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当前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矛盾纠纷的新变化对诉讼的解纷功能和诉讼外的纠纷解决机制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法院面对沉重的受案压力,不堪重负,而诉讼外的纠纷解决机制正成为化解矛盾的重要社会解压的重要良方。新时期矛盾纠纷的变化也对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运作提出了挑战。如何使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适应矛盾纠纷的变化,担负起解决社会矛盾纠纷的重任,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大调解"机制正是适应纠纷解决的需要,在司法实践中对传统三大调解的改良和整合,而"诉调结合"是"大调解"工作切入点和重要工作方法。本文通过分析三大调解工作在"大调解"机制中的作用"、大调解"衔接机制特别是从诉调结合的角度来讨论"大调解"的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2.
大调解机制的本质在于调解.调解作为一项法律制度,在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当前国内社会矛盾凸显期,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机制,积极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 "三位一体"的大调解机制,对于发挥整体优势,有效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调解与诉讼均是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调解的政策依赖性极强,诉讼过于刚性,均存在自身无法弥合的缺陷,诉讼调解作为诉讼与调解的交叉,更是存在悖于法治发展等问题,倍受学界诟病。在大调解背景下,有必要厘清诉讼调解和判决的关系,解析诉讼调解和判决适当分离的合理性,让诉讼调解和判决适度分离,重构调解制度。  相似文献   

4.
调解作为纠纷解决机制的一种,已经成为我国司法实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的诉讼在多方面存在着不同.在大调解背景下的法院审判,虽然在纠纷解决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司法效率、法律权威性、法院社会管理角色等方面都出现了相应的问题.因此,我国在推进和完善大调解制度的同时要注意对其社会效益的深入评估.  相似文献   

5.
转型时期,社会矛盾纠纷丛生催生了"大调解"机制,对这一机制进行清晰的性质厘定,从文化视角探究机制背后的法理基础和政治考量,论证其存在的合理性和生命力;从功能视角提出应对强制调解进行必要的限制,主张发挥诉调对接在这一机制中的作用,并由诉讼和调解的互动制约探索限制司法裁量权的新模式对现实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各种民间纠纷的调解,人民调解充分发挥了协助政府化解社会矛盾、增进人民内部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功能。本文以人民调解和诉讼调解的司法实践为基础,分析了我国现阶段人民调解制度的基本功能及人民调解"延伸"机制的形成和发展,为完善人民调解机制、构建人民调解和诉讼调解有效衔接模式做出积极有益地探索,对人民调解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立案前调解作为大调解潮流中的重要制度之一,其在充实诉调对接机制,实现案件分流具有重要意义。该制度为我国《民事诉讼法》新增加内容,但其立法简陋,可操作性差,司法实践效果不佳。立案前调解制度运行乏力的原因除具有立法简陋外,还具有调解主体不清、性质定位不明、调解程序缺失、缺少配套设施等诸多原因。明确立案前调解的性质为社会调解、将调解主体定位为以人民调解委员会为主,辅之以社会其他调解组织,完善立案前调解的适用程序,充实立案前调解的配套制度是完善我国立案前调解制度的可行进路。  相似文献   

8.
专业调解委员会是我市在社会管理创新体制建设过程中组建的一个专业调解劳动纠纷、医患纠纷、矿群矛盾、物业纠纷、交通事故的部门,其目的是完善"大调解"工作格局,及时调解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社会矛盾,避免激化矛盾,引发群体性事件,为社区居民解决难题。但专业调解委员会还需在实践中破除"懒政"思维,转变工作机制,建立定期专访的工作制度,构建社会组织间的协作制度才能服务好社区。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中共弥渡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调解的是矛盾,调顺的是民心,调稳的是执政根基”的大调解工作理念,按照构建“党政统一领导,综治维稳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广泛参与,县乡村组行业五级联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互对接”的大调解工作体系目标,以机制制度建设为先导,组织网络建设为龙头,实施层级管理为核心,信息化管理为平台,突出联调联动,构建形成了大调解工作“545411”弥渡模式,全力解决影虼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问题,努力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相似文献   

10.
人民调解制度有利于构建多元化的纠纷解决制度;有利于当事人实现意思自治和程序自治;有利于弥补、消除现代诉讼的缺陷和不足。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纠纷解决的需要,需要大胆对其进行制度完善与创新:实行“审调分离”;加强人民调解的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构筑以人民调解为基础的大调解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其在预防、排查、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中的作用;引入正当程序机制,实现程序自由与公正;完善当事人调解激励机制。实现“诉调对接”。  相似文献   

