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高校是马克思主义传播重要阵地,是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要场所。随着信息技术的革新,以网络为主要载体的新媒介传播在社会舆论中无限拓展,以其开放性、交互性、即时性等特性给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全新发展契机和巨大挑战。在此背景下,以何种路径推进大众化进程,是各高校推进大众化中不可回避的关键问题。本文尝试总结近年来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的喜与忧,从培育队伍、监管制度和培育模式三个方面探索一条新媒介环境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2.
共青团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群体,如何有效实现共青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教育,就成为当今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从新媒介传播的视角分析了共青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特点及路径选择,提出必须高度重视新媒介在推进共青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程,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接受、创新到发展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基于中国实际不断调整与优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新媒体技术的诞生和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与渠道。传播信息与传播环境的互动,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在传播学上得以充分体现。新媒体技术的传播功能、新媒体时代的内容生产方式以及新媒体的传播渠道重构,赋予马克思主义传播以新的路径选择。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对接、融合、互动与创新,将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瞿秋白作为早期先进共产党人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及推进其中国化的过程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确立了正确的方向,从传播学的视角对其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活动进行研究是必要的。论述了瞿秋白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并简要分析了其传播学特点主要包括坚持新闻真实性、时效性,坚持理论联系实践、密切联系群众,坚持新闻趣味性等。提出了要遵循“守门人”原理、传播媒介理论、传受关系原理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西南民族地区高校的传播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从坚持理论指导、加强队伍建设、健全机制、创新载体、营造氛围五个维度探析西南民族地区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极为复杂的背景下展开,这些背景的综合作用构成了这段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基础。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学习、教育、宣传等方面,为我们呈现了多维的实现路径,展示了丰富的内容。同时也留下了值得总结的经验与启示:理论创新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前提,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鲜明的民族特色、实践特色和时代特色;发挥教育引导的主渠道作用,积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强化媒体的主阵地作用,引导、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加强队伍建设与制度建设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保证。T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和庞大的工程,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仍存在着困境和挑战。正确认识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是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宣传和普及的前提。因此,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从宏观上把握好三个层次的顺序。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域下的延安整风运动原因,即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和动员广大群众和彻底肃清教条主义的需要;延安整风运动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包括毛泽东等领导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创作、加强党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党报在推进大众化的作用、对大众化对象的层次进行合理划分以及相应的制度安排和纪律规范;延安整风运动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有:理论创新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前提、加强领导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组织保障、新闻媒介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渠道、分清大众化对象的层次性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手段、加强制度建设,建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问题是当今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从宣传机制和传播渠道两个角度可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分为学校宣传教育、宣传部门宣教、社会舆论宣传,并从人际传播、文本传播、影视传播、网络传播四个方面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所采用的手段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0.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也是满足大学生精神需求、建构大学生精神家园的迫切需要;客观分析当前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正视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探索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策与途径,有助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和保障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和实践自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起就已展开.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对我们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群众;关注现实问题,增强理论说服力;运用通俗化的语言,增强理论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建设专业队伍,拓展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大众化传播。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可以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和指导作用,增强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因此要认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性,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途径的研究,最终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顺应了人类解放和社会进步的历史潮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大众化,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时代课题,是充分发挥科学理论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巨大作用的必然要求,符合科学理论发展创新的规律和走向,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当今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追求和认同。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大众化中,主流媒体具有独特的传播优势,肩负着重大的职责和使命。强化主流媒体理论宣传引导能力,必须在重大理论问题的阐发上先声夺人,抢占思想引领的制高点;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上及时有效,找准理论传播的着力点;在联系实际和特色上开拓创新,选好理论普及的切入点;在“三贴近”上狠下功夫,寻求权威性与通俗性的结合点;在创新体制和完善机制上加大力度,抓住资源整合的关节点。  相似文献   

14.
加快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而迫切的要求和任务。重庆市立足民生视角,积极探寻多维路径,形成微观和宏观上的整体合力,切实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为我国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创新典范,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他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始终注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始终注重用通俗的革命理论教育武装群众,从而达到“唤起工农千百万”的革命效果。80多年前,他在中央苏区领导了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取得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非凡成效。几百万苏区干群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党、苏维埃政府与红军的先进性,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先进性。广大革命群众在马克思主义武装下,积极投身伟大的革命事业,用鲜血与生命铸造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巍巍丰碑。本文系统回顾了中央苏区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历程,分析了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央苏区加强机构建设、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网络化平台,在加强队伍建设、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传播主体的大众化,在强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效果、贯彻通俗化与艺术化的方针等方面采取的具体对策与措施,以及这些对策措施取得的历史成效。毛泽东在推进理论大众化方面留下的极为宝贵思想、对策措施等构成了当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丰厚经验,对于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与历史启迪。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被接受是从五四运动开始的。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者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经验是: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的结合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创办进步报刊与多种宣传形式的结合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认真总结这些经验,对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必须要全面把握和准确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了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面临的问题。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积极探索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高校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阵地,要实现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就必须针对高校的特点采用合适的载体,如: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活动、大众传媒等,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9.
“80、90后”当代大学生具有时代性思想特点,切实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事业,必须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通过继续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队伍建设、切实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组织建设、拓展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方式、完善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媒介等途径。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容,是在马克思主义“化”大众和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的双向互动中实现变革现实、创新理论的过程。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面临诸多困境和现实挑战。如何研究和认识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运动规律,对于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进一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