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宗族势力目前呈膨胀之势,其原因一是能补社会救助功能之不足,二是能满足农民“本体性”需求,三是国内外环境的影响,四是厚重宗族文化积淀之折射。宗族群体的兴起给农村社会治安带来了某些负面效应,但如果有关部门不视其为“异端”,努力使其与社会主义事业整合,定期对族房长培训学习,责成其管好族人,则不仅可大大减轻政府工作量,改善形象,还将有利于农村的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2.
基于江西赣州和湖北岳平两地农村社区建设的经验分析,本文发现理事会在改造并利用农村宗族势力的过程中创新了基层民主实践机制,以多元民主相结合的方式,有效解决了代表性难题、决策机制难题,以及农民的参与程度问题,构建了一个治理“钉子户”的高效机制。理事会在实践中重构了农民“公”“私”认同的序列谱,具备了“国家授权的合法性与农民自发的认同感”的双重权力属性,既利用了传统的宗族资源,又避免了介入地方“公务”时的不合法困境,推进了两地以自然村为单位的社区建设。鉴于农村宗族的基础性结构已经发生了历史性巨变,本文认为当前农村宗族研究亟待实现从革命范式向改良范式的转变,逐步探索建立一种受保护的社会自治权的协商式增长机制,使农村宗族最终成为一种有益于地方社会秩序整合的建设性力量。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后农村宗族活动明显增多,但这只是阶段性、局部性现象,不会成为一种影响农村政治和治安稳定的重要社会因素。就农村宗族活动对农村政治和治安稳定的影响而言,其消极性与积极性并存,且彼此难以剥离。传统的农村宗族活动属于风俗习惯,没有对之进行限制的充分的法律依据。比较合理的做法,是在对农村宗族活动采取放任态度的基础上,严肃对待与之相关的违法犯罪活动。  相似文献   

4.
吉林省农村黑恶势力的形成与文化传统中的某些消极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文化传统受历史、地域、民风等影响,对宗族观念、封建帮会习俗、地域环境等也有很强的渗透力。宗族文化、帮会文化、地域文化在自身的传播与传递过程中,将起着渲染、扩展与教化作用。不良文化作为违法犯罪的客观条件,对黑恶势力的形成起着深层的背景作用、中介作用和整合作用。  相似文献   

5.
当前农村群众性闹事事件的增多,已成为社会不安定的主要因素之一,亟待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一、农村群众性闹事的特点1、暴力性。群众性闹事大多采取围攻、起哄、辱骂、斗殴等形式。一些规模较大的闹事事件,往往以砖块、棍棒为武器,有的甚至动用刀斧、土枪、自制手榴弹、石灰包等进行斗殴。2、季节性。农村群众性闹事,大多发生在春节到清明节这段农闲时间。3、迷惑性。群众性闹事具有很大的迷惑性。一是为“集体”为“宗族”利益而发生。为集体就是田地、村界之争,为宗族就是坟头纠葛,风俗摩擦。二是少数干部组织发起。个别村的闹事…  相似文献   

6.
刘智安  胡丹 《理论前沿》2004,(15):32-34
邓小平农村改革思想,集中、形象地体现为“四论”,即“猫论”、“小康生活论”、“摸论”、“不争论”。“四论”是邓小平农村改革思想的哲学基础,也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最富特色的思想成果。虽源发于农村改革实践,却指导并推动着城乡改革的全部进程。“四论”的成就和历史贡献是:1.尊重群众意愿的“猫论”,发展了毛泽东的农村改革思想。建国初,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的成功做法,在全国兴起土地改革运动,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1951—1954年,又适时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将小农经济…  相似文献   

7.
宗族组织在我国农村广泛存在并发挥一定作用,也是农村治安资源之一。宗族组织在社会治安中有规范和监督族人行为、调停纠纷、预防和制止违法犯罪、弥补农村警力不足等作用。但宗族组织同样有引发社会治安事故、可能演变为农村黑恶势力等危险。因此,我们要加以引导和管理,发挥宗族组织在农村治安中的作用,严厉打击宗族组织的违法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8.
乡村治理中农村宗族研究纲要——在实践中认识农村宗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近30年“有国家无社会”的变迁,宗族在乡村治理中的角色与功能将会如何呢?本项对宗族型乡村的研究发现,宗族并不仅仅是乡村社会的一种组织,更是乡村文化的重要内核,是构成村民日常生活与交往活动的重要基础,它已内化为乡村治理规则与逻辑的重要元素。不过,宗族在当前乡村治理中的基本角色还是“非正式的治理者”,它所体现的逻辑表现出分层性特点,即:在宗族内部,社会关系的整合践行狭隘的利己主义、排他主义原则,但公共事务的管理却实践着民主的平等原则;在族外事务、包括村和乡镇层面的治理中,宗族一般奉行实力原则优先的丛林法则。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今中国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下的情况下,宗族、房股作为竞争派系的资源之一,实际上有助于民主政治的成长和发展。从现代社会承认多元认同的基础出发,传统宗族在现代化潮流中仍有其生命力,在现代化进程中能够实现“传统的现代转换”,从而融入现代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后农村宗族活动明显增多,但这只是阶段性、局部性现象,不会成为一种影响农村政治和治安稳定的重要社会因素。就农村宗族活动对农村政治和治安稳定的影响而言,其消极性与积极性并存,且彼此难以剥离。传统的农村宗族活动属于风俗习惯,没有对之进行限制的充分的法律依据。比较合理的做法,是在对农村宗族活动采取放任态度的基础上,严肃对待与之相关的违法犯罪活动。  相似文献   

