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美国的东北亚安全战略,是其全球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地缘战略环境看,美国在东北亚面临大陆势力与海洋势力的潜在对立与隐性均势。在这种地缘战略环境之下,美国以超强的战略实力为基础,以海权联盟体系和前沿军事部署为依托,谋求维持东北亚地缘战略均势并遏制大陆势力,从而维护美国的霸权和优势。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东北亚非制度化经济合作的局限性和存在的问题,并找出了东北亚地区多边经济合作滞后的原因,同时对怎样加强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至今美国仍然主导着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安全 ,美国在此地区的外交政策严重影响着东北亚地区安全的未来走势。笔者首先剖析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霸权稳定论及其缺失 ,然后结合美国的发展态势与东北亚的实际情况来论述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形势。最后探析美国霸权对东北亚地区安全的影响 ,进而对本地区安全的保障提出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构建一种符合时代精神和特质的地区新秩序是东北亚国家的当务之急.冷战遗留的僵化结构已失去解决东北亚复杂问题的实际效力;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客观上要求构建一种新的地区安全框架;中日韩为主体的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制度化与功能性亟待加强.构建东北亚地区新秩序须有一个综合方案一是加强经济领域的合作与互动,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二是增进安全领域的对话与协调,促成地区信任与合作机制;三是加强文化领域的沟通与交流,促进"共有理念"的认同.在这一渐行渐进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五项基本原则,即平等互利、互信协商、互相尊重和共同发展、循序渐进、开放性.  相似文献   

5.
冷战后美国成为东亚大国力量结构中的关键角色,在美、中、日三角关系中起着重要的平衡作用。冷战后美国东亚大国战略的核心是如何平衡与中日两国的关系,其战略的嬗变将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影响、制约中日关系的外部因素。美国东亚大国战略由均势战略转向优势战略不仅破坏了地区力量均势,而且进一步加剧了中日两国间在安全、历史等问题上的分歧。中日关系的趋冷将对东亚的安全、稳定带来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6.
信任:东北亚区域安全合作的关键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北亚安全合作问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冷战结束后,东北亚地区安全问题引起各国政府和专家、学者的关注。但到目前为止,尚未出台为东北亚地区各国所认同和接受的安全机制和安全模式。本文从一个新的视角——信任——出发,认为东北亚地区存在着信任缺失与安全困境,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信任建立的各种因素以及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在世界近代史上,均势原则长期指导着欧洲国际关系的实践。从七年战争(1756—1763年)到欧洲1848年革命,在欧洲是英、法、俄、普、奥五强争霸时期,它们都把均势作为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力图阻止任何大国称霸欧洲,竭力置身于均势的枢纽  相似文献   

8.
冷战之后,东亚维持了一种相对和平与稳定的地区秩序.中国在崛起进程中对自身权力的战略约束与东亚地区主义发展进程中东盟规范的扩散成为后冷战时代东亚地区秩序得以维持的根本原因.未来的东亚地区秩序将有赖于中国战略约束基础上的区内国家良性互动与东盟规范的继续深化,而非美日联盟,亦非大国权力均势.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东北亚地区政治实力的增强与经济总量的增长,东北亚的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关系到地区和平与世界稳定的重要因素。分析东北亚安全治理面临的困境,主要包括:美国重返亚洲的战略干扰;中日韩面临历史问题的困境;朝鲜核问题扰乱东北亚局势;区域安全机制中的"去中国化"态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东北亚安全治理的出路在于:第一,要构建新的安全格局;第二,要完善现有安全机制;第三,要关注非传统安全。  相似文献   

10.
冷战结束后,中美俄日四国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合作是四边关系的主流。在经济领域和非传统安全领域以及地区安全领域,四国之间的合作越来越广泛、深入。而且,随着经济因素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大,非传统安全威胁越来越严重,四国在这些方面的合作越来越具有战略性。然而,在军事安全和意识形态这两个领域,美日和中俄之间的关系仍然具有某种程度的对抗性,战略互信难以建立,冷战格局的影子时隐时现。四国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形势在相当长时间内只能维持“冷和平”状态。  相似文献   

