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云南民族众多,有26个民族在此繁衍生息;宗教派别齐全,世界五大宗教都有广泛传播;跨境民族多,有16个跨境民族,他们的宗教信仰繁杂.由此决定了云南宗教的长期性、民族性、国际性、复杂性、群众性的相互交织,却以互相尊重、并存包容为主要发展趋势,这是云南民族宗教发展的主要特征,也是云南各民族和睦相处、社会稳定的基础之一.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宗教、民族无小事",民族同题与宗教问题相交织,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首先要继承云南各民族、各宗教互相尊重、和谐共处的优良传统,既重视境内各民族各宗教之间的宗教信仰自由基础上的和睦相处,又重视与境外民族与宗教之间的独立自主原则下的友好往来,同时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激发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从而促进边疆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云南各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和谐发展,保持了稳定团结发展的良好局面。云南省民族工作有一系列成熟的经验,保证了省内民族团结、边疆稳定,但一些存在的现实问题也亟需引起重视并妥善处理。  相似文献   

3.
云南宗教及其文化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五个方面的明显特征,即宗教类型上的多元并存性、时间上的历史传承性、空间上的板块交错性、内容上的包容混融性.以及演变中的宗教文化民俗性.鉴于此,在发展宗教及宗教文化中,一要肯定云南宗教文化是云南各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清晰认识云南民族宗教文化具精华与糟粕皆备的二重性特征,三是注意云南多民族跨境性特征所导致的民族宗教文化事项的国际化和复杂化,四是在挖掘云南民族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同时,关注宗教人世化和商业化现象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云南藏区社会由于民族、宗教、地理等多种原因,在历史上,其社会治理表现出相应的民族性、地域性和特殊性.20世纪50年代以后,云南藏区的社会治理与历史上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一个社会中秩序形成主要受到纠纷解决机制选择的影响.这个时期,国家在云南藏区对社会纠纷解决机制进行了新的发展.这种发展的作用表现各不相同,随着我国民主、法治的推进,总结云南藏区50多年来社会治理的经验,提出新时期的社会治理对策,将对构建和谐云南藏区、和谐民族地区和和谐边疆等都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周恩来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对促进宗教和谐进行了有益探索,作了许多精辟的论述,其宗教和谐思想非常丰富.在促进宗教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各宗教之间的和谐、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之间、信仰不同宗教群众之间的和谐方面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思想观点.研究周恩来的民族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和谐的民族关系。目前,云南民族地区的民族关系从总体来看是和谐的、巩固的和发展的,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云南部分民族地区的民族矛盾和纠纷日益凸现,影响和谐民族关系的不利因素有所增加。从政治学的视角出发,分析影响民族关系不和谐的根源,探讨实现云南民族地区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政治机制,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7.
正确看待和处理宗教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已成为新形势下宗教工作的重要任务.宗教领域人民内部矛盾的复杂性通常表现为依附性、群众性和长期性.有鉴于此,正确处理这类矛盾应还原宗教信仰的本真面目,从源头上减少宗教问题;关注新形势下的宗教发展,维护信教群众合法权益;探索中国特色"相适应"模式,引导宗教增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5,(10)
在民族地区,宗教信仰对民族关系的健康和谐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夏河县作为一个多民族多元信仰的地区,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对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夏河县的三大主体民族在不同信仰下的互动为线索,探究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有效途径,为实现夏河县的社会稳定和民族和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5,(29)
跨境婚姻是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普遍社会现象,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对我国的边疆稳定和社会团结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通过对马关县金厂镇金厂村的实地调查,以越南新娘嫁到中国后的生活适应过程为线索,对她们的生活状况、心理变化等问题进行深入访谈,分析她们在跨境婚姻中的认同状况,对促进边疆地区的和谐稳定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文 《学理论》2011,(3):237-238
随着宗教文化热潮的兴起及一系列宗教问题的凸显,宗教问题越发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高校作为多元化思想的汇集地,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因此,分析当前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对构建和谐校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均是表示一种与自身文化相契合的亲近感,前者的主体主要是宗教信徒,后者主体则是民族成员,二者分别对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保持不同程度的亲近。在朝鲜族社会发展历程中,基督教从传入至今已经一个多世纪,对朝鲜族传统文化与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渗透、交融与改变。将存在于朝鲜族社会的宗教认同和民族认同与延边朝鲜族基督信仰状况相结合进行互动分析,有利于深化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2.
