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宗教是社会的产物。宗教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两种趋势,一种走神圣化,一种是世俗化。宗教世俗化是相对神圣化而言的,是一个历史性的进程。传统宗教的世俗化进程,还是一个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过程。社会主义社会传统宗教世俗化的主要表现:政治上,多种宗教和平相处,宗教界与政府也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关系中;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宗教的功能发生改变,宗教生活世俗化,宗教的影响力和吸收力增加;宗教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前,要切实贯彻落实政策,依法加强宗教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相似文献   

2.
宗教世俗化已成为当代世界宗教潮流,也是当代中国宗教的主要走向。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当代社会的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宗教世俗化的重要原因;宗教对于变化着的社会条件,具有内在的适应机制,这种适应机制是当代世界宗教世俗化的内在根据。宗教世俗化实现了宗教信仰模式、宗教政治活动、宗教伦理观、宗教实体服务方向上的革新  相似文献   

3.
宗教世俗化是宗教发展的现状,通过比较前现代社会的神圣化与现代社会的世俗化、从神圣与世俗的关系入手对宗教世俗化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宗教世俗化并不意味着宗教消亡,而是宗教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一种新的存在方式。这对现代化中国宗教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巴哈伊教是世界上九大宗教中最年轻的新兴宗教,在其168年的发展历程中,通过不断改革,较早完成了向世俗化的转换,实现了与现代化的齐头并进。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巴哈伊教在世俗化进程中获得了迅猛的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宗教之一,它以积极乐观的入世精神,在参与人类文化演进的征途上显示出生生活力,对人类社会和谐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美国是一个笃信宗教的国家,宗教活动十分活跃。当今美国社会,宗教发展呈现出基督教主导优势依然鲜明,社会地位牢不可破;各宗教多元发展,信仰格局日益复杂;传教信教方式多样,宗教世俗化市场化倾向明显等态势。美国面对纷繁复杂的宗教发展态势,结合本国历史传统、文化背景以及现实国情,从政策理念软约束和法律法规硬规范两方面对宗教事务进行有效管理,并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6.
以国家和社会的时代变迁为背景,深入探讨藏区民众在宗教身份、经济身份、文化身份和族裔身份等新维度上的内部重构,在社会一般性发展的语境中客观审视藏区少数民族身份认同在内部多元维度上的嬗变与重建。藏区民众宗教身份的弱化、理性经济人身份的膨胀、少数族裔弱势身份的刻板化体现了藏区民众身份解构的重要特征。藏区民众身份认同的再建需要通过宗教身份与世俗身份的平衡、文化身份与理性经济人身份的融合以及摆脱弱势标签,塑造平等身份等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学界对藏族习惯法的研究主要关注点在于其回潮之后对藏区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实际影响,分析其与国家制定法之间的契合与冲突,在社会转型时期如何通过地方立法吸收其合理成分等方面,而对于其回潮原因深入分析并不多。究其回潮原因,与藏族习惯法的历史惯性、藏区经营方式转变、社会控制减弱、相关国家机关的迁就,以及群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心理、国家制定法的相对陌生和相关国家机关执法和司法行为的不完全信任等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充分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的命题以来,关于宗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问题成了学术理论界热议的话题,分歧在于对这一命题的解读。笔者认为,提出这一命题主要是一个目标和要求,对构建和谐社会,宗教教义只能提供一个理论上的可能性,还没有成为现实的力量;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不等于我们的社会需要宗教热;我们今天越是强调构建和谐社会,就越要规范宗教活动,革除宗教与现代文明、与社会主义不相适应的陋习。  相似文献   

9.
四川藏区自然环境恶劣、灾难频发,但我们发现在这样的地区民众面对灾害的重创表现出不同寻常的淡定与从容。这种强大的力量源自藏区的传统精神信仰——藏传佛教。藏传佛教造就了藏区居民神圣化的自然观、转世轮回的生死观、平等和善的社会道德观以及超然物外的人生观。在正视并克服宗教信仰消极影响的同时,我们应重视其有效的心理防御功能,探索藏区社会宗教信仰与现代文明的融合之路。  相似文献   