11.
东北亚地区各个历史时期存在不同的历史结构:以中国儒家道德思想体系作为外交、国际关系指导思想的古代历史时期,东北亚地区稳定和平;以社会达尔文主义弱肉强食的基本观念处理国际事务的近代,饱受动荡、战乱和殖民压迫;战后美苏现实主义政策主导下的冷战对峙实现了双方力量的相对均衡,但并没有真正的和平;冷战结束以后,合作与相互依存的因素明显提高,对立仍然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延续,和平发展的趋势日益增强.各个国家必须摒弃社会达尔文主义、现实主义等外交、国际关系理念,普遍借鉴作为全人类重要文化遗产的儒家伦理道德思想,将其用于外交与国家关系之中,以仁德之心对待其他国家,以建立自由贸易区为突破口,相互开放资源与市场,同时不排除域外国家的既得利益.这是东北亚创造未来繁荣、迎接光明前景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俄美关系在经历了短暂的“蜜月”和合作与竞争期之后,两国在国际战略和地区问题及双边关系诸多领域矛盾和分歧叠现,相互之间的正面较量和冲突达到了冷战后前所未有的程度。俄罗斯为维护自身安全,不得不调整其对美政策和安全战略:政治上强烈反对北约新战略及北约东扩;军事上加强防范和威慑力量;加强对独联体外交力度,对东欧国家“诱压并举”;以战略伙伴关系拉紧亚太重点国家;调整俄罗斯安全战略。未来的俄美关系中战略利益的冲撞还会增多,但由于对抗有损两国的根本利益,加之俄美互有需求,俄无力和无意与美全面对抗,俄美关系将呈现斗争与合作相互交织的基本态势。  相似文献   

13.
冷战结束后,俄美关系经历了一个由热到冷再到缓和的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影响俄美关系变化的因素主要来自于俄美两国的国内因素。俄罗斯国内政局的变化、大俄罗斯主义传统及反美情绪的高涨、俄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恶化是影响俄美关系的国内主要因素;而美国国内政治、冷战思维、全球战略是影响俄美关系的国内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美国对俄政策决定着美俄关系的走向,冷战结束以来的美对俄外交经历了深刻转变。本文在记述美国对俄政策变化历程的基础上,简要分析了美对俄政策的主要特点。美国对俄外交明确的现实主义取向,已促成美俄关系结构性和战略性根本分歧不断加剧的局面。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大国体制形成于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这个体制得以确立的基础是"均势原则".与该体制几乎同时产生的是由东地中海争夺引起的每十几年爆发一次的欧洲危机,而19世纪70年代英俄的争夺又引发了一次严重的欧洲危机,所不同的是它改变了东地中海的格局,促使稳定的英法普奥俄五大国协作体制走向解体.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较为严峻,表现为:美日同盟深化,中日关系紧张,中国在中美日三角中处境不容乐观;美印关系实现新突破,日印相互借助,美日印“新三角”发展态势令人关注;“法理台独”威胁进一步增大,美日台三边安全“准同盟”暗流涌动;美朝矛盾加剧,致使“朝核”久拖不决,美韩、美蒙关系的发展为东北亚局势增添新的变数;伊朗核问题临近“摊牌”对中国的挑战。总之,大国互动、“台独”、核扩散是中国在周边安全环境中面临的三大挑战。  相似文献   

17.
崔国因深刻地、比较客观地认识到欧洲诸国欲战而不战的国际均势局面,这表明他对欧洲整体局势把握的正确性,但是他对欧洲走向的推测有些不妥。崔国因认为欧洲这一和平均势局面终有被打破之时,而起干戈之国为俄、法、英三国,同时他认为最后渔翁得利之国为英国。  相似文献   

18.
东亚格局与中日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所谓东亚格局,主要是指东亚地区中日美俄四大国所构成的地区大国关系的基本结构及其特征。中日关系与东亚格局相互交织、彼此影响。“9·11”事件后,东亚格局开始发生新变化。其特点之一是,在中日美俄四国关系中,中日关系处于最差状态,日本处境最为不利。这种局面几乎是半个多世纪以来第一次出现。其前景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9.
均势是19世纪欧洲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均势外交是当时欧洲列强用以争夺霸权的重要手段。在近代黑海海峡问题中,列强亦广泛地运用均势原则,以实现它们的扩张利益。海峡地区的均势是近代欧洲均势外交的一个典型。本文将对海峡地区均势的形成及其发展过程进行探讨。一均势起源于对抗。海峡地区均势就是在欧洲列强利益冲突和军事对抗中产生的。海峡问题是东方问题的焦点,它集中地体现了列强在近东的利益。从18世纪晚期起,列强  相似文献   

20.
美国对俄罗斯政策主要由美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实力地位、国内因素、美对俄认知等因素决定。冷战后 ,由于国力差距悬殊 ,美国掌握着美俄关系的主动权 ;2 1世纪初 ,美国共和党政府上台后 ,凭借“一超”的实力地位 ,追求主导世界秩序的“单极”战略 ,在对外政策中奉行美国利益至上的“单边主义” ,强调地缘政治利益、重视传统安全 ,以实力和对抗解决问题 ;俄罗斯大国倾向、外交战略、国家的“非民主”特征导致美对俄非良性认知等使得布什政府视俄为战略竞争对手 ,实行弱俄、防俄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