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自然权利学说的兴起,促成了近代宪法的产生,引起了权利宪法化的广泛立宪运动.先验式权利与经验式权利是权利完法化的两种权利来源.而成文与不成文成为权利宪法化的两种基本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2.
关于宪法至上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法至上是权利文化的产物 ,是法治文明的首要标志 ,它由形式上的宪法至上 (制度宣言 )和实质意义上的宪法至上 (国民的宪法至上意识 )所组成。中国社会宪法至上的关键在于实质意义上的宪法至上。针对中国民众传统的权力中心思想 ,实现中国社会实质的宪法至上在于培育中国人的权利精神和中国社会的权利文化。  相似文献   

3.
公民宪法权利到法律权利的转化要依靠宪法的实施。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要想真正实现宪法权利到法律权利的现实切换,需要立法保障、社会权保障和司法保障协同推进。立法保障是宪法权利转化为法律权利的基础与前提;社会权保障是指公民权利尤其是社会权的发展离不开一系列具体制度的安排;司法保障是指权利司法救济机制的合理配置尤其是宪法诉讼模式的建立能为宪法权利提供全面的保障。这三种保障模式有不同的侧重点要求。  相似文献   

4.
由于宪法本质上是人民为规范政府行为而对政府的立法,宪法权利是人民防御政府侵犯的工具,所以宪法权利与性质都体现在作为主权者的人民与政府的关系上。人民共同作为主权者的无差别性决定了宪法权利的普遍性,而普遍性又决定了基本性。另外,人民防御政府侵犯的宪法权利本质决定了宪法权利的消极性、直接性,其是公民对政府的权利,不是官员的权利。只有不违背这些性质,才可能是真实的宪法权利,才应当入宪。  相似文献   

5.
从年初至今互联网上的"馒头"事件引发出的一连串"博弈"效应,在法学领域具有值得深入发掘的理论价值.文章采用一种"抽丝剥茧"的论证方式,对"馒头"案所涉的私法问题、宪法问题以及宪法与私法之间的博弈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阐述,对博弈各方的宪法权利、权利冲撞、冲撞协调给予了一一论证.并结合德国经验的启示,提供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宪法权利冲突解决方案,为宪法权利进入私法提供一种"实证"性的进路.  相似文献   

6.
公民宪法权利未能得到司法保障、宪法对其法律特性的偏离是中国宪法的实然景观。其法律制度根源在于主体公法权利的原则 (制度 )未能确立。中国宪法对其法律特性的回归意义重大。其回归之路在于市场化导向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7.
从宪法学视角看,"弱势群体"系"制度保护不足的宪法权利主体",其宪法权利体系由"自由权"、"社会权"等实体性宪法权利与"请求保护权"等程序性宪法权利组成。弱势群体享有宪法上一般权利主体和特殊权利主体之双重地位,由此而可能发生的"权利竞合"与"权利冲突"现象,须借鉴域外宪法学原理,而透过法律条款作妥适之处理。弱势群体之宪法权利可经由立法路径转化为法律法规上之具体权利,亦可通过"合宪性解释"方式经由"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两种路径而予以实现。  相似文献   

8.
为了维护人类共同体的存在就必须对个人的权利和自由进行限制。但限制权利的最终目的在于更好地实现或保护权利,所以世界各国都在其宪法中建立了法律保留原则,作为对限制公民基本权利的根本要求。但我国宪法权利限制的法律保留原则由于历史原因的影响还存在着问题,使得我国现行宪法对一些基本权利的限制已超出了度的边界,使公民理应享有的许多基本权利形同虚设。有鉴于此,应从宪法权利限制的内容、模式和条文等方面来完善我国法律保留原则。  相似文献   

9.
有损害就应当有救济 ,无救济即无权利。但在我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中 ,公民的宪法权利因国家权力、社会权力的滥用以及权利冲突所受到的侵害 ,并不能够都得到足够、及时、有效的救济。本文结合对相关具体问题的分析 ,认为宪法权利的救济、保障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宪法与部门法、实体法与程序法等方方面面的协调、完善  相似文献   