11.
针对大开发、大开放、大发展的新形势,舟山市普陀区积极探索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初步形成了网格调解、诉讼调解、专业调解、综合调解、人民调解五种调解模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针对大调解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进一步加强思想认识,强化组织领导;加强平台建设,完善调解网络;加强机制建设,规范工作程序;加强部门责任,提升调处水平;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  相似文献   

12.
人民调解制度是我国传统调解制度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在国际上享有"东方一枝花"的美誉。但是,随着我国国情的发展变化和新型社会矛盾纠纷的不断出现,目前人民调解制度存在适用范围不够明确、法律效力不强、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和经费严重短缺等问题。在我国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人民调解制度需科学界定其适用范围,进一步增强人民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创新人民调解工作机制,多措并举解决人民调解经费和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以此促进人民调解制度价值和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目前全国政法系统正在建立大调解机制,法院调解在民事审判中发挥着定纷止争的功用。但是,我国民事审判中的法院调解还存在权力性质的争议,并出现了一些强制调解、久调不判等损害当事人权益的现象,因此需要对调解工作中的审判权予以明确界定和具体规范。  相似文献   

14.
大调解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分流人民法院的诉讼压力,从而使法院能够集中精力处理真正需要通过诉讼方式解决的争端。同时,针对我国大调解制度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当首先对大调解进行准确定位,即将其定位于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的一种,并从机构组织、效力确定等方面、完善我国的大调解制度。  相似文献   

15.
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是解决社会矛盾纠纷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但目前两者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没有很好地衔接,尤其是人民调解制度日渐萎缩。建立人民调解与诉讼调解的对接机制,有利于社会矛盾的迅速化解,有利于缓解法院的工作压力,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通过建立相对固定的调解组织,建立专门的指导组织,形成制度化的指导机制,建立法院与人民调解的程序性接触机制,将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对接工作纳入综合治理考核等措施,实现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社会力量与审判力量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6.
在创新有效预防与化解社会矛盾体制的社会治理目标下,重新审视大调解机制仍具有实践意义。目前,郴州市X县的大调解模式运行成效显著,但存在着行政色彩较浓,调解员保障机制不健全、监督机制缺位等问题。为了使大调解机制长效运行,应当将其纳入法治轨道、并且实现调解队伍的职业化与监督机制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社会和解、调解、行业仲裁、诉讼等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历史性回顾中,可以提炼出以下历史经验:纠纷解决机制应当多元化,国家机制与非国家机制并重;须充分发挥调解机制的作用,诉讼与调解之间应有相应的联接机制;应促进仲裁制度的发展,实现国家与市民社会的良性互动;应尊重民间社会规范的独特作用,寻求民间规范与国家法的相融与合作。  相似文献   

18.
随着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快速发展,引入调解参与其中的案件也逐渐增多,如何规范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中调解适用,促进这一机制更加规范有效发挥特有价值,这一问题亟待研究.虽然我国立法层面对这一问题有所涉及,但相关规定略显模糊,一定程度影响了这一制度的实践可操作性.调解制度的灵活、高效、低成本优势使其适用具有合理性,在提高办案效率的同时,兼顾公益保护平衡,司法实践中也取得了较好效果.调解制度存在的局限性,需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探寻完善调解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启动、公告、审查等程序安排,引导民众有序参与,力争实现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双赢.  相似文献   

19.
按照《合肥市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项目书》的设定,合肥市启动了行政调解工作,使之成为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机组成部分。完善行政调解制度,推动行政调解创新工作的开展,对于建立行政、人民、司法"三大调解"相衔接的"大调解"联动机制至关重要。合肥市有关部门要不断推进和深化行政调解工作,共同努力确保行政调解工作取得新实效、实现新突破。  相似文献   

20.
为了构建和谐社会,中共中央提出了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三位一体"大调解的工作思路.采用类型学的方法,可以把"三位一体"大调解分为"松散型三位一体"大调解、"实质型三位一体"大调解和"完全型三位一体"大调解."松散型三位一体"大调解最难实行,但由于它即使不成功也不带来额外危害,而且一旦成功就有可能释放出巨大能量,同时可以较好地解决与现有调解模式的衔接问题.所以说,"松散型三位一体"大调解是最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