10.
诸多因素助长了“村霸”和宗族恶势力的滋生发展,其犯罪活动呈现出犯罪主体低龄化、犯罪类别多元化、犯罪手段公开群体化的特点。同时,侦防“村霸”和宗族恶势力犯罪过程中存在线索摸排不深不透,多警合成不力没有形成打击合力,基层基础工作薄弱管控不够等问题。因此,亟需通过强化侦防“村霸”和宗族恶势力犯罪工作组织领导、加强犯罪线索摸底排查,精强侦办“村霸”和宗族恶势力犯罪的专业队伍、提高侦办水平和质量,建立侦防“村霸”和宗族恶势力犯罪的长效协同机制等策略予以应对。  相似文献   

11.
以诱发的主要原因为论,可将发生在农村的群体性事件分为“械斗、税费、土地”三个时期。从历史上看,为便于研究和区分,可将上世纪80年代及之前发生的以山林水利纠纷等为主的群体性事件称为传统群体性事件。传统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外部特征就是宗族械斗。但近几年学术界似乎已使其变得陌生,发生在2004年8月19日的江西省贵溪市的恶性械斗事件又使它变得清晰。政府应对农村传统群体性事件有更积极的作为,避免类似事件的重演。  相似文献   

12.
影响农村基层选举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越来越引人关注的便是农村宗族因素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特别是在中国大陆的南方地区,宗族的发展十分迅猛,成为农村政治各方力量中举足轻重的角色。本文主要论述宗族在基层选举中的运作过程,区分宗族因素在农村基层选举中的作用;以及探讨是否应该承认农村宗族本身在基层选举中地位。  相似文献   

13.
农村地痞恶势力可分为两类:一为“黑白合流”型,一为本色型。这两类地痞在乡村拉拢腐蚀干部,鱼肉乡民,不仅造成群众对政府疏离,还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有关方面应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注意团结乡村宗族、宗教及其他弱势群体,容许其处理有关内部事务,并利用它们制约地痞。这样不仅可有效孤立和打击农村黑恶势力,还可促进宗族、宗教等力量与政府的亲和力,大大减少政府的工作量,降低治理成本,从而有利于农村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4.
《回应革命与改革》是建国后关于皖北农村社会巨变的第一部民族志专著,也是关于汉族农村社会最翔实的人类学民族志之一。韩敏女士对皖北李村自明清以降,整个村庄的变迁状况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和分析。书中的主线是宗族在乡村治理和社会延续中的作用,以及宗族与基层政权建设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5.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突出,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其中,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习惯不良严重制约着教育的效果。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的调研,验证其学习习惯是否良好,从而进行归因分析,得出家庭、学校和“留守儿童”自身对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负面影响,并提出改善“留守儿童”不良学习习惯的建议,以期有利于他们的顺利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6.
在农民工政治参与研究中,大部分文献关注农民工的制度环境和工作环境,很少有文献关注作为参与主体的农民工自身的现状。这种强调外部世界的研究路径忽视了对作为政治参与主体的农民工自身的考察,从而导致我们无法从农民工自身角度解释农民工政治参与行为的内在逻辑。因而,有必要从实证角度考察农民工政治参与的内部世界——政治效能感。调查数据显示,务工农民工和返乡农民工均缺乏政治效能感。这些研究发现在某种程度上回应了农民工政治参与既有的三种解释模式,即“素质论”、“城乡二元模式”和“理性选择论”。访谈记录显示,影响务工农民工和返乡农民工政治效能感的关键因素是基层政治生态。农民工普遍认为基层政治生态带有“血缘”和“关系”的成分。在农民工眼中,村民自治已经发生“内卷”,由“村民自治”变为“村干部自治”、“村委会自治”。农民工的参与期望较高,表明他们期待一种文本意义上的“村民自治”。文章基于历史的分析和现实的考量提出了长期和短期两套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7.
实现工业化是毛泽东的夙愿,建国后这种愿望由于国内的特殊困难变得更加迫切和强烈,因此它必定会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论”中的某些构想产生重大影响。长期以来,学术界更注重从理论、思想和政治等方面来剖析毛泽东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原因,缺少对于经济因素的分析。本文力图在工业化的视野下,从私人资本主义自身的局限性、国家经济建设的计划性与私人资本主义的反计划性之问的矛盾、工业化的大规模开展与小农经济之同的矛盾等几个方面,来分析经济因素对于毛泽东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针对建设农村社区留守儿童教育监护体系或网络的必要性,学术界先后出现“缺位、补位论”、“潜在危机论”和“家庭职能转移论”等八种阐释。针对其主导者应由谁承担的问题,存在“由基层学区、学校和共青团牵头”、“由党委、政府出面建设”和“村委会建立”等八种不同意见。今后还须对教育监护体系或网络的动力、组织方式、工作内容和手段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郊农村社区党员“半农民半市民”身份矛盾日益凸显,基层党组织构架、设置和运转面临着一系列挑战。2011年以来,宜昌市点军区结合自身实际,针对城郊农村社区特点,在继承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村居合一”的城郊农村社区党组织构架新模式,取得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20.
宗族弱化与村民自治关系研究--以武汉市屏风村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看待村治中的宗族,以及如何在村民自治不规范时适当地强调宗族的正面效果,是当代农村问题研究的学者和政府权力应当深思的问题.和历史上的宗族相比较,现在的宗族处于一种明显弱化的状态.在转型时期,许多农村处于一种缺乏强制力的失范与失序状态.不仅村民自治这种制度供给未能树立应该有的权威,连宗族这种传统文化的整合形式也未能发挥作用.村民自治,一方面需要良好的制度环境,另一方面还需要村民本身的文明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