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黄金桥 《行政论坛》2009,16(2):45-48
著名启蒙思想家洛克和孟德斯鸠的分权制衡学说在美国制宪先驱们天才般的不懈努力下最终成为美国宪法及宪政实践的思想基础和灵魂.美国宪法及宪政中的"分权"与"制衡"是相辅相成的:"分权"是"制衡"的基础和前提,"制衡"是"分权"的目的与归宿,通过分权制衡机制实现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愿望.我们应当客观辩证地看待美国宪政中的分权制衡机制.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3,(29)
美国宪法是西方传统政治思想尤其是自然法思想的一个灿烂结晶。以美国宪法为蓝本的美国宪政理念两个最核心的要素就是人民主权学说和分权制衡学说。人民主权学说说明了宪政产生的原因和目的,而分权制衡学说则是保障和实现人民主权之目的的基本手段。从人民主权与分权制衡的角度研究美国宪政理念,为其他民主国家的政治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宪政是西方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弄清楚宪政的价值诉求,对于正确认识宪政的特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宪政是以保障人权为根本价值目标,以法治为治理基础,以分权制衡和有限政府为主要内容的政治型构观念和相应的制度设计.西方宪政包含人权、法治、权力制衡等四个方面价值要素.其中,人权是宪政的价值核心,法治是宪政的秩序基础.权力制衡和政府"有限"则是宪政的理想愿景.  相似文献   

4.
建立真正的民主法治国家 ,理解法治、把握宪政以及解读宪政与法治之间的关系 ,是非常必要的。法治更多的是一种理念上的东西 ,要实现这个理念 ,就需要建立相应的制度 ,而宪政制度就是其中的一个制度层面。可以说宪政安排是实现法治的最重要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宪政发展的原动力.现行宪法在改革开放中诞生,也在改革开放中发展.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宪政在民主、法治与自由三个方面均已取得很大成就.尽管中国宪政还存在明显不足,但展望未来,中国宪政的前景是十分光明的.  相似文献   

6.
政治权威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保障,在人类历史的各个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类型。与社会主义社会相对应的应是更加强调民主、法治、人权三原则的社会主义宪政权威。在中国这样的超大后发的国家中,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权威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作为全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和社会主义法制的实践者,列宁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过宪政的概念,也没有对宪政问题进行过系统的理论阐述,但他关于民主与法治的诸多论述中已经明显地包涵了丰富的宪政思想,在实践上亦为社会主义宪政建设作过巨大努力。宪法至上是列宁宪政思想的前提;民主政治是列宁宪政思想的主要内容;法治是列宁宪政思想的核心原则;保障人权是列宁宪政思想的最终目的。认真梳理和研究列宁的宪政思想及实践,对我国现阶段的宪政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体悟影响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从这些具有司法里程碑意义的案例大致所反映出的美国宪政历程中看到,法应该成为一种信仰,同时使宪政至高无上,进而依法治国,可以说"法"因信仰而"治"。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进程中,宪政建设对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的作用和重要性日益凸显。追求宪政与民主、权力制约与有效治理之间的平衡、协调和统一,是当代世界宪政发展的主要趋势。中国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宪政建设,显现出从人治向法治转变、强调秩序和稳定、重视对权力的规范和制约、加强人权保障等基本走向,这既符合当代世界宪政发展的潮流,也适应我国现阶段的实际国情和发展需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必将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宪政以宪法为基础,它的本质是限制国家权力,并以民主为前提条件;其最高价值目标是尊重和保障人权;实现的根本途径是法治。宪政与法治、民主和人权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而这一切实现的最可靠支撑是社会主义观念文化。加强宪政制度建设不仅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为此,要求我们每个党员领导干部和普通公民都应自觉地树立宪法意识,培育社会主义宪政文化;学习宪法、尊重宪法,以宪法为最高行为准则,这是我国宪政建设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以其卓越的智慧、崇高的地位和无与伦比的威望,领导全国人民制定了我国宪政建设初期标志性成果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这部宪法的颁行与毛泽东宪政思想的传播,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历程。遗憾的是,毛泽东并没有领导人民把这种强烈的宪政意识贯彻始终。此后仅三年,我国第一部宪法便遭到被废弃的命运并成为一张被尘封起来的纸片。我们必须要处理好执政党及其领导人与宪法的关系,培育民众对于法治精神的理解和法律的信仰。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真正跨入伟大的法治时代。  相似文献   

