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民族传统的社会结构是家国同构。这种社会结构下基于“君为至尊”和“父为至尊”基本伦理观念形成的忠君之德,具有巨大的社会整合力,是传统爱国主义情感产生的深层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2.
孔子从德性修养和修为角度批评管仲德不足,又从国家统一、天下和平和华夏文明延续等角度盛赞管仲之仁功。这是孔子具体而灵活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表现,表明他既看重一个人的德性修为,又看重一个人的实际历史贡献。同时也说明孔子的仁学包含德业和功业两个层面的内涵,"仁"的理想境界是同时具备道德和功业,道德和功业统一于"仁"。而在现实中,无论哪方面作出贡献者皆可称"仁",不因其功夸大其德,也不因其德不足否定其功业,体现出孔子在"功""德"关系上的辩证圆融态度。而多数后儒们重内在修养轻外在事功,仅从道德和心性修养层面评价管仲,抛弃了孔子看待"功""德"关系的辩证思路。  相似文献   

3.
"中庸"是孔子学说的"一贯之道",是孔子的人格教养之道。孔子在修养自身崇高人格的同时,为世人设计了多样化具有内在联系而合乎"中道"的理想人格。中庸人格的基本特质是:尚中而贵和,度于仁义礼,权变而时中。基于中庸至德,孔子追求"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境界、"修己以安百姓"的人生价值、集真善美于一身的人格内涵,致力于探讨实现理想人格之路。孔子的中庸人格教育论取得了多方面认识成就,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当今社会理想人格的塑造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我的探索使我认识到,中国人在哲学和观念上都认为天人合一,天理、国法、人情相通。这种为中华民族所固有的法观念,正是我们从西周发展而来的中国法律文化之道。这个道用理学的话说是理,用现在的话说是道德原理。道德原理的含义是:道是事物的结构,表示万物的有序性;德是事物的属性,表示万物的生生不息;其中,道是德的存在形式,德是道的存在依据,两者合二为一构成事物的统一性,亦即统一原理。  相似文献   

5.
孔子仁学思想是儒家伦理思想的基本内核,而"爱人"是仁学思想的基本伦理原则,这其中内在包括了爱亲、爱众的基本要求,也体现了爱人的条件性。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克己复礼"实现爱人,以"孝弟"之道实现爱亲,以"忠恕"之道实现爱众的道德实践。基于孔子仁学思想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在联系性,在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中,要以仁、礼、孝和忠的基本伦理理念为指引,增强个体道德修养、公民规则意识、家庭道德观念、责任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以促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形成新时代道德新风尚。进而以批判继承的科学态度实现对孔子仁学思想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换。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在近代,中华民族饱经沧桑,倍受屈辱.各族人民强烈的爱国之心和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使中华民族虽历经风风雨雨仍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以来,始终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为实现民族振兴、国家统一进行了可歌可泣的奋斗,鸦片战争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现在,中国经历了截然不同的两个八十年.  相似文献   

