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本文运用行政生态学理论,在行政生态学视域下,从行政生态系统中行政生态圈与社会生态圈及其生态圈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着手,研究探讨了基于行政生态学的全面整合的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体系:以行政生态系统中的"网"络结构为平台,以公共危机的全流程信息"流"管理为基础,以厘清行政生态系统内竞争序和共生序为途径,综合完善行政生态圈的内生环境,整合社会生态圈,实现公共危机管理的有机结合体系。  相似文献   

2.
提高行政决策的水平和决策效率,实现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关 键在于改革和完善行政决策体制,提高政府的回应能力。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立行 政决策回应机制。我国行政决策回应机制建设的基本路径:一是要树立"与民决策"和 "让民决策"的观念,二是要加强回应制度建设,三是要加强回应载体建设。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里格斯的行政生态学理论为理论基础,从影响各国的行政生态要素入手,分析我国行政生态要素的现状。通过分析,认清我国行政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以十八大所提出的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为指导,在行政生态学视野下,探讨我国行政体制应如何应对行政生态要素的困境。  相似文献   

4.
在"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法治架构下,行政决策作为行政机关的经常性职能活动必须依法而行,遵循善治的目的。因此,行政决策应当实现法治化。具体而言,行政决策的法治化建构应当依循硬法规制与软法治理的两维向度展开,前者的构成要件应当包括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与行政决策责任机制,后者的机制构成与表现主要是彰显开放、协商与回应等品格的基于多元主体合作共治与多元意志平等协商的信息公开机制与公共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5.
行政决策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作为法治政府的重要活动,现代行政决策应当是正当的行政决策。一个正当的行政决策,要兼具合法性、科学性和民主性等要求,在内涵上包括决策目标、决策手段、事实基础、法律依据等四个要素,在外延上包括一系列行为。法治视野下的行政决策主要是重大行政决策,重大的标准可以通过实体和程序两方面确认。重大行政决策需要根据其价值目标和内在要求的不同进行类型化研究。  相似文献   

6.
浅析行政决策失误的原因及治本之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行政决策失误的时间时有发生,给社会造成了不少的损失。分析其原因,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作为决策中枢的行政领导者出现了问题;二是参谋咨询系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三是当前决策的体制不是很合理。其解决对策可以针对原因有的放矢的进行。但无论如何,结合行政管理的未来趋势,加强道德建设,实行以得行政,才是彻底解决决策失误问题的灵丹妙药。  相似文献   

7.
干部责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是政府治理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维度,完善行政责任制度体系正是强化政府组织权威的集中体现.在行政改革背景下,相关决策要素的变动可能产生决策逻辑冲突,进而引发干部避责决策的动机.以"个体决策与组织决策"和"理性选择与规则遵循"为维度进行类型划分,政府内部形成决策相适与决策冲突两大决策类型.干部避责由决策冲突引起,并受到组织结构、信息流通、身份模式、学习方式等决策要素的制约,进而表现为责任规避组织化、信息使用策略化、规则执行选择化、干事创业消极化.受现实条件制约,政府内部采取的治理手段仍存在诸多局限.如何消解当前干部避责困境,是制度权威重塑过程中政府必须面对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行政指导由行政主体要素、行政目的要素及非强制力要素三个层面所构成。行政指导应从两个不同的层面予以定位 ,对行政主体而言 ,是行政法律行为 ,而对行政相对人来说 ,是行政事实行为 ,行政指导的功能与价值在于 :效率的提升与民主参与程度的扩展。  相似文献   

9.
行政决策除了要满足依法行政的要求之外,还需要拓展合法性空间,满足正当性要求。正当性是指对政治权力所做的道德证成,在现代行政法视野下,可以尝试从依法决策、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三个层面剖析行政决策的正当性逻辑。依法决策是行政决策的前提,以其形式"合法律性"支撑决策正当性;民主决策以公众参与为主要载体,以价值认同支撑决策正当性;科学决策内含机制、程序、方法的科学,以科学理性支撑决策正当性。行政实践中需要充分发挥三者内生的合力,厘清三者的价值层次,从而为决策正当性构筑一条务实可行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行政立法决策贯穿了行政立法进程的全过程,没有立法决策,就不可能完成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改或者废止。公众真正有效参与行政立法决策过程,对行政立法决策的公正、合理、科学、民主作用很大。2012年4月27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了《法律法规草案公开征求意见暂行办法》,对公众参与行政立法问题作了更加具体的规定。文章从公众关注度、参与的广度、深度三个方面对近几年公众参与行政立法的程度做了详细分析,评析了影响行政立法决策的公众参与的技术因素和提高行政立法决策公众参与度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1.
实行行为终了与否的判断标准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中止行为类型的划分,而且还间接影响到不同类型中止犯的认定标准。在德国,关于实行行为终了与否的判断标准,存在行为计划说、个别行为说以及全部行为说等学说。在日本,则存在主观说、修正的主观说、客观说、遮断说以及折衷说等不同见解。其中,全部行为说和折衷说较为可取。在我国,对行为是否实行终了的判断也应采折衷说,即应与是否需要采取积极措施防止犯罪结果发生以及行为人的主观认识内容联系起来作出判断。  相似文献   