12.
美国当前的宪政体制是通过《联邦宪法》固定下来的,它的基本特点是三权分立、权力制衡和联邦集权,这是经历了一系列挫折和困境之后的务实选择,反映了美国宪政体制构建过程中的实用主义。任何宪法都不是完美的,但在当时却是最合适的,也就是最好的宪法。稳步推进,平稳过渡是美国宪政体制转换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相似文献   

13.
在美国公共行政理论发展的历程中,管理主义和宪政主义作为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的理论范式推动着公共管理思想的演变。宪政主义以其对管理主义的批评逐步形成自己的理论观点和理论体系,但是却始终处于理论发展的弱势地位。这种弱势地位的成形,不仅与宪政主义理论本身存在技术上的难操作有关,同时也与宪政主义所代表的利益指向有关。  相似文献   

14.
张艳 《行政论坛》2004,(3):58-60
社会结构的变迁体现的是作为主体的人在社会中存在状态的变化。从社会多元化趋势的视角出发,考察在社会主体结构由一元化向多元化变迁的过程中宪政所蕴含的权力制约、民主法治和人权保障等基本理念的体现,以及这一变迁过程对传统的宪政模式的影响,将拓宽我们研究宪政发展进程的视野,进而为我们理解这一变迁的意义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杨宗科 《理论探索》2011,(6):127-129
当前,学界对我国法治建设瓶颈问题的研究方兴未艾。从中华法制文明近代转型的重点难点的角度看,可以说宪政法治的滞后成为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瓶颈,其中宪政观念尚未完全确立、宪政立法存在片面性、宪政机构缺乏是突出表现。确立宪法至上的观念,党必须在宪法与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着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立专门的宪法监督机构,切实追究违宪责任,是突破我国法治建设瓶颈、推进宪政法治的基本出路。  相似文献   

16.
正高举社会主义宪政旗帜,是继承与发扬党的优良革命和建设传统所必需;高举民主、法治、人权的旗帜并付诸实践,是我国取得经济发展奇迹和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进步的重要条件。现在有人打着宪政的旗号,反对党的领导,否认我国现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主张全盘西化,这是我们必须坚决反对和抵制的。但是,这只是社会上的极少数人。我国现在绝大多数学者主张实行社会主义宪政,都是在拥护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主  相似文献   

17.
宪政的特性     
《团结》2002,(3):1-1
今年是我国现行宪法实施20周年,进一步弘扬宪法精神,维护宪法权威,增强宪法观念,推进宪政建设,是本刊今年的主题之一。 回望半个世纪的岁月长河,我们共和国历史上先后出现过1个宪法性文件和4部宪法,走过了一条曲折坎坷的立宪之路。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制定通过了共和国第4部《宪法》,这部宪法是共和国在全面清算专制主义罪恶,努力追求现代民主法治的基础上制定的。它指明了共和国的根本道  相似文献   

18.
考察宪政问题,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与法的基本原理,不能不联系中国的现代历史及其基本经验。民主、宪政的概念,都是具体的、历史的、有阶级内容的。我们不能用抽象的宪政和现代宪政主义等概念来代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国等明确主张。  相似文献   

19.
宪政文明是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主体文明的结合体。它要求良宪、民主、法治与人权四者的结合及在实践中的运作,进而形成具有实践的制度安排与价值追求。宪政文明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制度保障,是政治发展的目标性指向和规律性要求,具有合作、妥协与平衡的优良品格。宪政精神与和谐社会的内涵有着内在的暗合共通之处,为和谐社会价值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一条现实的制度路径。  相似文献   

20.
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和平、稳定的社会主义宪政秩序的必由之路。从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到2004年现行宪法修正案的公布与实施,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走过了整整50年的风雨历程。考察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的历程,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的历史经验,为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启迪和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