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1 毫秒
1.
三圈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被广泛应用到公共管理领域的分析工具。三圈理论提出,一项公共政策的制定或公共决策的实施,必须充分考虑到价值、能力和支持三方面要素。在三圈理论框架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价值维度构建上应注重公共性、现代性和系统性,在能力维度构建上应注重标准化、信息化和机制化建设,在支持维度构建上应注重宣传机制、反馈机制和社会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市场监管效能提升对推进国家市场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三圈理论"从价值维度、能力维度和支持维度阐明了影响地方政府市场监管效能的关联要素.基于"三圈理论"的分析框架,考察广西X县市场监管现状,发现其在责任意识、监管能力、保障力度等方面存在弱化与不足,进而导致其市场监管效能较低.为此,塑造服务价值、加强能力建设、加大支持力度等是提高地方政府市场监管效能"耐克区"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3.
“三圈理论”的核心思想及决策方法论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三圈理论"是关于领导者战略管理的一种分析工具。该理论以"价值"、"能力"、"支持"三个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为框架,对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进行案例分析,具有重要的决策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建设服务型政府与完善地方公共服务体系研究》一书,以全新的研究视角,基于"需求—供给"分析框架,采用多学科的技术方法,力图展现服务型政府与地方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过程维度与结果维度、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均衡协调。该书基于"共享"的价值理念,在服务主体、服务责任与服务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建设设计,对于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和政府治理现代化作出了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5.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当前中国政务建设的重点所在,也是继新公共管理理论之后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价值诉求。服务型政府的价值取向和建构路径与各国国情、行政生态环境息息相关。我国政府的发展,必须从公共服务意识、公共服务目标、公共服务能力、公共服务方式、公共服务保障、公共服务评估等六个方面努力,这样才能把我们的政府建设成为真正的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主体作用和推动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诉求,贯穿在十八大以来党的各项发展战略和布局中。"共建共治共享"是党吸收现代治理理念并结合中国发展现实所建构的适应中国国情的本土化社会治理模式和治理体系。"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理念明确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旨趣,"以人民为中心"构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价值内核和逻辑主线。  相似文献   

7.
山东冬季清洁取暖"煤改气"既是防治空气污染,打赢蓝天保卫战的环保工程,也是让民众安全、温暖、清洁过冬的民生工程。政策执行模式和效果决定政策目标能否有效实现,本文以"三圈理论"模型为分析框架,从价值、能力和支持三个维度对"煤改气"政策执行进行研究分析。研究发现,该政策总体达到预期目标,取得较为理想的政策效果,但存在资源能力匮乏、各方支持失衡等问题,致使政策"耐克区"范围偏小、阈值偏低。因此,需结合实际科学决策,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推进政策执行,进一步提升政策价值;多方协同配合,构建监管体系,提高政策执行能力;加强政府与公众的双向互动,最大限度地争取公众的理解、支持与配合。  相似文献   

8.
文章探析了区域生态共同体的内涵及其建设意义,分析了跨区域生态共建共享理论诉求,论述了跨区域生态共建共享理论内涵及"生态关系-生态贡献-生态同责-生态共建-生态共享"的方法逻辑,为大尺度区域生态系统保护、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坚持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工具和重要基础。共享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和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集中体现了"中国梦"的精神实质、价值追求和根本目标。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着力推进民生建设,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制度建设,不仅是实现共享发展的路径依赖和动力源泉,也为"中国梦"提供了基础保障、托底保障、动力保障和制度保障,对于最终实现"中国梦"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引入系统论的分析框架,对我国地方政府能力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尤为必要。基于系统论的"输入—转化—输出"模型,政府能力是政府的结构、人力、制度等各个要素的综合反映,主要包括资源汲取能力、资源管理能力和资源运用能力。地方政府能力分析框架纵向上分为汲取力、管理力和运用力三个维度,横向上可将此三维度划分为不同的观测变量。系统论的地方政府能力分析框架具有较强的学理价值与实际操作价值。  相似文献   

11.
探讨党的常态化社会服务平台的建构路向,可以从分析党的常态化社会服务平台功能设计要素入手。在统筹布局上,要构筑覆盖城乡的四级党建统筹服务体系;在整合资源上,要形成共建共享的区域性公共服务综合平台。党员服务中心作为党的常态化社会服务平台建设中的重要创新载体,其地位作用应予重视,要从人本化服务、规范化管理、科学化运行三个方面,拓展长效化服务效能。  相似文献   

12.
社会工作在构建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治理格局是对社会管理格局的深化,社会治理在本质上应该具有共建共享性,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是对社会治理理念和体制、机制认识的新高度,也为在本质上实现社会治理奠定了理论基础。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具有高度契合性,社会工作的服务型治理的特点反映了共建共享社会治理的要求,社会工作要在社会治理舆论环境建构、促成各方理性参与和发展自身能力方面为促进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做出贡献,而社会工作的精细化服务也是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所要求的。  相似文献   

