理论与台湾实际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