12.
共产党人的先进性,从整体上说就是党的先进性,因此永葆党的先进性,对强化军魂意识具有着根本性价值,包括认同价值和促进价值;共产党人的先进性,从个体上说就是党员的先进性,因此永葆每一个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对强化军魂意识具有着主体性价值,包括中介价值、示范价值和保证价值;党的先进性和党员先进性是高度统一的,因此新形势下深入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是永葆共产党人先进性的现实基础,对我们强化军魂意识有着重要的发展性价值,包括基础价值和着力价值等。  相似文献   

13.
党的先进性源于党的阶级性,但先进性并不等于阶级性。党的先进性体现在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中,体现着时代特征。党的先进性需要通过制定正确政治路线和具体纲领来体现。党的组织路线服从、服务于政治路线。不同历史时期党员的标准、党员的成分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纲领决定了必须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必须将思想建设置于党的建设首位,正确认识妥善处理吸收新社会阶层中优秀分子入党问题。  相似文献   

14.
委托作品著作权归属约定的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著作权归属是委托创作合同的重要条款。著作权归属约定的性质关系到委托人著作权的取得、受托人义务的履行以及双方利益的平衡。在债权形式主义的背景下,委托人通过委托创作合同取得著作权属于继受取得。由于作品的无形性和著作权登记制度的缺失,受托人移转著作权依赖法律推定。著作权从创作完成之日开始移转,委托创作合同的书面形式往往成为著作权移转的公示手段。但是委托人支付报酬的义务与受托人移转著作权的义务构成对价,并对法律推定的著作权的移转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5.
婚生否认之诉是人事诉讼程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我国大陆社会伦理观念较为相近的台湾地区,其民法亲属编经过十余次修正,其亲属法日益与世界亲属法的潮流相融合。反观我国亲属法和民事诉讼法,仅就婚生否认之诉中适格原告问题仍无法达成一致。而适格原告是成功构建婚生否认之诉的前提。借鉴德国及我国台湾地区等成功立法经验和结合我国现状,论证我国婚生否认之诉的诉讼主体不仅限于夫、妻及子女,还应有条件的包括第三人。  相似文献   

16.
为了保证地方立法机关在地方立法中更科学合理地设定法律责任 ,立法者在拟定法律责任条款时 ,首先要体现地方立法的目的 ,同时 ,其内容的设定 ,还要体现出科学精神 ,具有可操作性 ,考虑该法在施行中的要求。但从我国现行地方立法法律责任条款来看 ,仍存在法律责任条款不协调、缺乏衔接 ,法律责任条款过于原则 ,法律责任条款有明显空白漏洞等方面的问题 ,直接影响了地方立法的有效实施。针对地方立法法律责任条款存在的问题 ,应采取加强法律责任条款的衔接和协调、加强法律责任条款的量化、避免法律责任条款的空白漏洞等措施 ,完善地方立法法律责任的设定  相似文献   

17.
增强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各类办公机构增强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的重要意义和怎样增强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 ,提高时间运用和工作效率作了系统、深刻的论述。  相似文献   

18.
试论我国土地使用权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有的民法物权内容已不能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与现代民法相衔接的<物权法>的制订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广大学者对此各抒已见,而其中土地使用权制度的完善也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之一.本文从我国现行土地使用权制度的现状出发,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提出完善我国土地使用权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对永葆党的纯洁性意义重大。本文主要从党的十八大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反腐倡廉建设的部署和要求,全面分析新形势腐败的新动向,总结腐败的原因,推动新的历史条件下反腐倡廉建设与党的纯洁性建设的思考,永葆党的纯洁性。  相似文献   

20.
公司分立无效之诉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司分立涉及众多利害关系人的利益 ,我国应参酌国外立法例设立公司分立无效制度。公司分立无效一般只能通过诉讼途径来主张 ,法院在审理公司分立无效之诉时 ,应尽可能保持分立后法律关系的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