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3 毫秒
1.
陈剑 《理论导刊》2022,(8):117-121
当代青年人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正在由“垂直集体主义”向“水平集体主义”转型。青年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转型带来了全新的价值观表征,青年人在对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关系的认识上经历了从“权威”到“平等”的转型,在对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关系的态度上经历了从“服从”到“主动”的转型,在处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关系的行为上经历了从“要求”到“创造”的转型。“水平集体主义”价值观向度下青年的价值判断心理机制呈现出新的特点,其中包括对集体身份的识别和认可、对集体主义层次性的理解以及对个人利益牺牲效能的评估。青年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转型需要教育者调整教育策略,强化青年对“虚假的集体”的批判和对“真正的集体”的认识,系统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科学内涵,选树青年群体中无私奉献集体的“平凡英雄”典型。  相似文献   

2.
于欢 《理论导刊》2023,(4):102-107
由网络社交衍生而来的“网络巴尔干化”作用于青年信息获取、人际互动与思想交流,影响了青年价值观塑造。“网络巴尔干化”由媒体、技术、个人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易导致青年固有价值观增强、引发异质价值观认同、阻隔主流价值观内化、理性价值观缺失等隐忧。为实现青年主流价值观根植与消解“网络巴尔干化”影响的双向“破壁”,应以现实逻辑为依据,通过构建价值场域的“数字阵地”、整合价值内容的“数字资源”、规范价值表达的“数字民主”、引领价值传播的“数字媒体”等策略进行积极调适。  相似文献   

3.
青年上网心态的文化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在当今中国 ,青年一代已成为电脑互联网潮流及其文化的主体。本文以 35岁以下的青年特别是号称“第五代人”的青少年为对象 ,对他们中主要的上网动机、心态进行分析 ,并进一步阐述影响青年上网心态的文化机制因素以及青年上网对社会文化发展的反作用。  相似文献   

4.
一、关于青年价值观研究的价值青年价值观成为西方国家研究的热门课题发生在60年代。70年代日本兴起了研究青年价值观的热潮。我国对青年价值观的研究直到1983年才终于受到了理论界比较广泛的重视。之所以说“终于”,是因为从青年价值观研究伊始,在从事青年研究的学者队伍中就存在一些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改革的发展,青年价值观余的显著变动愈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讨论,有关的研究文章亦陆续见诸报刊。为了使这项研究更加深入、系统和科学化,今年3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青少年室在京邀集了部分中青年理论工作者,专门就有关青年价值观念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进行了座谈。与会者分别就“什么是青年价值观念的核心”、“青年价值观的评价标准”、“青年价值观研究的方法”以及“当前在青年价值观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等等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本刊拟以这期开始,开辟专栏,陆续发表与会者的发言摘要,以期引起广大读者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并求得更多的同志参加讨论。  相似文献   

6.
“十年来中国青年价值取向的演变”,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计划重点科研项目——“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价值观与社会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会的资助。中国社会这十年来的变化超过了近代的任何时期。最震撼人心的变化又是价值观的演变,其中青年的变化又是最活跃的部分。正如该课题的课题论证报告中所说,对青年的“价值观的演变过程,运用社会学的方法,进行实际的调查研究,掌握青年一代思想发展的动向,有助于结合实际对人的价值、个人与集体、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理论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对青年价值观的负面影响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胡钰  吴倬 《青年研究》2001,(3):28-33
互联网的发展与应用对当代青年价值观的形成是一柄“双刃剑” ,仅仅看到其给青年人带来的广博、快捷的信息优势是不行的。本文全面分析了网络背后的主导力量及网络中各种消极信息对青年价值观的误导倾向 ,并提出基本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当历史的车轮即将驶入21世纪的关键时刻,作为炎黄子孙,不能不关注21世纪中国的发展,因而不能不关注现时代中国青年,即第五代中国青年。第五代中国青年是横跨两个世纪的一代,是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和栋梁,他们掌握着未来中国发展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9.
五四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90年来,五四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特别是爱国青年为中华崛起而奋斗,弘扬五四精神对于当代青年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值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之际,本刊推出“弘扬五四精神与当代青年正确价值观”特别策划,以深入探讨五四精神对当代青年价值观教育的深刻意义和内涵。  相似文献   

10.
青年价值观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马恩全集》第19卷第406页)也就是说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某种属性。由此看来,价值主体是价值实现的前提。那么今天青年心中认可的价值主体是什么呢?有没有变化?弄清楚这个问题对我们从更深层次角度去把握青年价值观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来讲,价值主体清楚不过地指的是人。但人却是形形色色,包括自我、他人、家庭、社会集团、  相似文献   

11.
英格尔哈特的“后物质主义”价值观认为,在后现代社会,人们不再关心经济增长,而是更加强调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更加强调个性自由和自尊。互联网是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中国青年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在这一价值观的影响下,网络虚拟社会中的青年道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道德意识方面的个人主义色彩浓厚;道德行为方面的自律能力不足;道德准则难以约束网络言论方面的自由民主权利。在网络虚拟社会中,青年道德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网络本身的多元性、开放性对青年认识产生误导;网络立法和网络监督等方面比较滞后;“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对青年网络道德的影响。针对网络虚拟社会中青年道德问题,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治理:健全针对青年人的价值观导向机制;完善网络立法和网络监督体制;重建公开、参与、积极的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12.
审美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生活的基本样态,对于青年价值观的培育、崇高信仰的确立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以“娱乐至上”为特征的泛娱乐主义在青年群体中迅猛传播,成为一股破坏力极强的社会思潮。泛娱乐主义思潮以丑为美,以庸俗、媚俗、低俗作为审美价值导向,对主流审美价值观形成冲击与挑战,是不折不扣的审丑思潮。由于青年群体的审美能力尚未成熟,泛娱乐主义思潮可能引发青年审美认知力、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以及审美创造力缺失的多重隐忧,最终导致青年审美世界的虚无。对此,要完善青年审美教育体系,培育马克思主义审美价值取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凝聚青年审美价值共识;强化娱乐空间监管,主动应对青年审美风险。  相似文献   