13.
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提出是对中国共产党社会治理理念的延续与创新,其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理论特征与时代意涵,反映了社会治理理论已从机制创新、架构完善推进到格局营造、制度建设的新阶段。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回顾梳理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理念,可以发现"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立场仍然是其最为鲜明的价值依归,同时其具有"主体关系多元协同""治理机制协商共治""治理成果全民共享"的丰富时代意蕴,推动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则是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4.
共享基本公共服务不仅指城乡居民在户籍行政区内享有机会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也指居民可跨行政区跨城市无障碍地与当地居民共享机会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共享基本公共服务是新发展理念对成渝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目标要求,是国家对成渝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任务要求,也是推进成渝国家中心城市协同发展的基本要求。构建成渝共享基本公共服务机制是实现跨城共享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保障。其中,构建共建机制是实现共享基本公共服务的关键前提,构建协调机制是实现共享基本公共服务的基础条件,构建长效机制是实现共享基本公共服务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15.
在地方治理体制下,英国地方公共服务供给由强调公私部门分离的科层管理转向注重多主体合作的网络化合作治理。转型后的合作治理既有横向合作的"软治理",也有纵向合作的"硬治理"。在横纵交错的网络化合作治理过程中,英国运用元治理的理论精髓,对合作治理过程进一步控制和引导,发挥政府在合作治理中的领导力,并运用不干预型和干预型相结合的元治理手段,更好地实施"软治理"和"硬治理"中的公私合作制、合作关系协定、"携手共建"、最佳价值、地方公共服务协议和地区协议等一系列制度。这为推进当前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深入探讨提供新视野。  相似文献   

16.
京津冀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是加快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关键。审视京津冀区域合作发展的历史脉络可以发现,京津冀日益紧密的经济一体化是推动区域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的内生动力与客观依据。近年来,京津冀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在医疗、养老、教育等主要领域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但仍存在公共服务资源不均衡、供给主体参与度不足、区域整体合作协调机制尚未健全等诸多难点。应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关于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的具体要求,结合目标定位与梯度递进模式构建京津冀公共服务顶层设计,辅以建立公共服务协同发展治理机制、优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等配套措施,从而分阶段推进区域公共服务的有机衔接并最终实现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合同外包在运用市场化、社会化手段革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的同时,也要求政府重新定位自身须承担的责任,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平衡。为保证服务效率与分配公平并重,公共服务合同外包中的政府责任应依循公共价值管理的理念,在价值、支持和能力三个维度上得到明确和落实。通过以公共需求为核心传递价值、以多元参与为导向整合支持、以过程管理为基础提升能力,政府能够在公共服务合同外包的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成为负责任的服务安排者和精明的项目发包方。  相似文献   

18.
公共服务的发展水平和质量高低是衡量城市治理能力的重要尺度。雄安新区高质量公共服务体系的建构,对于建设未来之城、打造全国样板、培育创新发展新的增长极具有重要示范意义。合作网络的形成有助于公共服务质量的提升,合作网络治理为高质量公共服务体系建构提供了新的理论分析视角。本文基于核心组织管理型网络结构模型,依托合作网络治理理论,分别从雄安新区高质量公共服务体系的内容结构和运行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进一步形成了主体聚合、区域凝聚、智慧凝结的雄安新区高质量公共服务体系的建构策略。  相似文献   

19.
基层公共服务精细化治理是一种嵌入企业精细化管理理念的创新服务模式,相较于传统基层公共服务供给,"民众满意"和"质量至上"是其明确目标,具有精准识别对象、精度适配模式、精细管理过程和精益评估绩效等显著特征。基层公共服务精细化治理是以人的最终诉求为行动指向,通过创新社会体制机制、稳固治理基础,运用标准化、智慧化、专业化的治理工具,兼顾精准性、全程性、统筹性、考核性的治理要求,实现政府、市场、社会、民众协同推进基层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共治的供给治理格局。基层公共服务精细化治理的宜适性是对精细化治理是否适合基层公共服务供给的初步判断,由精细化治理效能、治理供给力、治理驱动力和治理引导力耦合形成,这四要素构成了基层公共服务精细化治理宜适性判断结构框架。基层公共服务精细化治理系统拥有其特定的结构和层次,其中,横向水平内容包括对象精准、内容精细、目标精确等三个层次,纵向垂直过程包括前提(治理主体)、基础(服务需求测度)、条件(靶点识别)、核心(模式和路径)、保证(精细化管理)等五个层次,横纵两条脉络构成了基层公共服务精细化治理的系统结构框架。  相似文献   

20.
要真正改善公共服务质量,使用者的行为就不可缺场。在过去十几年间,基于行为科学视角的助推理论已经引起学术界的广泛讨论,并在慈善捐赠、器官捐赠、政策监管等领域得到了初步运用。本文初步建构了公共服务质量助推机制的分析框架和基本类型,并应用厦门陈水总BRT纵火案等案例,论证助推理论在公共服务质量领域的应用潜力。将助推理论引入公共服务质量领域,建立公共服务质量的行为视角,有助于我们建立更加完整的公共服务效用分析框架,更好地揭示、解释和评估各种公共服务实践行动和使用者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