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公共政策是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完善的社会利益表达机制是实现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前提。当前我国公民的利益表达机制存在着利益主体的权利意识缺乏、利益表达的非均衡性、利益表达体制不完善、非制度性利益表达增多等问题。解决的路径是: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政治生活的现代化;积极培育公民社会和公民文化,加快民间组织发展,增强利益主体的利益表达意识;完善利益表达机制,拓宽表达渠道;积极推进权利平等,实现利益表达方式理性化。  相似文献   

2.
法治思维蕴含着有利于公民文化培育的"基因",这些"基因"主要体现为:法治思维是权利思维,其蕴含的权利观念有利于公民文化的培育;法治思维是规则思维,其蕴含的规则意识有利于公民文化的培育;法治思维是责任思维,其蕴含的责任观念有利于公民文化的培育;法治思维是理性思维,其蕴含的理性精神有利于公民文化的培育;法治思维是平等思维,其蕴含的平等理念有利于公民文化的培育;法治思维是宽容思维,其蕴含的宽容思想有利于公民文化的培育。我国公民文化培育的基础在于用法治思维加强普通公民的公民文化培育,而关键在于用法治思维强化领导干部的公民文化培育。  相似文献   

3.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两重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是指公民通过网络试图影响和推动政治系统决策过程的各种活动.由于网络技术的"双刃剑"本性,使得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体现出复杂的"两重性":既平等、又不平等;既体现理性、又体现非理性;既是低成本的、又是高成本的;既可带来双赢、又可引发一定危险.由此出发,我国应该稳健、而又积极地推动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平等是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指向与要求,是衡量社会行为主体价值的一种尺度.公平是一种特殊的平等.和谐社会首先应是一个基于平等价值的公平社会,平等与公平的价值是和谐社会的底蕴与前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应当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以平等与公平为基本价值取向,以和谐为标准,以自由与平等完全实现的共产主义社会为归宿.社会主义的原则与本质内在地要求我国执政党和政府应遵循平等原则,在公民基本政治、经济权利方面,应当无差别地"按需分配",而在非基本的政治、经济权利方面,则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实行"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就是要求人们在公共理性的支配下,逐步由不尽平等走向平等,在科学发展中实现公平与和谐.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6,(1)
社会协商对话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新思路,能够促进公民更积极地参与公共事务。新媒体为社会协商对话提供了更为效率与便捷的平台,同时也成为政府走向善治提升公信力的重要途径。依托网络平等、开放、互动的特点,积极运用新媒体手段鼓励公众参与和对话,对公共议题进行理性的论辩和说理,就政府的决策达成共识,既有利于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依法表达合理诉求,又可以增强国家权力的合法性,开辟新路径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6.
李静 《理论导刊》2013,(7):52-54
网络治理是一种新的治理模式,它结合了第三方政府和协同政府的优点,强调在服务过程中公民应该拥有更多的选择权。网络治理强调主体由一元化转向多元化,公共利益成为各个行动主体的共同追求,充分体现出民主、平等和自由的政治价值。但"理性经济人"的存在不可避免会出现合作困境,"搭便车"效应也可能会导致参与困境,职责难以划分会出现责任困境,而公民直接参与则会危及代议制政府、政府空心化从而出现合法性危机。  相似文献   

7.
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涵义、特点及价值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指公民在认同现有政治制度的前提下,为促进国家与社会关系良性互动、为提高政府管理公共事务的能力与绩效而进行的各种有秩序的活动,它包括各种利益表达、利益维护的方式,是有秩序、理性、自主、适度的行为,其核心价值在于:理性、和谐、正义、民主。  相似文献   

8.
正一、罗尔斯公平正义观的启示和意义当代美国著名政治哲学家罗尔斯在其名著《正义论》(1971年)中详细地阐发了有关公平正义的两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涉及公民的基本自由或权利,其大致意思是国家应该优先保障每一个公民平等地享有尽可能广泛的基本自由或权利;第二个原则所处理的是"基本自由"之外的重要价值(包括收入、财富、机会、权力等)的分配,其大致意思是,分配经济和社会利益的制度安排在符合机会公平这一平等原则的前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特权     
剥削阶级国家法律上允许统治者个人、等级或社会集团在经济、政治和其他方面享有的特殊权利,是阶级不平等和阶级内部等级不平等在法律上的反映.资本主义国家宣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在废除封建特权的同时却确立了资本的特权.只有建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才能铲除特权的根源.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制不可动摇的原则之一,任何超越或凌驾于法律  相似文献   

10.
网络参与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公民实现网民民主、监督公共权力的重要形式。我国网络参与的不同类型主体之间仍然矛盾重重,并且主体的参与理念及其思维方式都呈现出不同的面向,导致网络参与权实现的效度受限。我国公民网络参与权实现的主体困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网络参与主体的个性与共性之间的矛盾;网络参与主体平等参与理念的困境;网络参与主体理性沟通和批判能力的缺乏。从司法与网络舆论的关系中,可以发现突破公民网络参与权实现的主体困境的可能方向。  相似文献   