10.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有助于四川藏区的民族团结和区域发展。建构四川藏区藏族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一体化的心理整合机制是维护四川藏区社会稳定的现实需要。其具体措施包括:加快社会发展,共享改革成果;强化基层职能,创建和谐藏区;建构公民身份,树立公民意识;倡导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1.
在广大藏区存在着丰富的习惯法,尤其是环境保护方面的习惯法更为突出。其广泛存在于各种官方命令、宗教教义、禁忌以及部落内部规定当中。藏族环保习惯法具有重要的文化及实践价值。因此,有必要将其通过地方立法的路径与国家法整合,充分发挥其在现代法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了美国著名宗教社会学家彼得.贝格尔关于宗教的界定、功能以及现代工业社会世俗化导致宗教衰落的理论,并通过对与贝格尔持不同见解的宗教社会学家理论的探析,指出贝氏理论中单纯客观主义的方法论在预测宗教在现代社会发展趋势时的局限。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末、21世纪初,世界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世俗化、文化多元化,对各地区、各民族、各个国家的宗教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尤其是两霸格局的结束,使得民族、宗教问题更加凸显,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暴力恐怖主义成为引发当今世界冲突和纷争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主义法治化建设的今天,藏区社会的发展,需要的不仅仅是人们内心确认的习惯法规则。还需要国家法的保驾护航。而国家法在藏区的适用与作为本土法资源的习惯法产生了一些冲突。既不利于藏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民族和谐,因此只有在法治化国家内对藏族习惯法进行重构,完善民族地方立法,才能让藏族习惯法在新形势下焕发出新的光彩,促进社会主义的法治化国家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信仰作为一种人类精神活动 ,其自身的发展和变化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发展。追溯人类信仰发展史 ,神秘的、虚幻的宗教信仰是发端。在剖析信仰与宗教的本质的基础上 ,结合信仰的世俗化进程 ,审视理性与信仰、科学与宗教的冲突。特别是在“9·11”事件发生后 ,反思信仰的世俗化 ,重新寻求科学的世俗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实指导和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6.
藏区矿产资源开发对推进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藏区人口稀少,平均每平方公里仅2.1人左右,主体民族为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区。藏区大部地处世界最大的成矿带之“阿尔卑斯——喜马拉雅成矿带”东段,以及三江成矿带,地质构造背景十分复杂,成矿地质条件十分优越,具备寻找国家紧缺矿种和大型、超大型矿产资源的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17.
藏区的稳定将关系到全国的稳定,藏区的治安管理工作对藏区的稳定显得尤为重要。藏区治安管理工作存在警察维稳任务过重、执法阻力过大、流失严重等突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藏区的稳定。可通过规范治安管理部门职责,正确引导宗教的力量,以及培养"本土化"的藏区警务人才等对策解决藏区突出的治安问题,以构建和谐、稳定的藏区治安环境。  相似文献   

18.
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宗教领域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越来越频繁,加强我国宗教法制化建设工作已成为我国新时期统战工作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宗教法制化建设是一项多层次、多侧面、立体化的社会系统工作,应以维护国家、社会公共利益为原则,兼顾其社会公共事务和社会管理的性质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国情社情。解析中国宗教法制化建设面临的具体挑战并提出相应对策,不仅能够拓宽我们的宗教管理视野,同时也对贯彻落实十九大会议精神以及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我国全面进入法制化社会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和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生态环境问题是当今人类直面生存的现实问题,它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藏传佛教中的生态思想,与藏族的文化传统、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相结合,为藏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藏传佛教的思想主要有五彩经幡与五行思想的和谐观、因缘和合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万物有灵众生平等的平等观、戒杀护生的保护观等。将藏传佛教生态环境思想融入藏区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对于藏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有着积极的影响,而且对于藏区人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更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社会权力源于社会自身的发展以及国家垄断权力而产生的弊端,是社会组织依据法律、契约或习惯对内部成员和外部主体支配力的总和,其对国家权力的制衡,有效地弥补了国家权力内部制衡的不足。大量宗教问题都表现为社会权力运行中的问题。社会权力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社会法规范是完善宗教立法的重要途径。社会权力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和解决宗教社会问题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