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逃犯移交是海峡两岸之间开展最早、也是目前最主要的司法互助事项。《海峡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协议》将"逃犯移交"称为"遣返刑事嫌疑犯或刑事犯",并专条规定了"人道、安全、迅速、便利"的原则等内容,但是对其基础和核心的原则却采取了回避的态度。中国区际刑事司法互助中的逃犯移交与国际刑事司法协助中的引渡,性质不同,但问题相似。在参照国际惯例时,既要考虑两岸在政治经济和司法制度上的巨大差异,更要贯彻"一国两制"原则,同时还要在保障人权和防止罪犯逍遥法外之间掌握平衡。  相似文献   

2.
《海峡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协议》原则性规定两岸司法互助的"罪赃移交"事项。"罪赃移交"涉及打击跨海峡经济类犯罪之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两岸司法当局正在尝试与寻求突破。借鉴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有关"追缴犯罪所得"之理念与制度,两岸可构建罪赃分享、通过民事诉讼直接追回财产、不经定罪的没收、承认与执行对岸刑事裁判中的没收、在特定犯罪中实行举证责任倒置规则等基本制度,为两岸"罪赃移交"实践清除法律与现实障碍。  相似文献   

3.
《海峡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协议》原则性规定两岸司法互助的"罪赃移交"事项。"罪赃移交"涉及打击跨海峡经济类犯罪之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两岸司法当局正在尝试与寻求突破。借鉴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有关"追缴犯罪所得"之理念与制度,两岸可构建罪赃分享、通过民事诉讼直接追回财产、不经定罪的没收、承认与执行对岸刑事裁判中的没收、在特定犯罪中实行举证责任倒置规则等基本制度,为两岸"罪赃移交"实践清除法律与现实障碍。  相似文献   

4.
政治犯罪不引渡原则在引渡制度会被经常运用到。它在维护被请求国政治中立地位、保证国际刑事司法合作顺利进行,保障政治犯罪被请求引渡人的人权方面发挥突出作用。但是由于政治犯罪的概念很难界定、各国的认定权分配模式迥异、在操作中容易滥用等困境也现实存在。因此我们应该分别做出明确政治犯罪的界定标准、赋予司法机关更大职权、限制政治犯罪的适用这三方面的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5.
有效防治恐怖活动犯罪离不开国际刑事司法合作。出于打击恐怖活动犯罪的目的,国际社会对于恐怖活动犯罪排除适用政治犯不引渡原则。打击恐怖活动犯罪还需在联合侦查、情报交流与信息合作、案件文书送达等方面开展司法协助。在国际刑事司法协助中有必要建立刑事诉讼移转管辖的司法合作制度,以便于各国之间加强反恐合作,更加有效地打击恐怖活动犯罪。  相似文献   

6.
逃犯移交是海峡两岸开展的一项重要的刑事司法协助事项,《海峡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协议》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两岸在这一方面刑事司法合作的需要。但由于该协议仅是一个框架性协议,关于逃犯移交的一些实体和程序问题未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给两岸进一步开展该项合作带来一定的障碍。因此,有必要对其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以"一国两制"原则为基础,借鉴引渡制度中的相关原则,注意其与逃犯移交存在的不同之处,灵活地设置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为两岸共同打击犯罪扫清障碍。  相似文献   

7.
随着两岸后ECFA时代社会经济生活的融合,社会异质因素的普遍化,两岸互涉刑事司法互助措施、效应释放不足,致使两岸互涉犯罪数量增长、复杂度增加、隐蔽性增强。为此,两岸刑事司法互助应贯彻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共促等理念,遵循法域平等互信等原则,应策略完善两岸刑事司法互助八方面机制建设;构建区际示范法立法平台,修改、完善《海峡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协议》的五方面安排。  相似文献   

8.
论政治犯不引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简要回顾政治犯不引渡原则的历史沿革之后,着重对与政治犯不引渡原则的法律意义有关的两个理论问题进行了剖析;在比较充分地探讨了政治犯不引渡原则的具体含义及适用后,作者对政治犯不引渡的例外作了一个系统的归纳。  相似文献   

