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香港青年亚文化,主要表现为一种消费亚文化。在香港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这种亚文化受市场经济发展和市民心态的刺激,以及外来青年文化的冲击,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成为我们考察香港青年发展的“窗口”。本文根据香港学者和社会工作者的一些研究报告,对这种亚文化进行一些肤浅的探讨。一、香港青年亚群体和亚文化的产生香港青年亚群体和亚文化的出现,有其特殊的社会背景,是香港现代经济发展和外来文化冲击的产物。有的香港学者认为:“在60年代以前的香港社会形态及传统道德中,‘年青人’或‘青少年’这些概念根本不存在,社会成员只有三种——‘儿童’、‘成年人/大人’  相似文献   

2.
论青年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社会学理论对青年问题的界定、类型、特征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青年问题的界定必须考虑到“认定标准”和量的特征。青年问题的种特性不仅在于其存在性,还在于其发展意义。青年人生发展中的问题是“正常的”,但也有特定的限度,把握这一限度是区分“正常的”、“非正常的”青年问题的关键。青年问题可以从三种形态来理解:社会病理、社会变革和价值冲突。作者分别论述其各自特征、解决方法以及有关理论框架的得失。  相似文献   

3.
构建公共创新平台 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产业集群及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现代视角下的产业集群是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由多个企业及与其利益攸关的其它社会组织(如客户、供应商、高校、研究院所、中介组织、政府职能部门、行业协会等),在某一个空间区域上聚集、共生而成的有相对专业分工、各类资源流动频率高、区域社会资本共享的群体。产业集群不是企业的简单蔟集,而是既有“看不见的手”(市场)下的有效竞争,更有在产业链维系下的分工协作,对外形似一个具有经济规模、且取得市场控制份额的“联邦制”的大企业,有着明显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及产业演化效应。产业集群可分为…  相似文献   

4.
高校学生工作的对象是目前仍在高校中学习、生活与工作的学生们。他们从年龄的角度讲属于青年,按社会学的说法讲是一种“边缘人”。用“边缘人”一词来概括青年大学生的特点说明高校学生已基本形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群体,这个群体是崭新的,是社会现代化的一个产物。所以,对他们开展工作必须具有现代化的观念,必须运用现代化的方法。 现在的学生存在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基本上是由过去高校学生工作这样或那样的失误  相似文献   

5.
获得工作——是青年期的第一愿望,因为只有工作才能为青年甚至在少年期就萌发的愿望——自由参加社会活动,奠定物质基础和社会交往基础。但实际上,对于青年——这一特殊群体来说,当他们一经成为“公民”而真正地进入社会生活中时,他们就一刻也摆脱不掉社会和经济的冲击。联合国的一项研究指出:在一段时期内,适用于青年生活经验的主要字眼儿将是:“物资匮乏”、“失业”、“不充分就业”、“焦虑不安”、“被动防守”、“实用主义”、甚至是“仅求糊口”和“勉强存活”等。虽然这里说的主要是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和一些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的情况,但事实上,无论在什么社会条件下,青年在接受一定的教育之后,寻求职业,总不是一件轻松的容易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青年从父辈那里继  相似文献   

6.
一、农村青年社会流动性的含义农村青年的社会流动性问题,通俗地说,就是农村青年“离村”或“外出工作”所引起的迁移问题。“离村”或“外出工作”是当前农村青年就业的一种主要形式。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青年失业问题都很重要。1980年,法国25岁以下的青年失业者占失业人口的46.4%,英国、美国、意大利、比利时也接近于这个水平,发展中国家这个比重则高达60%。30多年来,我国人口急速增长,人口年龄构成轻,30岁以下  相似文献   

7.
国际视野中的青年:定义、属性和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是一个具有争议性的概念。本文从国际社会、特别是联合国的视角,从青年定义、青年属性和青年问题三个方面对“青年”进行了介绍、分析和概括,指出青年是“14至24岁”、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相统一、面临发展问题的社会群体。  相似文献   

