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5 毫秒
1.
电子政务被认为是提高政府服务水准和运转效率、推动政府组织变革的关键力量。利用对广东省A区1个区级和3个镇级行政服务中心搜集的政务服务满意度问卷调查数据,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对电子政务影响政府信任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发现电子政务通过影响公众对政务服务的满意度,进而影响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而政府中的繁文缛节对政务服务满意度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同时其对电子政务与政务服务满意度的关系有着调节作用。因此,注重增加政民互动、提升公众对政务服务的满意度,以及减少政府业务流程中的繁文缛节是提升政府信任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基于2018年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数据,探讨了媒介信任对青年国家认同的影响。研究发现,媒介信任是塑造国家认同的重要因素,其中政府媒介信任对提高国家认同的影响最为强烈,市场化媒介对国家认同的影响相对有限,境外媒介信任对国家认同则为负面影响;社交媒介信任对国家认同的负面影响最大。研究发现对媒介信任建设和提高国家认同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县级政府的财政能力对当地民众的信任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关联机制在于,基层政府的财政能力决定其是否能够提供较好教育、医疗、卫生等非经济公共物品,而民众对政府所提供的非经济公共物品的满意度直接影响到相应的政府评价和信任。分税制改革后,其"层层上收"和"驱赶效应"造成了基层政府的财权事权的不平衡状态,这对基层政府的财政能力和地方治理提出了挑战,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将削弱民众对当地政府的信任程度。  相似文献   

4.
信任是人与人交往的核心因素,当信任上升到政府层面就尤为重要了。人民把权力委托给政府去行使,这个委托行为的前提就是信任。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生力军,他们对于政府的信任态度直接影响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对这一群体的政府信任感的研究,无疑能给政府的决策和高校的教育提供信息和建议。通过高校的教育来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政府信任,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维持政权的稳定性、为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对天津7所高校1300多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来探讨现今大学生对政府的信任状况及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CSS2011数据分析发现,目前我国地方政府信任刚过及格线,地方政府绩效信任高于过程信任,地区省份之间存在差异,西北、西南地方政府信任度高而东北地方政府信任度最低。为此,应强化地方政府自身建设,优化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提供,有重点地提升各地区省份的地方政府信任水平。  相似文献   

6.
提升政府公信力途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信力,《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使公众信任的力量。政府公信力是政府依赖于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和网络的认可而赋予的信任,并由此形成的社会秩序。即政府获得公众的信任度,是政府能力在公众心中的综合评价和公众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满意度,也是政府对公众的凝聚力和动员力的重要决定因素。目前政府公信力存在不足和下降趋势。我将以下从影响政府公信力的要素和认为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途径来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7.
基于2232份青年的网络调查的数据分析,对青年政治信任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第一,青年政治信任水平处于一般水平.对中央的信任度要高于基层信任的,这一结论符合“央强地弱”的政府信任结构.第二,部分时政亲和因素对青年的政治信任有积极作用,部分时政亲和变量对青年的政治信任有消极作用.第三,青年越多地使用官方媒介来获得时政信息,政治信任就越高,越多使用不正式渠道来获取时政信任,政治信任就越低.第四,时政亲和对青年对中央机构的信任和基层机构的信任的影响存在差异.警惕网络媒体中过多的不良信息对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影响,要充分发挥官方网络媒体的平台积极传播正能量,提高青年的政治信任,为青年的政治社会化提供更好的网络平台和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8.
公信力,《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使公众信任的力量。政府公信力是政府依赖于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和网络的认可而赋予的信任,并由此形成的社会秩序。即政府获得公众的信任度,是政府能力在公众心中的综合评价和公众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满意度,也是政府对公众的凝聚力和动员力的重要决定因素。目前政府公信力存在不足和下降趋势。我将以下从影响政府公信力的要素和认为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途径来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9.
公安工作与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密切相关。风险社会背景下,我国当前转型时期社会信任与政府信任面临挑战,社会信任类型、政府信任度、政府信任影响因素等变化对公安机关群众工作产生重要影响,而这一时期信任建构成为公安机关群众工作的基石。提升公信力是公安机关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的核心路径。以信任建构为基础的转型时期公安机关群众工作要在"亲民、合法、服务"理念基础上,完善契约型与合作型信任关系,创新联系群众方式、服务群众机制、工作新路径、思想工作方法及群众参与模式等,通过创新群众工作新路径实现公安机关社会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10.
政府信任媒介主要包括日常话语、接触、民众参与和文化符号.它们分别通过代表正向效应的“街谈巷议”和代表负向效应的“流言蜚语”两种方式,旁观-过渡-决策三种类型、认知-情感-态度-评价四种政治文化,来建构和影响村民与乡镇政府之间的信任.为了使政府信任媒介能够对政府信任发挥正能量的作用,我们的制度系统应该建立三种信任获得机制:一是乡镇政府信任的压力机制;二是乡镇政府信任的动力机制,三是乡镇政府信任的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级差政治信任"格局中表现出来的"央强地弱"的政治信任结构与以往一以贯之的高度政治信任相比,最大的差异是基层政府的政治信任流失严重。其原因,宏观层面来是利益分化导致社会不公和制度缺失导致政府对社会问题回应滞后引发公众不满;微观层面是基层政府政策执行偏差、政府官员贪腐和政府行政行为异化严重侵蚀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从制度层面重建社会公正、推进制度反腐,从社会治理层面加强矛盾化解,从规范行政行为层面重塑政府形象是重建政府管理权威,提升公众政治信任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构建公众满意度导向的政务服务是"放管服"改革的重要内容。基于美国顾客满意度模型,结合政务服务的过程情境,构建了政务服务公众满意度模型;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与分析发现:信息公开、公众期望和感知质量均显著正向影响公众满意度,公众满意度对公众抱怨与公众信任分别有显著的负向与正向影响;信息公开显著正向影响公众期望,公众期望显著正向影响感知质量,未有证据显示公众抱怨显著负向影响公众信任;感知质量对公众期望影响公众满意度有显著的中介作用。据此,提出了注重政务服务线下服务质量、平衡宣传承诺与服务能力、政务服务信息公开的便民化、以政务服务提升政府美誉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厦门市农民工调查数据研究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信任。文章基于因子分析将社会信任分为亲密信任、熟人信任和一般信任三个不同的维度,通过分别建立多元回归模型的方法考察了农民工的社会交往、心理认同、公共事务关注程度以及城市适应等因素对社会信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对其社会信任具有显著影响。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程度越高,他们的社会信任度也越高。  相似文献   

