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文化人类学的创始人(英)泰勒在1871年曾将文化简单归纳为“整个生活方式的总和”。这个定义被后来的学者普遍采用,若将这个定义推而广之,青年文化即是青年群体所具有的“整个生活方式的总和”。在社会文化中是否存在着青年区别于成人的文化呢?现代社会人们日益认识到它的存在。在特殊的历史阶段青年群体以运动、骚动的形式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进程,在非特殊的历史时期青年以夸张的情感,独特的语言、音乐、绘画、服饰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文化。正是由于青年文化对成人文化的影响作用,才使现代社会既兴奋又恐惧。  相似文献   

2.
中国青年参与:历史与现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年参与是指青年个体或群体表达其利益需求并藉此获得特定利益的行为。就表达和争取的利益性质来看,我们可以把青年的参与分为政治参与、经济参与和文化参与三种。所有具体内容的参与都可以归属到三者之一或之二或之三中去。 就我国来看,青年参与的出现始于五四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一批激进民主主义者,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对封建主义展开了急风暴雨般的进攻,唤醒了一代青年知识者和青年学生。一支生气勃勃的文化革命大军同腐朽、愚昧的封建势力展开了一场新、旧思潮的大激战”.“五四新文化运动使青年们通过共同的生活、劳动、学  相似文献   

3.
商业发展与青年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流行服饰,流行发式,流行音乐都源于青年,既而被推及全社会。青年文化逐渐成为大众文化的排头兵。青年文化被推至大众文化的先锋,固然有其自身文化特质的因素,但商业的影响不容忽视且作用越来越大,以致改变了青年文化的内涵,弱化了它的反叛性。 一、青年文化内涵 青年文化是现代大工业社会的产物,是“青年在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时由其特殊的行为方式所体现而出的独特的价值判断、人格倾向、审美情趣及思考方式的概括。”帕森斯最先使用了“青年文化”这一概念,他认为:“青年文化是青年人共同分享的独立的文化系统。一种或多或少不同程度的不负责任的青年文化与强调职责、服从和生产劳动的成人观念存在着  相似文献   

4.
青年是“社会的映像”。在生活中,也许没有什么东西比青年服饰的流行更能反映出总的社会风尚,因为,某一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的重大变化,无一不能从青年服饰的流行中找到诠释,这就有了“流行时装,当代青年的表情”的说法。 对这种观点最精彩的阐述莫过于青年服饰自身的变化:六七十年代的文化曾以其强烈的反叛气质深深地影响了一代青年,嬉皮士装束——长发蓄须、大花图案、喇叭裤、长饰物,表  相似文献   

5.
一、调查目的 大学生是青年群体中的特殊群体,肩负着21世纪繁荣国家经济和科技文化事业的历史重任。他们属于今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也是追求新一代生活方式的“弄潮人”。因此,研究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理想问题,无疑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巨大的实践价值。 本调查通过独特的视角与手法,试图了解并研究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理想型态及其发展趋势,以获取传统的纯定量调查或座谈调查所不能得到的更深层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近十年青年时尚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所谓青年时尚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 ,青年群体普遍流行的某种生活规格或样式。青年时尚是一种亚文化时尚 ,它既具有时尚的一般性 ,又具有青年文化的特殊性 ,是青年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阿兰·吉麦尔在《法国人的服装、时尚与仪表艺术》中说 :“如今 ,追求时髦倍受欢迎 ,因而成为人们研究的目标。”现在 ,青年时尚已成为世界青年研究多学科、跨学科研究的一个“聚焦点”。中国的青年研究工作者 ,对青年时尚这一课题进行了跟踪研究和理论上的探索 ,取得了一些成绩。本文主要回顾 90年代以后的青年时尚研究。  相似文献   

7.
“反劳动”文化作为青年亚文化的新形态,是青年群体在面临新型劳动环境下表达内心焦虑的文化符码。青年“反劳动”文化的出现与传播,一方面映射出青年一代对劳动意义的认知偏差、自我认同焦虑感的发酵与承担时代使命责任感的隐退,另一方面其背后蕴含着理性祛魅、自我治愈与价值回归的正向意义。因此,要以青年“反劳动”文化的流行为契机,在社会维度营造“劳动幸福”的社会氛围,在个体维度树立“劳动光荣”的价值观念,引导青年一代真正成为新时代的奋斗者与担当者。  相似文献   

8.
关于青年偶集群体及其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年偶集群体更大范围、更大规模地涌现出来了。青年偶集群行为问题愈来愈严重地困扰着整个社会,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与思考。青年偶集群体的定义青年群体是社会群体中的一种。以群体的规范程度为标准,它可以分为三种:青年正式群体、青年非正式群体和青年偶集群体。这三种群体既有区别,又有许多相似之处。所谓青年偶集群休是指由于某一“重大”事件或者社会问题,激发了青年的“兴趣”,在他们心中产生了特殊反应,因而自动地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松散的、暂时的青年群  相似文献   

9.
高校学生工作的对象是目前仍在高校中学习、生活与工作的学生们。他们从年龄的角度讲属于青年,按社会学的说法讲是一种“边缘人”。用“边缘人”一词来概括青年大学生的特点说明高校学生已基本形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群体,这个群体是崭新的,是社会现代化的一个产物。所以,对他们开展工作必须具有现代化的观念,必须运用现代化的方法。 现在的学生存在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基本上是由过去高校学生工作这样或那样的失误  相似文献   

10.
当我们以社会群体间的代际界限为观照点时,青年群体间的文化共性和特质表现得十分鲜明。正是这种群体间的共性,使我们得以从宏观上对新生代人作出整体性评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以地域文化圈、文化氛围为实在生活环境的各类青年群体之间,不存在着同样鲜明的文化特性。正是这种群体间的特性,构成青年文化丰富的内涵和表象,也凸现出同代际群体之间存在着文化落差。如果说青年群体间的共性与我们“求同”的思维方式相吻合,那么在这里,我则以“求异”的逻辑思路对青年群体间的特性加以测察,以使我们的视线更加深入。  相似文献   