8.
笔者认为,青年的社会偏移性,反映了青年与社会关系状态的总特征,也是青年期的本质特征。科学地认识、把握这种“偏移性”将为正确地认识青年,并卓有成效地开展青年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一、偏移性:表现形态的一般描述青年的社会偏移性是指青年对社会总是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状态,包括青年的思  相似文献   

9.
一)众所周知,青年研究发端于青年问题的滋生;青年文化研究肇始于青年文化现象的繁杂及青年越轨文化的盛行。社会各阶层对于青年问题及青年文化问题的关注,必然导致学术界对于“对象问题”的聚焦。七十年代末“第三代”、“第四代”始终占据着社会问题的“中心”位置。...  相似文献   

10.
赵科天 《理论探讨》2007,1(2):100-103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在和谐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命题,为研究当前社会和谐的核心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论指导。当前社会和谐的核心问题是党的建设,实质是干群利益关系的和谐。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警惕出现干部群体与民争利的局面。干部群体与民争利,既有非法途径,又有合法途径,但主要是后者,它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更易激化矛盾,具有更大的危害性。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是使干部群体利益在“合法化”的基础上逐步走向“合理化”。  相似文献   

11.
在对无赖青年文化的评述中,托尼·杰佛逊涉及了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无赖青年的群体意识和他们低下或近乎“流氓”的地位使他们对真实的或想象的侮辱极端敏感;由于这一极端敏感性引起他们对群体独特的服饰和外表的特别依赖;无赖青年吸取统治文化中的因素并发展成为自己的独特风格。杰佛逊指出,上层阶级服饰方式的“无产阶级化”并不只是一种时髦,它既表达了现实,又表达了该群体的抱负。  相似文献   

12.
三、社会吸纳力量 我们同时充分注意到问题的另一方面。改革开放10余年的历史表明,只有尽可能广泛地吸纳动员青年参与社会生活,社会经济的发展才有可能得以实现。 (一)社会吸纳力量的概念 青年在实现儿童向成人转化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克服“边缘性”,为社会所包容、接纳、  相似文献   

13.
一、青年研究现状近十年来,随着我国青年问题及青年工作实践活动的丰富和发展,我国的青年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呈现出几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及时地反映出了青年对社会改革的思考、青年对传统文化的反思、青年思潮及青年价值观的变化等一系列思想发展轨迹;二是从生理、心理、社会、青年观念等不同的侧面对青年展开多角度的研究;三是对不同阶层、不同类别的青年进行了多层次的剖析。这些研究对社会认识青年、对共青团组织开展青年工作起到了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但是,这一阶段的青年研究也存在着不足:一是以抽象的主观思维取代科学实证,采用“经院哲学”的思辩模式,搞玄学研究,囿于从书本到书本的概念堆砌、或空洞、华丽、夸夸其谈,或生涩、离奇、故弄玄虚;二是热衷于青年“本体论”的研究及“青年学”的内涵、外延诸多概念限定的争论、阐述,轻视实践,轻视应用研究,对现  相似文献   

14.
九十年代的中国,市场经济潮流在重新配置社会资源的同时,也在重新分配公众的社会角色。一向处于从属地位、被称作“后备军”的青年群体,如今正以新的态势发挥着其它群体所难以低估的作用。 一、角色转化的特征 长期以来,我们早已习惯于这样一种事实:显赫的职位、突出的成就、崇高的荣誉等等,大都属于经验丰富、德高望重的中老年人士。而青年人若要获得社会的好评,就必须虔诚地接受前辈的教导,循着前辈往日的足迹稳步向前。只有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具备了与前辈相似的阅历、素质,才能获得接班的资格。优秀的青年必然是“尊师敬长”、“谦虚谨慎”、“规规矩矩”,必然是“一颗叫拧在哪里就在哪里扎根的螺丝钉”,必然是“甘当助手”并且能够当好“助手”……。然而,进入九十年代以后,社会开始产生显而易见的变化。无论是机  相似文献   