13.
一、“企业文化”与“青年文化”的关系清晰地把握“企业文化”与“青年文化”在当前社会变革期中的发展现状,了解它们间的互动影响及其今后的可能趋势,对于社会整体的经济与文化建设上具有现实意义的。鉴于时下各家对“企业文化”与“青年文化”这两个热点的研究,所持的参照系和操作方法的各异,不免造成各人对一些概念、解释上的歧义与含混,故此作一些适当的陈述与廓清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一九八一年第八期的《青年研究》刊登了夏中义等三同志的文章《试论青年的“三极分化”与青年工作》(以下简称《三极分化》)。该文对于“八十年代的中国青年”经过一番“潜心研究”,提出了所谓的“一条新的、明确的、符合实际的具体工作路线”,力图使思  相似文献   

15.
沿着新时期青年社会心理轨迹,我们可以看到一连串相当复杂的现象。这些现象以很明显的“消极点”和“兴奋点”呈现在人生观、理想观、价值观、社会行为以及文艺作品等方面。近几年来,有人在这方面做过一番研究,但由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存我国已中断了三十余年的缘故和某些研究者在思想观念上同被研究者客观存在着的“代沟”,所以,一些研究文章并未真正探索出青年的社会心理。我认为,青年问题的研究工作,应当主要让青年人去做,必须提倡青年人写青年人。只有这样,才能对青年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作出正确的分析和科学的评价。下面,我们对新时期青年社会心理轨迹上的“消极点”和“兴奋点”做一番描述。  相似文献   

16.
“丧文化”阻碍青年志气、骨气和底气的养成,削弱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影响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实施。解析青年“丧文化”表征,应兼容运用“亚文化”和“后亚文化”理论。既要借鉴“亚文化”研究理论的经典方法——剖析“风格”,又要审视“后亚文化”视域下研究范式嬗变形势,创新“新部落”“生活方式”“场景”等研究手段。“丧文化”易导致青年滋生价值虚无主义,引发青年集体焦虑,造成青年社会退缩,污染青年成长环境,影响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效果。探索多层次、多维度的引导路径,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总引领,既要解决青年工作生活方面的实际问题,又要提供青年成长所需的人文关怀;既要激发青年主体意识觉醒,又要营造满足青年健康成长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7.
一、青年研究现状近十年来,随着我国青年问题及青年工作实践活动的丰富和发展,我国的青年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呈现出几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及时地反映出了青年对社会改革的思考、青年对传统文化的反思、青年思潮及青年价值观的变化等一系列思想发展轨迹;二是从生理、心理、社会、青年观念等不同的侧面对青年展开多角度的研究;三是对不同阶层、不同类别的青年进行了多层次的剖析。这些研究对社会认识青年、对共青团组织开展青年工作起到了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但是,这一阶段的青年研究也存在着不足:一是以抽象的主观思维取代科学实证,采用“经院哲学”的思辩模式,搞玄学研究,囿于从书本到书本的概念堆砌、或空洞、华丽、夸夸其谈,或生涩、离奇、故弄玄虚;二是热衷于青年“本体论”的研究及“青年学”的内涵、外延诸多概念限定的争论、阐述,轻视实践,轻视应用研究,对现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道德价值观表层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 道德价值观研究,不管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是十分薄弱的环节。在西方,无论是奥尔波特的“价值观研究”量表,还是赖特斯顿和多尔(Wrightstone & Doll)的“人生适应量表”,以及施赖塞(Schlesser)的“个人价值调查表”,都只涉及了很少的道德价值观研究。在我国,兴起于八十年代的相关研究和专门研究也不多见,按西南师范大学黄希庭教授最近的说法:“直接与道德价值观有联系的研究只有华东师大陈兴银的‘道德价值结构的几个问题’和中国社科院张荆的‘当代青年的道德价值观’等极少数文献。”而涉猪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更是寥寥无几。  相似文献   

19.
陈鹏 《瞭望》2006,(12)
从《英雄》开始,浮躁,变成第五代以及整个中国电影的集体症候一部纯粹、干净的《断背山》让李安拿奖无数。显然,学贯中西的他已经成为世界影坛公认的“大师”。从《断背山》回头审视2006年大陆“第五代”电影人最重要的《无极》和《千里走单骑》,其间的明显差距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20.
周宣辰 《理论导刊》2022,(9):123-129
青年集体记忆建构是凝聚青年群体力量,树立青年群体“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价值观的培育过程。面对网络场域社会思潮的意识形态风险和媒介的“短视频转向”变迁,有必要从视觉、情感、价值三重向度实现对青年集体记忆的建构。视觉向度以短视频视觉修辞为路径,借助短视频的视听叙事书写、议程设置引导、符号意义建构,强调短视频对青年集体记忆建构的实践作用;情感向度强调短视频的情感空间建构、情感动员建构、情感仪式建构、情感共同体建构,以实现青年集体记忆情感“连接——凝聚——认同——记忆”的发展演变;价值向度是青年集体记忆建构的框架和内核,能够通过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培育和践行,推动青年“强国一代”的记忆刻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