14.
在西方的语境下,"距离悖论"问题广泛存在,即公众对地方政府的信任高于中央政府;相较于西方,中国公众对政府的信任随着行政层级的降低而降低,即存在所谓的"塔西佗陷阱"。公众对基层政府的低信任度,不仅使得基层政府难以达到善治的目的,而且会增加改革的成本,增加改革被拖延或终止的风险。面对这种情况,吸收公民参与治理活动,监督治理进程,了解治理信息,分享治理成果,是修复信任障碍的有效路径。为此地方政府亟需通过公民参与,提高公民政府治理的制度信任、情感信任、过程信任和理性信任。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评估了中国公民对警察的信任程度,并探讨了影响公众对警察信任程度的因素。就目前来看,针对中国公民对待警察的态度进行的实证研究寥寥无几。本研究以冲突理论为理论框架,通过收集中国8个城市的访谈数据,检验了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收入、就业、感知政治影响力等冲突变量以及相关控制变量对中国警察公信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些变量对于中国公民对待警察的态度的解释力有限。青年以及政治权力较低的中国公民往往对警察的信任度较低。此外,中国公民对警察的态度还受到公共安全满意度、政府处理犯罪的能力、生活质量和政府官员腐败度的影响。同时本文也对未来研究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对政府工作的预期不仅是公民对政府工作的定位,同时也影响到公民对政府工作满意度的评价.大学生对政府工作的预期分为传统预期和现代预期两种,并且从政府工作的内容、形式两方面对其进行评价,对传统型政府期待高的大学生对当前政府工作满意度高,对现代型政府期待高的大学生则表现出低满意度.当前的政府更倾向于传统型政府,有待向现代型政府进一步转化.  相似文献   

17.
乡镇政府政治信任的影响因素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区域之间存在差异。文化与制度因素共同作用于中国乡镇政府信任,其中制度绩效作用较大。在制度因素中,腐败程度影响力最大,经济绩效影响力最小。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高的乡镇政府政治信任度较高,但在经济发展水平高和经济发展水平低的乡镇政府,政治信任的最重要因素是民主政治建设状况;而在经济发展水平中等的乡镇,影响政府信任的最重要因素是腐败程度。  相似文献   

18.
制度理论、文化理论是西方解释政府信任起源与影响因素的两种竞争性理论。基于亚洲民主动态调查在中国大陆的第一波、第三波数据,本文检验了两种理论在中国情境下的解释效力与发展变化。研究发现:制度理论对我国政府信任具有良好的解释效力,但是不同制度变量对政府信任的影响效应存在差异和变化,制度绩效与政府信任的线性关系趋于复杂;文化理论对政府信任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和低估,从文化视角解释政府信任应当关注公民文化的发展与转型。本文也验证了我国政府信任的结构差异和非均衡特征,有关政治代表性信任与行政执行性信任的区分,提供了分析当前我国政府信任结构分化的有效框架。结合我国实际,本文同时对人口统计学变量与政府信任的复杂关系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19.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伴随西方国家政府信任的普遍性、持续性衰退,政府信任相关研究成为西方政治学、行政学领域关注的核心议题。国外对政府信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府信任的概念、影响因素与后果这三个关键问题上。首先,政府信任概念的界定、结构和有效测量,是讨论和研究政府信任的起点和基础;其次,政府信任影响因素的验证和解释,是分析政府信任来源,探讨政府信任衰退的核心内容;最后,政府信任的后果,则是关注信任衰退背景下,信任/不信任对公共治理的价值、风险与作用机制。比较、参考西方政府信任研究的丰硕成果,将为我国的政府信任研究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20.
将公众满意度导入政府绩效评价中是民主政治的客观要求,涉及心理评价的技术模型,在国内为新的领域。借鉴经典的满意度层次结构,构建了中国地方政府整体绩效满意度理论模型。依据对广东省公众调查的有效数据,实证分析影响公众满意度的因素。满意度结果发现:"政府服务满意度"、"生活保障满意度"、"生活环境满意度"对政府整体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尤其是"政府服务满意度"的影响效果很明显,说明提升政府绩效满意度的关键在于持续改善政府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