11.
在"社会—国家"的分析范式中,"官告民"案价值合理性为:政治国家作为暂时存在的异化体,积极维护国家利益;政治国家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言人,积极维护公共利益;政治国家作为法定权利的制定者,积极扩展社会权利。因此,构造"官告民"制度一方面应体现国家权力的合法性权威及限度,另一方面应对弱者进行制度性保护。  相似文献   

12.
农民阶层作为我国的最大社会群体,是推动我国政治经济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有序政治参与的扩大不仅能够促进村务决策的科学性和政策运行的合理化,而且有利于增强基层政府对农民合理利益诉求的回应力,更能够提升农民阶层对政府治理的认同和支持。在十八大强调"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的新形势新要求下,农民阶层有  相似文献   

13.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科社教研室翟桂萍撰文提出 :公民意识是包括公民权利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等。公民权利意识的凸显 ,使我们日益重视自身的权利和利益 ,以权利本位为主的法制民主意识逐步树立起来 ,必然要求通过法律渠道规范政府的运作和维护自身利益 ;要求政府实现精干、廉洁和高效 ;要求政府机构的设置、职权的划分 ,权力的行使都符合法律 (也就是人民的根本意愿 )的规定 ,从而促进机构改革接受人民的监督 ,使之具有更为理性的基础 ,促进机构改革的法定化。公民意识的凸显还必然要求更多的民主权利和政治参与 ,要求公民更…  相似文献   

14.
正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共享"是最为瞩目的关键词,它高度概括了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享就是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人生出彩机会"和"梦想成真机会"的共享。"共享"并非"坐享其成",而是以共同参与即"共建"为前提条件的。将共享发展理念融入公民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主要包括以"新意见阶层"为主体的网民、以网络意见领袖为主体的网络政治精英和以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或者共同的利益诉求而结成的网络政治共同体。他们在政治参与的过程中往往面临着参与理念、参与能力和参与方式的困境,参与理念困境表现为民主参与理念与追求利益之争的冲突,参与能力困境表现为实现网络权利与现实数字鸿沟的冲突,而参与方式困境则表现为多元互动方式与"群体极化"行为的冲突。  相似文献   

16.
建立在个体本位以及普遍主义思维方式和价值论基础上的自由主义公民身份理论,核心主张为权利至上;该理论在处理国家与公民关系时,遵循中立性原则;在处理公民与公民关系时,遵循平等原则,其实质是形式平等、普遍平等.自由主义公民身份理论存在以下局限性:公民权利、政治权利、社会权利之间存在内在张力;权利与责任严重不平衡;自由主义所谓的政府中立性是不彻底的,甚至是虚假的;政府中立性的主张,容易导致公民政治冷漠和公共美德的缺失;形式上的平等掩盖了事实上的不平等;普遍平等观漠视差异性.  相似文献   

17.
现代社会是一个以公民权利为本的社会。这个概念反映了两层关系:一是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成为某一国公民意味着享有该国法律所赋予的权利,包括请求国家保护的权利,同时也负有该国规定的义务,包括管理国家的义务;二是公民之间的关系,公民在法律面前平等、相互尊重以及相互依存的关系。建立在这种关系下的公民社会,权利意识、平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成为公民精神的重要体现。中国公民的权利意识开始觉醒,公民精神也在逐渐的培育之中。  相似文献   

18.
公民参与权及其保障思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雅琴 《理论探索》2011,(6):117-119
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和国家政治生活的主体,人民行使政治参与权具体表现为民主选举(选举权)、民主决策与民主管理(政治自由)、民主监督(监督权)等。当前,影响公民政治参与的因素包括:参与的制度化和法治化程度,政府作用的发挥程度,社会组织的发育程度,政治参与的层次性状况,公民的参与意识。保障公民参与权,应当培养公民的参与意识,提高公民行使权利的能力,完善已有的参与途径等。  相似文献   

19.
政治伦理是现代公民社会"政治文明"的内核和灵魂所在。立足文化"公共性"这一新的学理视角,当代中国新"政治伦理"文化信念之理据的价值辨思、规范化意义上的当代中国的政治伦理研究,以及基于合法化和正当性本身的未来中国社会的合理的政治伦理信念之表达,需要同时做出两个方面的努力:一是坚持以美好生活承诺为终极伦理信念,以"政治正义性"为核心伦理价值预设,以民主政治下的公共"治理"为工具性/功能性伦理目标,以权利、平等、自由、参与、宽容等为实践性伦理运行原则,致力于与现实具有高度契合性的理论模型的设计与实践;二是着眼于健全的公民性政治人格、优良政治的德性素养的养成。具体路径有两条:一是对一种建立在公共伦理基础上的优良制度理性的慎思明辩与实践求证;二是"社会道义"的理性熔铸——公正之为目标的社会政治生活的责任担当;三是立足中国伦理文化语境,搭建国家与社会之间对话、合作及其良性互动的平台。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也是我国社会全面变革的过程.在变革社会中,我国公民政策参与表现出主动性参与、利益性参与、多群体性参与、智能性参与、法制性参与等一系列新的特征;面对我国公民政策参与的新特征,作为公共政策活动最大主体的政府,理应采取一系列新对策,即树立开放的政策观念,确立和谐的公共政策价值取向,扶持民间政策研究机构的发展,强化公民政策参与的能力和主体地位,规范参与程序,尝试公民政策参与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