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租赁权"本质之争,有三种学说"债权说"、"物权化债权说"和"占有权说"."债权说"以租赁权之设立原因行为与权利本质混淆起来,应予以抛弃;"物权化债权说",混淆了权利与权能之关系,并以违反物权法定主义为由否定租赁权为物权说,值得质疑.传统物权理论,无法对租赁权本质做出合理圆满解释;"物权二元结构论"清楚地剖析了租赁权的法律关系.因此,租赁权应为物权,实为占有权.  相似文献   

2.
权利的法律结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权利概念是法律的本位概念。传统自然法学及受之直接影响的近代资产阶级法律对权利的本位性和权利的神圣性均作了深刻的肯定。现代社会随着国家干预主义的加强,私人权利领域因社会公共权力限制的加大而呈缩减趋势,与之相对应的义务则呈扩增趋势,但是这并没有否定权利作为法律本位概念的地位。历史上木同的法学家就权利之本质内核曾经得出不同的结论,但任何一说均木能概括权利本质之全貌。权利的存在样态是多样的,因此其内核也是多元的,从法律逻辑方面分析,则呈现为多层次复式结构形式。一权利的内层结构——利益利益是权利的内容和权…  相似文献   

3.
在人类思想史上,先后有多种学说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揭示了物权正当性的法哲学基础。但是若要全面地理解物权正当性的内涵,应从权利本质的角度考察作为主体的人对特定物的自求利益是如何经由国家的价值判断而获得排他性的支配权。该价值判断的基础就在于生产关系的形态及人权保障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儿童利益最大化”已经成为西方国家处理儿童事务的首要原则,但是由于这一原则的不确定性也引发了很多争议,这些争议也引发了其理论基础和实现路径的分歧:采用以权利为理论基础的路径还是以义务为理论基础的路径?意志论和利益论对权利本质的不同认识是一个根本性的影响因素,其中涉及自由主义、功利主义、社群主义对权利的不同认识和解读.对此分析不仅要区分不同路径本身的差异还要注意未成年人这一群体的特殊性.由此肯定权利路径的必要性并且针对这些特殊性对利益说和意志说进行中和,汲取自由主义、社群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有益因素在未成年人自主权和自身利益之间进行平衡.  相似文献   

5.
犯罪客体再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犯罪客体是刑法学上的一个重要范畴 ,但是一直富有争议。传统的社会关系说和西方的法益说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因而本文在考察犯罪客体理论的诸种学说后认为 ,犯罪的客体应是有层次的 ,其一般客体应是确定性的法秩序 ,权利、义务、自由、利益等只是下位概念 ,即是直接客体的内容。犯罪客体和犯罪对象虽然联系密切 ,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应分别予以研究  相似文献   

6.
在理论和实践界,人们对“权利”的本质含义还存在诸多争议。要认清权利现象的本质,就不能撇开利益机制。利益是权利的灵魂,也是解开权利之谜的“钥匙”。权利的直接本质是利益,即权利的本质形式是权利的利益属性。在权利中,利益既(主要)指物质利益,又包括精神上的利益。  相似文献   

7.
诉之利益是诉讼法学的一个基本理论范畴 ,在行政法学界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简单说 ,诉之利益是权益受到侵害或者发生纠纷时 ,需要运用诉讼予以救济的必要性。对诉之利益的把握 ,关键是对利益的界定。不同的行政诉讼种类 ,诉之利益的认定不同。诉之利益是一个与诉、诉权、原告资格和受案范围密切相关的概念。在行政诉讼中 ,它发挥着判决形成权利的机能。  相似文献   

8.
法权关系理论的发展向我们揭示了现代法律体系在权力与权利这两个基本范畴矛盾发展下的衍生变化,、法权是权利与权力的统一体,是人民权利的法律表现。而一直占据人们思维中心的义务概念,从本质上说只是权利(权力)的表现形式,从社会内容上看则是权利(权力)的利益反射。厘清权利与权力,权力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助于理解和分析现实的法律关系,而且对于正在建构中的环境权理论也多有启发。环境权利从“应然”向“实然”的转化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着力于公民环境权的创设,同时还要关注国家环境管理权的完善,二者的平衡发展才是环境权走出困境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9.
论我国犯罪客体的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努力探索我国犯罪客体本质的基础上 ,力图给我国犯罪客体定义一个较为科学的概念。笔者从分析“利益”、“权利”、“社会关系”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入手 ,研究了犯罪客体“社会关系”说、“权益”说的缺陷 ,揭示出犯罪客体的本质应归结为“社会利益”。理论联系实际 ,给我国犯罪客体定义一个较为准确的概念。  相似文献   