11.
来稿摘登     
监督是民主政治的生命线 山东临沂市委党校李抒望:民主的经典涵义是“人民的权力”或“多数人的统治”。民主政治的关键是要确保掌握公共权力的少数人在权力运行的整个过程中,受到全社会的监督,防止他们滥用权力和个人专断。任何民主政治制度的设计都是从坏处着眼,把一切官吏假定成“无赖”,虽然官吏不可能都是“无赖”,但是必须假定他们一旦进入政治生活领  相似文献   

12.
多年来,在美国出台的一些对外政策和国家安全文件中,经常出现“无赖国家”这个概念。那么,所谓“无赖国家”究竟是指哪些国家?美国为什么称这些国家是“无赖国家”,并对它们采取了何种政策?现在为什么又放弃了“无赖国家”这一称谓,而改称“需要关注的国家”?后者与前者有什么不同?这一过程背后的实质又是什么?  相似文献   

13.
上海“白领”青年职业生活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对上海浦东新区487位“白领”青年的抽样调查,考察了“白领”这一职业群体的职业流动状况、职业满意度、择业标准及职业观念等方面的行为与心理特征,并对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收入、单位等因素对这一职业群体的影响作了进一步分析,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如何看待“白领”青年的职业流动以及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青年所特有的审美文化圈现象,如当今青年人非常喜欢听流行音乐,他们往往是流行歌手的崇拜者;再如青年在服饰上也有特定的审美追求,诸如时尚夸张的设计(如蝙蝠袖羊毛衫)、鲜明的色彩对比。可见,不管是从理念形态的文化上看,还是从已经物化的审美文化上来看,都存在着一个青年审美文化圈,也就是说,在整个审美文化系统中,有一个青年审美文化子系统。当然,青年审美文化系统并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文化单位。“文化财富是超年龄层次的,所以青年文化不可  相似文献   

15.
“青年文化”,作为具有与“成人文化”不同性质和独立地位的文化存在于现代社会里,这是战后时期才开始被逐渐认识到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都对青年文化开展研究,想搞清它的含义和内容,现在他们的分析探讨主要沿着下面四个方面进行:(1)作为反文化的青年文化;(2)对工业社会里的社会化问题持抱怨态度的青年文化;(3)作为成人文化变形的模仿的青年文化;(4)作为遮掩与自主的统一体的青年文化。一、作为反文化的青年文化反文化性质的赞成者认为,青年文化是青年对成人文化及围绕社会的“规范”、“价值  相似文献   

16.
黎族是一个拥有3000多年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古老民族。面对一个充满自己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他们在我们文化知识结构中是一个拥有黎锦、船型屋、文身的神秘群体。而事实上,现在的黎族青年已经抛弃了这个群体的独特文化,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黎族文化在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经济与文化是当今社会发展一定要重视的两个问题。我们希望在面对少数民族地域文化和经济发展的时候可以协调发展,处理不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就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如何让黎族聚居地发挥独特的魅力的主要途径是如何实现黎族社区内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文化作为一种行为模式,它与人类社会共始终。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历史背景都会造就出不同形态的文化模式来。大学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系统的组成部分,其主体学校的师生员工是活动在大学校园内的比较独特的社会群体,由于其所掌握的知识和所接受的训练及其职业活动的特点,使他们形成了比较独特的思维习惯、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从而使他们成为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特殊文化群体。而校园文化正是这个特殊文化群体在对个体或群体主体价值的思考认识过程中兴起的。大学校园文化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决定于特定条件下的社会存在,并受…  相似文献   

18.
周宣辰 《理论导刊》2022,(9):123-129
青年集体记忆建构是凝聚青年群体力量,树立青年群体“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价值观的培育过程。面对网络场域社会思潮的意识形态风险和媒介的“短视频转向”变迁,有必要从视觉、情感、价值三重向度实现对青年集体记忆的建构。视觉向度以短视频视觉修辞为路径,借助短视频的视听叙事书写、议程设置引导、符号意义建构,强调短视频对青年集体记忆建构的实践作用;情感向度强调短视频的情感空间建构、情感动员建构、情感仪式建构、情感共同体建构,以实现青年集体记忆情感“连接——凝聚——认同——记忆”的发展演变;价值向度是青年集体记忆建构的框架和内核,能够通过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培育和践行,推动青年“强国一代”的记忆刻写。  相似文献   

19.
摇滚乐与青年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迪克斯坦在《伊甸园之门》中曾说:“摇滚乐以一种与众不同的独特方式代表了60年代的文化。听摇滚乐‘它使你想动’。摇滚乐是60年代青年人的集体宗教。所有这一切集合构成一个单独的自我表现和精神旅行的仪式。“另一位美国学者则说得更清楚:“什么是青年文化,青年文化就是流行歌曲,就是摇滚乐。”  相似文献   

20.
香港青年亚文化,主要表现为一种消费亚文化。在香港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这种亚文化受市场经济发展和市民心态的刺激,以及外来青年文化的冲击,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成为我们考察香港青年发展的“窗口”。本文根据香港学者和社会工作者的一些研究报告,对这种亚文化进行一些肤浅的探讨。一、香港青年亚群体和亚文化的产生香港青年亚群体和亚文化的出现,有其特殊的社会背景,是香港现代经济发展和外来文化冲击的产物。有的香港学者认为:“在60年代以前的香港社会形态及传统道德中,‘年青人’或‘青少年’这些概念根本不存在,社会成员只有三种——‘儿童’、‘成年人/大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