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汽车保有量逐年增加。给人民群众工作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令人烦恼的社会问题,产生交通拥堵、大气污染等一系列负面效应,影响了大众出行,降低了工作和生活质量,提高了社会管理成本。本文以首都北京为例,对交通拥堵现象从财政学角度剖析其原因,主要是交通基础设施供给不足、建设相对滞后,公共交通资源投入不足、服务质量不高,公共产品供给设计不科学,治理过程中的政府失灵等。结合国内外治理交通拥堵的先进办法,从财政学角度提出了科学治理交通拥堵的方案:增加财政支出,扩大交通道路基础设施供给规模;综合运用税收政策,减缓交通资源压力;适当运用经济手段,确保交通资源有效分配;发挥政府调节作用,保障交通有序运转。以期对缓解交通拥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城市道路产生拥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交叉口因其两条以上道路平面相交,各方交通流在此汇合导致降低通行能力而产生交通拥堵,是城市交通拥堵的顽症之一。排阵式交通控制技术是在不改变道路条件的前提下将同方向行驶交通流的车道数增加来缓解道路交叉口拥堵的一种先进的交通控制技术,在深圳等一线城市试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作为省会城市且交通拥堵指数接近阈值的南昌,网络调查显示,拥堵时间主要集中在上下班高峰期,机动车是最常用的交通工具,交通管理因素、交通参与者的守法意识和道路条件是造成拥堵的主要原因。因此,运用排阵式交通控制技术不仅可行而且前景乐观。  相似文献   

3.
城市快速路作为道路交通系统的主核心,其在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不过,一些问题已渐渐暴露于日常交通之中。匝道车辆驶入快速路时,合流所产生的交通冲突,导致车流行驶速度减慢,使得入口处道路通行能力大幅度降低,入口附近交通拥堵已成常态。这严重影响了城市快速路系统功能,问题亟待解决。可从车道布局、匝道控制管理、交通诱导、交通流疏导、匝道相邻地面交叉口组织优化和加强实时调整等多个方面加强组织与控制,多措并举缓解该类区域交通拥堵状况。法语境下更可能导致更多的权力滥用,而非保障另一方的权利。  相似文献   

4.
行政体制改革的宗旨应该是实现公共服务的公平而有效供给。公共服务的供给组织不仅包括政府机构,还包括市场和市民社会组织。公平而有效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体现为不同类型的供给组织间的分工与协同关系,这构成了复合治理框架体系的基础。复合治理的框架体系呼应了复杂系统的组织特征——多样性、复合性、镶嵌性、冗余性和韧性。进一步讲,供给组织间关系是政府间和部门间关系的原型,复合治理视角下的行政体制改革意味着从政府间的分工与协同关系走向公共、私人和第三部门间的分工与协同关系。改革后的行政体制呈现出政府间关系镶嵌于部门间关系之中,政府不仅是公共服务的供给组织,而且也是复合治理框架体系中的元治理者。  相似文献   

5.
城市道路交通拥堵不是单纯的人、车、路和环境的问题,还与所在城市的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管理水平等方面密切相关。当前,家用汽车消费显著增长,车辆与道路发展极不协调,交通安全教育缺失,交通法规不能严格执行,交通管理水平不高等原因,导致城市道路交通严重拥堵。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逐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实行综合治理,制定交通安全教育法规,抓好城市规划、公路建设和公共交通事业并举,从科技应用入手,推进城市交通管理工作的改革。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 ,我国机动车以每年超过 14 %的速度增长 ,道路通车里程的年增长率仅为 2 %左右 ,车、路供求关系的不平衡导致了交通拥堵现象日趋严重 ,特别是城市交通拥堵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因此 ,合理设置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机动车道标志与标线不失为一种简单可行的手段。  相似文献   

7.
乌鲁木齐市头屯河区交通管理以预见性思维倾向治理和预防事故黑点和交通拥堵问题初见成效。加强交通事故安全管理,解决交通拥堵问题,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应当具备预见性思维倾向,从"管理机制"(绩效考核)、"道路交通设施的完善"、"信息化应用"、"执法理念"、"安全教育"等方面入手,从而有预见性地去开展落实工作,达到秩序好、事故少、群众满意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家治理实践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之间存在高度耦合,乡村振兴战略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之间同样存在强耦合性。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包含了一定的国家治理能力需求,包括顶层设计与制度供给能力、资源配置能力、乡村治理体系建构能力等,当实践过程出现治理能力需求同治理能力供给低匹配困境时,这种需求便转化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直接动力,进而推动国家在制度建设与制度执行、全面深化改革、综合发展与协调发展、国家与乡村社会关系协调等方面的治理能力变革。另一方面,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则为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提供了治理能力保障,具体体现在激发主体活力、提升发展的有序性、增强资源配置效率、减少政策执行阻滞。  相似文献   

9.
城市道路拥堵治理首先是一个涉及绝大多数人利益的公共问题,其次才是一个技术问题,因此,拥堵治理符合公共性的价值原则是破解政策实践难题的关键。在阐释公共性概念和考量维度的基础上,检验武汉市道路拥堵收费政策的公共性,其结果是武汉市ETC拥堵收费政策的公共性程度较弱。为此,政府在城市道路拥堵治理问题上,应该以公共性为行为标准,充分提供市民协商的舞台,确保协商过程符合公平、公开、利益共享等价值原则。  相似文献   

