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亮  范睿 《学理论》2012,(4):104-105
传统民法理论中,债的相对性理论作为债权区别于物权的重要特征之一,对于民法权利体系的形成有重要意义,也为研究债的关系提供了基本的范式,然而,在债的相对性理论的支配下,民法理论长期否认债权的不可侵性,这就大大限制了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的发展。随着实践的需要,民法经历了对债权的不可侵性从否定到肯定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
中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没有形成独立、系统的民法典。其原因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欠发达;专制体制下造成的民事人格的不平等;礼在一定程度上对民法的替代作用;泛道德主义与泛刑主义对民法的挤出效应;宗法族规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民法的作用;没有形成法学家阶层。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7,(2)
随着《民法通则》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的婚姻法正在向民法逐渐进行过渡。婚姻关系从本质来说是一种私人关系,不管从婚姻法或是从民法的角度分析,都充分反映出婚姻法和民法之间的包含关系。长期以来,婚姻法向民法回归都仅仅停留于形式之上,因而严重制约了婚姻法的纵向发展,也阻碍了司法体系的完整性发展。因此,本文针对婚姻法与民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对民法以及婚姻法的探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莉 《团结》2009,(6):38-41
同在众多大陆法系国家一样.行政法在当代中国被看作是有别于民法的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然而.权力不分、行政权居于主导地位的中国政治、法制传统不利于这种带有控权特征的部门法在中国产生和发展。在古代中国.县令既是行政官又是法官,承担着税收、治安、邮政、教育、  相似文献   

5.
《民法典》的颁布对劳动法造成了巨大冲击,也掩盖了民法本身的困境。实际上,民法早已陷入困境,突出表现在传统民法平等主体假设的坍塌和私法自治原则的动摇。劳动法也已陷入困境,突出表现在与民法关系模糊、基础理论研究停滞不前、法律原则与具体规则脱节。为此,有必要重新审视劳动法与民法的概念及其关系,总结经验教训。通过概念分析细化劳动法与民法的概念,区分法规范与法规范性文件、社会法域与社会法部门、传统民法与现代民法,实现概念的确定性。在此基础上,厘定劳动法规范与民法规范的独立关系、劳动法规范性文件与民法规范性文件的独立关系,以及劳动法规范性文件与民法规范的交叉关系、民法规范性文件与劳动法规范的交叉关系;让社会法规范帮助现代民法实现平等主体假设,从而为其建立运行传统民法理论和原则的平台,也为劳动法乃至整个社会法部门运用民法理论、原则和规则提供依据。只有这样,劳动法与民法才能走出困境,并实现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一、民法的本质特征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主要是公民和法人)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民法被形象地称为“社会生活的圣经”。民法的本质特征也是民法的性质,是民法与其他部门法的重要区别。(一)民法是私法。民法一词最早起源于古罗马法的市民法。市民就是私人,是合理地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的经济人。民法体现社会成员个人意志,以个人或私人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所以是私法。(二)民法是调整市场经济关系的基本法。市场经济与民法是双向互动的促进关系。恩格斯说过:“在社会发展某个很早的阶段,产生了这样一种需要:把每天重…  相似文献   

7.
吕虹  王泉 《理论导刊》2006,1(8):49-51
中国古代的法律,是“礼”与“刑”的完全融合,其中虽然包括了古代全部的法律文献,但是以确立权利为基础的体系化的成文的民法在中国古代是不存在的,这主要是由于忽视“个人”,不讲平等,不讲权利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制约了中国古代民法的发展。但是在任何一个国家,法律制度的形成和变革总是取决于自身特定文化背景,所以在我国当前的民事立法中,仍然应当注意传统习惯的重要性,以科学、理性的态度把握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8.
王小鱼 《理论导刊》2005,(11):81-82
法律的发展不是孤立封闭的法律现象,而是一个开放的国际化的过程。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发展,民法国际化已成为历史的必然。中国必须更新民事立法理念,大胆移植、参酌各国民法经验,制定出既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又符合经济一体化要求的新型民法典。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4,(36)
我国现阶段所制定和实施的民法制度,是为了能够建立高质量的中国特色市场经济。同时也是实现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文化繁荣的有效保证。而环境法则是根据中国的市场经济而制定的,它的实际意义是将民法中关于环境法规的"力"与"利"进行重构。在环境法律制度的保障、政府与市场共同作用下才能使"环境保护"不再成为一纸空谈,而民法与环境法在沟通和协调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要能够对民法和环境法的各种制度进行充分了解,从而能够寻求两者之间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10.
民法是调整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基本法律,是治国安邦的基本法律规范。民法是调整具有平等地位的民事主体之间所发生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一、民法是调整市场经济关系的基本法 1.从民法的产生和发展来看,民法为调整市场经济关系的基本法。人类社会自有了法律,就有了民事法律规范。从诸法合体到民刑分离,民法和刑法一道,是最早产生的法律部门。商品经济导致了民法的发展。民法体现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一般条件:社会分工、身份独立、交换自由。商品经济是“天生的平等派”,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交换必然要求主体是平等的、独立的、自由的人格。各个商品生产者相互独立、互不隶属,才能依法自由自主地参与各种民事法律关系,才能维护自己的合法民事权利。  相似文献   