15.
文化人类学的创始人(英)泰勒在1871年曾将文化简单归纳为“整个生活方式的总和”。这个定义被后来的学者普遍采用,若将这个定义推而广之,青年文化即是青年群体所具有的“整个生活方式的总和”。在社会文化中是否存在着青年区别于成人的文化呢?现代社会人们日益认识到它的存在。在特殊的历史阶段青年群体以运动、骚动的形式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进程,在非特殊的历史时期青年以夸张的情感,独特的语言、音乐、绘画、服饰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文化。正是由于青年文化对成人文化的影响作用,才使现代社会既兴奋又恐惧。  相似文献   

16.
刘飞  袁佳黎  张文宏 《青年研究》2023,(2):28-39+95
志愿服务正逐渐成为中国青年参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青年群体处于职业发展起步阶段,工作状况是影响其志愿服务参与的重要因素,在其具体的作用机制上存在“时间约束理论”和“社会整合理论”之争。通过对2019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相关数据的分析发现,工作时间与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参与率和参与深度均呈倒“U”型曲线关系;工作时间较为灵活的青年更乐于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也倾向于贡献更多的服务时间。研究结论为社会整合理论提供了中国情境下的经验证据,也为解决青年群体志愿服务参与的短暂性与不稳定性等现实问题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7.
周宣辰 《理论导刊》2022,(9):123-129
青年集体记忆建构是凝聚青年群体力量,树立青年群体“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价值观的培育过程。面对网络场域社会思潮的意识形态风险和媒介的“短视频转向”变迁,有必要从视觉、情感、价值三重向度实现对青年集体记忆的建构。视觉向度以短视频视觉修辞为路径,借助短视频的视听叙事书写、议程设置引导、符号意义建构,强调短视频对青年集体记忆建构的实践作用;情感向度强调短视频的情感空间建构、情感动员建构、情感仪式建构、情感共同体建构,以实现青年集体记忆情感“连接——凝聚——认同——记忆”的发展演变;价值向度是青年集体记忆建构的框架和内核,能够通过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培育和践行,推动青年“强国一代”的记忆刻写。  相似文献   

18.
一、一个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琼瑶热”敏锐地观察中国青年的人不难发现:书店、书摊曾大量销售琼瑶小说;青年人曾争先恐后地购买琼瑶小说;废寝忘食地阅读琼瑶小说;饶有兴味地谈论琼瑶小说……这种社会现象,我们称之为“琼瑶热”。“琼瑶热”是在近年来与台湾文化交流逐渐展开后,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琼瑶热”主要在青少年中流行;特别是女性青少年。琼瑶小说对大陆青年影响之广、之深,当代中国  相似文献   

19.
青年发展历来被看作是一个复杂的综合进程。近年来,随着青年学研究逐步走上科学化以及整个世界范围内青年发展问题日益突出,一种被称之为“青年发展的社会检测指标体系”的新的概念与方法,正在开始兴起。这是应用数学工具对青年发展问题所做的一个重要的数学模型,它反映和描述了青年发展的状态和水平,为我们宏观、精确地把握青年状况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系。这一新的潮流,无疑是青年学研究走向科学化、精确化、操作化的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20.
英格尔哈特的“后物质主义”价值观认为,在后现代社会,人们不再关心经济增长,而是更加强调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更加强调个性自由和自尊。互联网是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中国青年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在这一价值观的影响下,网络虚拟社会中的青年道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道德意识方面的个人主义色彩浓厚;道德行为方面的自律能力不足;道德准则难以约束网络言论方面的自由民主权利。在网络虚拟社会中,青年道德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网络本身的多元性、开放性对青年认识产生误导;网络立法和网络监督等方面比较滞后;“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对青年网络道德的影响。针对网络虚拟社会中青年道德问题,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治理:健全针对青年人的价值观导向机制;完善网络立法和网络监督体制;重建公开、参与、积极的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