10.
南宁市作为一个"骑在电动车上"出行的城市,电动车在为市民出行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城市交通拥堵及交通意外事故的频频发生。通过对南宁电动车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出南宁市电动车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政府、个人及销售商等多角度出发,提出了治理南宁电动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治安治理结构经历了"磁斥结构-磁吸结构-耦合结构"的演进路径,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之下,各治理结构呈现出其所特有的治理逻辑和基本特征。从认同性、社会自主性、公共性、参与性四个方面对三种治理结构进行比较分析来看,未来治安治理结构的发展规律,将在很大程度上同国家与社会间良性互动的耦合治理结构相吻合。  相似文献   

12.
加强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经途径,乡村振兴需要加强乡村社区治理,实现乡村社区治理的现代化。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日趋多样化,而乡村社区治理模式相对单一;城市社区服务内容较为齐全,而乡村社区服务供给相对不足。城乡社区治理在治理模式、社区服务内容、治理主体以及运行制度和机制等方面存在差异,未来促进乡村社区治理需要从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等方面来进行。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石,是厘清政府与市场之间配置资源的权责界限,创设一个法理型的现代政府制度系统,对引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规范政府行为、凝聚改革共识,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重构当代中国政府治理秩序有着重要意义。为当前改革进程中减少无效供给、提高扩大有效供给、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积极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保驾护航。本文重点从民营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产权制度、去产能、去杠杆、政府服务以及司法公正五个方面分析民营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法治短板。  相似文献   

14.
进入新世纪以来,地方政府不断展开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实践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民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尚未完善;公共服务供给的结构失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缺失;跨地区性公共服务供给失灵。究其原因,主要包括激励不够、约束缺失、保障不足、跨部门协作不够四个方面。应该从府际治理的视野来思考如何构建服务型政府,这就要求进一步理顺政府间关系、发展跨部门伙伴关系和引入公民参与。  相似文献   

15.
公共物品供给治理演变是国家、市场和社会主体竞合的社会结果,在嵌入信息化、平台化和网络化管理组织技术中,从价值链管理角度看,公共物品供给是一个多场域、多环节、多主体、全程化的协同合作整体治理创新体系和供给实践新形态。研究从价值链到公共物品价值链及其治理模式的内涵解读,比对揭示了公共物品价值链供给治理生成背景、需求响应度、主体关系、供给绩效、供给方法和供给主体能力的差异属性,以及公众消费需求导向、多维叠加流程、网络平台化组织技术手段、供给价值增值目标塑造和整体有机协同合作等特征。追溯其治理生成效应:公共物品供给侧创新发展的整体性治理及协同机制、共同价值创造的价值链供给生态圈和差异化优势、公共物品供需匹配及无缝衔接的三重效应、效能和价值双重目标框架下的"三性"治理逻辑是其合理嵌入的直接动因。并以利益协同、主体接点对接、需求管理及整体激励等策略实现对公共物品价值链供给治理的长效驱动。  相似文献   

16.
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有时存在外包失灵现象。外包失灵的具体表现为市场竞争机制的缺乏,购买程序的非完备性,社会组织存在供给方缺陷,服务供给水平低等方面。造成外包失灵的具体原因包括:政府在购买服务中存在控制导向,政府缺乏"精明管家"的能力,社会组织存在志愿失灵和合约失灵等问题。未来矫正外包失灵主要从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强制度供给、完善社会组织治理结构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7.
交通拥堵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站在构建世界城市的高度,从国内外对城市交通立法状况和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法律对策出发,阐述制定北京城市交通法规所应遵守的客观规律,指出研究和制定北京城市交通法规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并根据北京城市的特点和功能定位总结经验,引进吸收国际的经验,提出制定北京城市交通法规的目标和相关的十条思路。  相似文献   

18.
基层公共服务精细化治理是一种嵌入企业精细化管理理念的创新服务模式,相较于传统基层公共服务供给,"民众满意"和"质量至上"是其明确目标,具有精准识别对象、精度适配模式、精细管理过程和精益评估绩效等显著特征。基层公共服务精细化治理是以人的最终诉求为行动指向,通过创新社会体制机制、稳固治理基础,运用标准化、智慧化、专业化的治理工具,兼顾精准性、全程性、统筹性、考核性的治理要求,实现政府、市场、社会、民众协同推进基层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共治的供给治理格局。基层公共服务精细化治理的宜适性是对精细化治理是否适合基层公共服务供给的初步判断,由精细化治理效能、治理供给力、治理驱动力和治理引导力耦合形成,这四要素构成了基层公共服务精细化治理宜适性判断结构框架。基层公共服务精细化治理系统拥有其特定的结构和层次,其中,横向水平内容包括对象精准、内容精细、目标精确等三个层次,纵向垂直过程包括前提(治理主体)、基础(服务需求测度)、条件(靶点识别)、核心(模式和路径)、保证(精细化管理)等五个层次,横纵两条脉络构成了基层公共服务精细化治理的系统结构框架。  相似文献   

19.
作为特殊类型的公共物品,社会公益同样面临着供给的集体行动和治理责任的问题。本文基于社会公益合作供给的主体比较及社会公益的类型划分对各主体的参与方式与行为选择进行理论建构,并通过实证调查与分析,对社会公益供给中公民参与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进而提出从内部激发主体的合作动机,从外部改善合作的激励、约束制度体系的建设构想。  相似文献   

20.
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是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目标的重要一环,新时代市域公共服务供给新内涵要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目标相契合。当前,我国要实现公共服务供给从"有"到"优"的转变,必须深刻理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公共服务供给的价值意蕴,明确市域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仍面临供给主体、供给结构以及供需匹配失衡的现实困境。推进市域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应以厘清主体责任边界、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破解供需失衡矛盾三个维度为实现进路,进一步增强市域公共服务供给的多元化、均等化、精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