10.
宪法诉讼-宪法权利保障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宪法权利又称为基本权利,对于公民的生存和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当宪法权利受到侵犯时,人们往往通过行政诉讼来保护自己的权利。但由于行政诉讼本身的缺陷,宪法权利并不能得到有效的救济。现阶段修改行政诉讼法是完善宪法权利保障的重要途径。建立宪法诉讼则是宪法权利得到保障的必由之路,也是最根本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公民宪法权利比较研究——以中国、美国、德国为中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宪法关于公民权利之内容规定是比较完善的,但在语言表述方式上不太规范,对宪法权利的制度救济也显见得有些薄弱,并提出了改善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宪法权利对应的是国家权力(主要是立法机关的立法权),法律权利对应的有国家权力(如行政权、司法权),也有社团的权力和权利以及私人的权利.自然禀赋赋予人们"应当享有"宪法权利,而要"实现"这些权利则需将其法律化.  相似文献   

13.
权利概念对我们现在每一个人来说是一个如同空气一般自然的词语。近现代任何国家的宪法和法律都对公民权利作了不同程度的规定。比较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权利思想体系 ,就会发现两者在源流、内容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这种差异又集中反映在各自的宪法传统中。比较表明 :自觉认识和设计本国公民的权利概念 ,完善宪法的若干具体制度将是维持我国这一部良好的现行宪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为了维护人类共同体的存在就必须对个人的权利和自由进行限制。但限制权利的最终目的在于更好地实现或保护权利。所以世界各国都在其宪法中建立了法律保留原则,作为对限制公民基本权利的根本要求。但我国宪法权利限制的法律保留原则由于历史原因的影响还存在着问题,使得我国现行宪法对一些基本权利的限制已超出了度的边界,使公民理应享有的许多基本权利形同虚设。有鉴于此,应从宪法权利限制的内容、模式和条文等方面来完善我国法律保留原则。  相似文献   

15.
年初互联网上的“馒头”事件在法学上具有深入发掘的理论价值。对“馒头案”涉及的私法问题、宪法问题以及宪法与私法之间的博弈问题进行理论阐述,并结合德国经验,探讨符合中国国情的宪法权利冲突解决方案,为宪法权利进入私法、发展私法提供一种“实证”性的进路。  相似文献   

16.
宪法和宪政是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基础,农民工是公民的一种,当然享有宪法赋予的一切权利,我国宪法从没有将农民工排斥在外,现行宪法对农民工是平等的,是没有歧视的。农民工权益保障的宪法实然权利主要有平等权、选举权、受教育权、物质帮助权或社会保障权。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必须保障农民工宪法实然权利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7.
1978年宪法在人权保障中的主要特征及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8年宪法基本上保持了1975年宪法关于宪法权利和公民的基本权利规定的精神,恢复了一部分被1975年宪法所取消的195 4年宪法所规定的宪法权利和公民的基本权利,同时还规定了一些新的宪法权利,为1982年宪法关于宪法权利和公民的基本权利的规定奠定了法律基础。1978年宪法,在我国的人权保障事业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其历史性地位不容忽视,其制度意义不容否定。  相似文献   

18.
宪法文本的有限性和权利体系的开放性使得对权利的完全列举是不可能的,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新的权利需求,从而在宪法列举权利外产生了宪法未列举的权利。缺少未列举权利的宪法权利体系只是由有限的权利组成的封闭的权利系统,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公民对权利的需求。基于宪法的根本法性质,宪法未列举权利指的是公民不可缺少的基本权利。权利是时代的产物,是个人生存条件的法律表达,保护宪法未列举权利既可以充分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又能克服宪法文本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基本权利与人权、宪法权利概念的长期混淆性使用模糊了其外延分野,厘清以基本权利为中心、从人权到宪法权利转化的机制,是研究“被取消”的权利性质的基础条件;而迁徙自由作为一项被宪法取消的权利,在演绎和归纳两个方面的形式逻辑推理和规范与实证两个层面的分析中,回归了其应然的基本权利属性;相反,被禁止的权利和未被列举的权利与迁徙自由有本质的差别,这进一步夯实了迁徙自由仍旧为基本权利的论点。  相似文献   

20.
对中国“宪法第一案”的讨论集中于宪法司法化而少有注意宪法的私法化问题。宪法第一案中反映出的宪法私法化倾向因为“有权利必有救济”而正当化了。实际上,在坚持公法/私法的区分的基础上也可以给宪法第一案当事人的权利提供必要的救济。应当区分两种不同的公法私法化,宪法第一案所代表的公法私法化背后隐藏着令公私法混淆的危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