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主题,云南作为多民族边疆省区,"倾力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在共同发展道路上掉队"。而云南7个人口较少民族在社会主义发展中不断凸显出滞后性,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扶持政策对促进各民族发展具有特殊的功能,它可以为政治经济的一致、文化社会的协调、民族内外关系的和谐提供激励与约束的保障机制。从政策实践上来研究民族,对其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魏寒梅 《学理论》2014,(5):228-229
构建和谐校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民族地区构建和谐校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体现在不同民族之间彼此融合、和睦相处以及对不同民族文化差异的认同与包容。通过对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师生的民族关系的特点与现状的调查与分析,说明民族和睦对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宗教信仰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遥远的古代,基本上是一个民族信仰一种宗教,随着民族社会的发展和演变,出现了一个民族信仰一种宗教和多个民族信仰多种宗教的情况。宗教信仰在民族形成过程中具有积极的作用:①宗教是抵御同化、维持民族存在的感情纽带;②宗教是区分民族差别的重要标志;③宗教促进了某些民族文字的形成。然而,宗教信仰对民族的影响也有清极的一面:①宗教信仰上的差异成为产生民族矛盾、冲突和斗争的重要因素;②宗教信仰成为分裂国家和民族的政治因素;③宗教能为人所用,成为别有用心的人煽动民族敌对情绪,造成民族仇视的工具。  相似文献   

15.
何敦培 《学理论》2010,(5):58-60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这就需要宗教和社会和谐共进。在宗教和社会共同发展、进步中,必须树立和强化“以人为本”、“以爱为怀”、“以和为贵”、“以进为重”这四项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16.
靳天来  李丽斯 《学理论》2012,(31):35-36
孙中山的思想和业绩是中国近代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在处理国内民族问题时,孙中山和谐思想正是基于对中国社会不和谐的原因而形成的。他赞成"五族共和",反对民族歧视,主张各民族和谐共处,促进各民族发展,不仅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统一的自觉认同意识具有积极意义,而且对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也是构建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重要思想基础和解决民族、宗教问题的参照标准,同时是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云南民族文化多样性与和谐社会构建互动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民族的多样性决定了其文化的多样性。云南多样的民族文化具有和谐的特质,这为云南和谐社会构建提供了有利的思想根基和精神动力,是云南实现社会和谐的独特优势。文章通过对云南民族文化多样性与和谐社会构建互动关系研究,旨在分析云南民族文化的特点,探寻其多样文化与和谐社会良性互动的规律与实现途径,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云南民族文化发展繁荣做一点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大力加强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扶持力度,实现民族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各民族的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云南怒江流域少数民族基督信仰在原有历史上得到迅速传播,超过80%的傈僳族群众皈依了基督,怒族信教群众也超过了50%,独龙族等各少数民族基督教信仰人数逐年上升,与基督有关的一切逐渐成为日常生活化行为,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特征弱化消失.因此,处理好宗教信仰自由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保护和发展社会主义多样性民族文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稳固改革开放成果、促进社会健康稳步发展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李晓兰 《学理论》2012,(31):103-104
来凤县地处鄂西南,据《县志》载共居住着17个民族。在这17个民族中,土家族世代定居于此、人数最多且对该县各方面影响最为深刻。土家族本有其自身的民族信仰,且独具特色,但据县志所载该县宗教却以佛教较为突出,其他宗教不见发展。同时,土家族的民族信仰非但不见发展,反而只见日益消亡,或与其他宗教,如道教、佛教相融合,变成只为求善果的工具,日益程序化、功利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