11.
杨勇 《学理论》2014,(2):91-92
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民事立法、民事司法、民事执法、民事守法和民事活动的总的指导思想和根本法律准则。民法的基本原则虽然不直接涉及当事人的具体权利义务,但其效力贯穿于整个民法制度和规范之中。民法基本原则的确立对完善我国民事立法及民法的实施、解释、监督以及对当前美丽中国的建设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汪文娇 《学理论》2012,(20):103-104
中华法系自诞生之日起便在古代世界诸法系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其中我国古代学者对刑法的重视和实施应用对这一位置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只可惜即使是在古代刑法典基本建构将近完善之时却只是见到了民法有限的发展。刑法的发达和民法的落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一直贯穿了中国古代法律的发展始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统治阶级的需求;礼观念的影响和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  相似文献   

13.
我国民法的发展存在诸多的障碍,既有其本身内生动力的不足,又缺乏相应的外在支援,更为重要的还在于对权力制约不力而致其对私权的侵害。面对困境,我们应从培育市民社会的经济基础,限制与制约公权力的作用,弘扬和发展市民社会的理念等路径促进民法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公司法的本位入手,通过对现行公司制度的剖析,具体分析股东大会召集请求权的行使要件及其完善,并提出自己的立法建议。一、从民法入手民法之基本观念亦即民法之基本目的或基本作用,或基本任务,学者称之为民法的本位,随着时代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即义务本位时期、权利本位时期和社会本位时期。我国著名民法学者梁慧星指出:我国制定民法典应突出权利本位,强调对公民、法人合法权益的保护,换言之,民法典应体现权利本位与社会本位相结合,以权利本位为主,社会本位为辅的立法思想。笔者对此表示赞同。而我国采取的是民商合一…  相似文献   

15.
民法的行为法是指为普通人实施一定行为而规定的规范。民法的行为规范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授权性、命令性、禁止性规范,其中授权性规范处于主导地位。行为规范在逻辑上构成了裁判规范的前提,但是不能将行为规范等同于裁判规范。行为规范具有确定交易规则和生活规范的功能,研究民法的行为法属性可以开拓一条新的路径,实现民法与社会的契合。  相似文献   

16.
我国关于民法与商法间的立法体例有民商合一和民商分立之说,两种学说争论已久。我国现采用民商合一的立法模式,但民法与商法在目的、特征、功能和价值取向方面均不相同,也为我国法律体系带来了混乱,因此笔者支持民商分立这一学说。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了民商合一的理论质疑;第二部分论述了民商分立的优长益处,包括提高司法质量,促进经济发展等;第三部分论述了民商分立的理性立法模式,即制定《商法通则》,首先,《商法通则》从立法技术上是较为可行的。其次,《商法通则》会使我国法律体系更加清晰。最后,《商法通则》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和保证我国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论缔约过失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缔约过失责任制度由德国法学家耶林提出的 ,是一种违反依据诚实信用原则产生的契约义务而应承担的损害赔偿责任。关于缔约过失责任的法律基础 ,我国民法理论的法律特征是 :缔约过失责任是在缔约过程中产生的、以民法的诚实信用原则为基础的、以补偿缔约相对人损害后果为特征的民事责任 ,所保护的是权利人的信赖利益。缔约过失责任由以下四个要件构成 :缔约当事人违反先合同义务、缔约相对人有损失、违反先合同义务的一方有过错、过错与损失之间有因果关系。缔约过失责任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 ,我国《合同法》规定了缔约过失责任的三种情形。  相似文献   

18.
陈敏  赵月高 《理论探索》2004,(5):109-110
在民法上 ,“人格”是指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的个人和组织 ,是他们的权利能力的同义语。“人格”与“权利能力”均是当事人地位平等的客观要求在民法上的反映 ,是民法上关于人的平等地位的抽象表述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指出其目标是“建设美丽中国”,并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要实现上述目标,纳入法治化轨道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综合运用私法与公法的调整手段,特别要重视民法调整功能的发挥。民法既可以塑造具有生态意识的生态民事人,为生态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提供基本交易规则,又能够促使民事主体保护生态,防止破坏生态的行为发生。我国民法必须实现生态化转型,其重点在于创设民事生态权、为民事主体设定生态义务以及规定生态侵权制度。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辉煌的发展成就,彰显出巨大的制度优势。在当今大资本主义时代,从内生性特征来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具体说,坚持方向性与原则性特征,可以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前景问题;坚持民族性与人民性特征,可以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基问题;坚持实践性与开放性特征,可以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问题;坚持党性与法治性特征,可以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