9.
随着香港、澳门的回归,我国将面临"一国两制四法域"的局面,由之而产生的区际刑事司法协助问题也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但如何界定区际刑事司法协助,目前观点不一,本文从区际刑事司法协助与国际刑事司法协助的区别着手,在司法协助的主体、适用的原则、适用的法律以及适用的程序四个方面,分析了两者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安军 《工会论坛》2008,14(3):131-132
通过分析我国的死刑不引渡原则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存在的种种困境,认为这种现状既不利于制裁罪犯,也不利于我国参与国际刑事司法合作及我国的国际形象。因此我国非常有必要借鉴联合国《引渡示范公约》的作法,明确承认死刑不引渡原则并在法律中规定之,将其作为任择性拒绝引渡的事由之一,为协商解决留有余地。同时,又指出,在适用联合国《引渡示范公约》的作法,完善我国的死刑不引渡原则时,存在的种种担心,并给出了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11.
论引渡的国际法原则--兼评《中华人民共和国引渡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引渡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新鲜事物,直到2000年12月28日,我国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引渡法>,才使得人们开始认识和了解它.<中华人民共和国引渡法>,被认为是20世纪最后一年我国在国际法领域制定的一部有重要意义的法律.它结合中国国情,参照国际惯例,吸收了"本国公民不引渡"、"政治犯罪不引渡"、"双重审查"等引渡原则,对深化我国国际法理论研究,加强我国与世界的国际刑事合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国家政策导向及追赃追逃实践决定了区际刑事司法协助具有必要性与紧迫性。香港《逃犯条例》与《刑事事宜及相互法律协助条例》修订风波已尘封史册,修订草案之学术价值仍然鲜活。修订草案表明香港地区对于区际刑事司法协助坚持双重犯罪与死刑犯不移交原则,严格限制协助罪行之范围。立足于修订草案,结合两地司法制度与民众态度,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为基本原则之争、法治建设与人权保障程度之差异。以"修例"为视角,基于可行性立场,原则之争并非无解,避免刻板印象,增进司法互信,助力区际刑事司法协助取得实质性进展。  相似文献   

13.
直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属地原则已被国际社会公认为刑事管辖权原则的基本原则,它对在主权领域内犯罪的本国人和外国人同样适用。如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内犯罪的刑事司法问题、引渡问题及属地管辖冲突问题等。  相似文献   

14.
为了遏制犯罪,维护"一国两制"下的社会繁荣与稳定,有必要建立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法律制度和区际司法协助制度,就跨法域犯罪的特定对象的情报通报、交换,代为取证,代为送达刑事法律文书,协助缉捕移交案犯,代为执行相互请求的刑事裁决.根据海峡两岸刑事犯罪的特点和存在问题,对待两地犯罪的执行,应当坚持我国区际刑事司法协助所应当遵循的原则,坚持和发展依靠民间组织的中介作用推动两地犯罪执行程序建设的做法,探索判决裁定的互相承认问题.并从有利于被判刑人的改造、减少司法成本、保障被判刑人的合法权益等角度,探索已决犯的移管问题和执行完毕的通报.  相似文献   

15.
我国境外追逃腐败分子的传统措施是引渡,而引渡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死刑不引渡原则。在当下中国,对于贪污贿赂犯罪死刑的立即废止尚不现实,因而死刑问题必将是我国境外追逃中面对的重大问题。我国立法中对死刑不引渡原则并没有直接规定,但是基于国际合作之需要,在司法实践中,我国依据引渡法的相关规定,通过承诺对被请求引渡的腐败分子不判处死刑来变通适用死刑不引渡原则。当引渡不能顺利实现时,我们也可以灵活选择适用引渡替代措施,以便于追逃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6.
危险驾驶机动车罪的规制体现了风险社会对于安全刑法的期待,而对于该罪行为的评价直接影响到"实害结果"的责任认定。鉴于司法实践中的困境,有必要对于危险驾驶机动车罪的构成要件认定采取适用可反驳的刑事推定原则。  相似文献   

17.
证据在诉讼中的有效性是海峡两岸刑事司法互助中难解的困局。两岸不同的证据制度和证据规则反映了对刑罚权程序正当性的不同认识,这种差异日益影响到两岸司法互助的效果。法律程序的"演示性"功能能够提升司法互助证据的公信力与证明力。海峡两岸应互信合作,借鉴与其他法域司法协助的成功经验,尽早细化《海峡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协议》的证据条款,使证据的取得与转换具有可视性和操作性,提升司法互助的成效。  相似文献   

18.
证据在诉讼中的有效性是海峡两岸刑事司法互助中难解的困局。两岸不同的证据制度和证据规则反映了对刑罚权程序正当性的不同认识,这种差异日益影响到两岸司法互助的效果。法律程序的"演示性"功能能够提升司法互助证据的公信力与证明力。海峡两岸应互信合作,借鉴与其他法域司法协助的成功经验,尽早细化《海峡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协议》的证据条款,使证据的取得与转换具有可视性和操作性,提升司法互助的成效。  相似文献   

19.
两岸刑事诉讼法律制度在罪与刑、证据制度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或冲突),导致两岸对跨境犯罪的合作打击工作不力,不利于保障海峡两岸人民权益和维护两岸交流秩序。我国大陆地区应当在适合国情的基础上,有效借鉴台湾地区的有益经验,有效解决两岸刑事法律制度冲突。同时,认真贯彻落实《海峡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协议》,逐步制定《区际冲突法》,加强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协助工作。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区际刑事司法协助的角度来论述预防和控制跨境有组织犯罪的问题,通过对区际刑事司法协助的性质、内容、遵循的原则地分析,以建立有效的区际刑事司法协助体系来达到遏制跨境犯罪的势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