7.
中国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文化经历了主体文化对多元文化的解构、重构、塑造过程,形成了多元性与一体性相统一,由诸亚文化构成的中华文化格局,成为一种在文化观念、文化价值、文化结构等方面异质同构的文化形态。自强精神、德厚精神、崇实精神、团结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构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核心价值。现代化条件下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需要适应社会进步进行创造性地阐释和解读,对文化的价值体系和文化构造进行改造,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内容,推动中华文化的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8.
爱国主义作为反应个人与国家关系的综合复杂的价值体系,具有极强的历史性和时代性.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从产生之初到发展至今,共经历了三种形态:(1)孕育于中华民族血缘文化中的古代"天下一家"爱国理念;(2)孕生于"天朝模型世界观"幻灭和"亡国灭种"危机中的近代"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3)与社会主义制度相匹配的"民主富强"的爱国目标.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基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空坐标,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爱国思想、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国家建设实践。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本质是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根基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情怀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必须牢牢抓住树立并弘扬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这一认知基础,把握住爱国主义教育这一基石,坚持在开放包容的国际视野和爱国主义实践中理性爱国。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阶级性、开放性、进步性和普遍性的特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统一。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实现了爱国主义和敬业精神的统一,在民族精神发展中发挥了文化主导作用,丰富了民族精神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略论孔子德治思想体系中的经济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的义利观是其德治方略中经济主张的理论基础,他认为人们的欲利和求富观念乃人性所在,但"利"应受"义"制约,应义主利从、重义轻利.孔子德治经济思想在实践上则主要表现为他的惠民、富民主张,他强调统治者"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认为均无贫、薄赋敛,去奢取俭,是安民之道.他重视发展农工商,建议废关卡,统一度量衡.孔子与柏拉图的治国经济主张有许多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阶级性、开放性、进步性和普遍性的特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统一。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实现了爱国主义和敬业精神的统一,在民族精神发展中发挥了文化主导作用,丰富了民族精神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中庸是孔子学说中最基本的范畴,是贯穿孔子思想体系的“一贯之道”,也是孔子思想精华之所在。儒家经典《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中庸观及其运用。其字里行间渗透了孔子的人生智慧:以“执两用中”的思想方法,以权变时中的理性精神,适度把握和适当处理社会人生的各种关系,致力于提升人生境界,培养“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本文试从《论语》文本入手,着力展示孔子中庸思想的几个侧面。  相似文献   

14.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抗日联军孤悬敌后,英勇战斗,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东北抗联将士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自觉践行爱国情怀,联合一切爱国力量,充分彰显民族精神,实现了目标、工具、力量、精神上的高度统一,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爱国主义英雄史诗。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为今天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鲜活样板和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15.
"和"即中华民族的团结友爱、和谐统一精神,它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中,融合在民族的血液里.从处理国际关系到民族关系,从协调东西部发展到祖国统一,邓小平理论深刻反映了中华民"和"的精神.它是"和"思想的凝结,是对民族精神的理论升华,是炎黄子孙团结友爱、和谐统一品质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知识分子在历史上经历过漫长的演变,而汉代作为中国学术的奠基时期,其知识分子的身份转换和认同具有极其特别的价值和意义。大体而言,汉代思想中,最为推崇"通人"型的知识分子,后来经过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知识背景称其为知识分子的必备素养。最终,"士大夫"阶层得以形成,这个阶层不仅是一种体制化的知识分子群体,而且更重要在于这个名称确立了这一阶层以"道"作为独有的价值取向与精神追求。这种价值追求和精神取向与天子诸侯的精神境界可以达到同样的高度,深刻地契合天地之道,具有天然神圣性的尊严。  相似文献   

17.
浅谈老子与孔子的道德概念及其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老子的《道德经》中,道作为世界的本原是指世界在终极意义上的本质和规律。道在自我运动的过程中,整体性地分化为天地万物中的特殊本质和规律。在世界和天地万物中的道,作为它们的内在素质便是德,从而成为道德,即得道之德。在孔子的《论语》中,其最高范畴既不是“仁”,也不是“礼",而是“道”。孔子所说的“仁”是指人所应当具有的合乎道德要求的博大的爱人之心,他所说的“礼”是指以周礼为最高典范的合乎道德的社会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从这方面看,孔子继承和发挥了老子的“人之道”的道德概念。  相似文献   

18.
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作为当代凝聚中华民族,动员、鼓舞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伟大精神动力,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爱国主义体现在社会主义运动之中,社会主义为爱国主义提供发展方向,增添了新的内容,是当代爱国主义的主题。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爱国主义所追求的民族独立、人民民主、社会的解放与进步要靠社会主义来保证,民族的团结,国家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爱国主义精神永放光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凝聚人心团结一致的动力,是我们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重要法宝?文章概述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及作用,即:爱国主义精神是创造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动力;爱国主义精神是近代“先知先觉”者为救国救民献身的宗旨;爱国主义精神是促成中华民族彻底解放的精神财富;爱国主义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  相似文献   

20.
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同时,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吸取中外优秀文化成果,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