10.
假释作为一种行刑制度,其性质在理论界存在着奖励说和权利说之争。奖励说把假释看作是对服刑期间悔改表现好的罪犯的刑期奖励。通过缩短刑期,鼓励罪犯积极改造、悔罪自新、重新做人。权利说认为假释是基于自由刑的弹性,受刑人自己在刑期执行中因努力表现而得到的结果,因而获得假释的基础是受刑人的权利而不是国家的恩赐。通过对这两种学说理论基础的考察,提出假释既是一种刑事奖励,又蕴含着某种权利,是服刑人员回归、适应社会的中介和桥梁。  相似文献   

11.
社会福利国家的产生是众多因素作用下的产物,既有资本主义自身发展的局限性,又有福利权利的兴起,且与其他公民权利之间存在逻辑关联;马歇尔"三位一体"的"公民资格"则最终构成了社会福利国家的合法性身份。凯恩斯和贝弗里奇等"设计师"塑造了福利国家的制度构架,研究集大成者参考借鉴了卡尔·波兰尼对于社会福利本质的观点,称之为社会保护与市场机制之间的双向调节运动,蒂特马斯、埃斯平-安德森和马歇尔等以此开创了范式福利体制的学术研究,本文立足福利制度、福利体制、福利支出的理论方法的比较分析,考察总结不同类型的社会状态,系统地从类型化角度进行福利体制的模式考察,并尝试推进和解答现有研究中的迷思。  相似文献   

12.
诉讼作为一种解决当事人之间纠纷的重要方式,其不仅影响当事人权利行使的范围,也决定着法院审判权作用的边界。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原有法律规定已经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尤其在现代型纠纷中如何保障当事人的权利和利益变得极为重要和紧迫。因而如何扩大当事人诉权行使的范围成为学界与理论界探讨的话题。通过对域外制度的考察和实践发展需要,诉的利益之概念可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一剂良药。本文在厘清诉的利益之内涵与本质基础上分析民事诉讼中给付之诉、确认之诉及形成之诉中诉的利益之判断,以为当事人权利之保障和法院审判权作用范围的扩张提供些许助益。  相似文献   

13.
社会契约论是霍布斯政治哲学的重要思想,他以人性论为基础,从自然状态出发,通过对自然状态下人的自然权利和自然法的论述,系统阐述了社会契约论思想,进而建构了他的国家生成理论.在研究中必须坚持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从而促进社会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4.
票据行为是票据法的理论基础,其性质如何,各国立法和理论向来存在争议。关于票据行为性质的各种学说,发行说较为可取。但为保护善意第三人利益,各种学说都需要与权利外观理论相结合,以维护交易安全。  相似文献   

15.
论版权贸易中对精神权利的法律协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版权贸易之后,版权中的经济权利部分已转让于受让人,但精神权利部分却仍停留在作者手中,这两种不同的版权权能,因权利主体不同,在实践中的行使很可能发生矛盾,国内学者提出了精神权利的转让说、放弃说和穷竭说等理论对两者加以协调,笔者对这些理论逐一分析之后,认为穷竭说较为有利于版权贸易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6.
债权人"受领"的性质一直以来都是民法学界争论的问题,其关系到债权人迟延责任的定性。对"受领"性质之界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学说:权利说,义务说和折衷说。文章将从各国学说判例对"受领"性质的定性出发,通过对该三类学说观点进行评析,对"附随义务"、"非真正义务"追根溯源,进行更精确的界定,得出债权人"受领"的本质为权利,是否受领可由债权人自由选择之。  相似文献   

17.
利益先于权利而存在,是权利的建构基础和本质内容。利益具有主客观统一性,除法律赋予权利之力外,权利的构成要素均来自利益。权利中的自由意思实际上是利益主观性的反映;利益的主观性能够更准确地说明权利的主观内容。权利客体与利益的客观性相联系;利益的客观性能够更灵活地描述权利指向的对象。权利的本质是法律对利益的限定。根据法律对利益保护的确定性程度,权利可以分为有名权利、框架权利和无名权利。所谓"权利之外受法律保护的利益"实际上是无名权利或生成中的权利。  相似文献   

18.
关于代理权的性质,学界有五种主要学说."权力说"违反了民法理念;"权限说"回避了代理本质;"义务说"混淆了法律关系;"能力说"削弱了主体地位;只有"权利说"揭示了代理权的本质特性.承认代理权的性质为"权利",更是一种民法精神的弘扬.  相似文献   

19.
鉴于传统的权利本质学说均无法全面的指出权利的所有特征 ,对于权利本质之研究采要素解释学的方法较为合理 ,研究权利之本质实际上就是确定何种要素为最核心、最基础之要素 ,就是确定权利概念的中心词。私权之最核心和最基础的要素应为自由 ,这是由私权的产生、发展的历史所决定的 ,私法建构之权利本位要求私法建构应以自由为本位  相似文献   

20.
环境法益学说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法益学说在我国主要有权利说、秩序说和环境利益说,这些学说在揭示环境犯罪本质方面都存在不足。环境法益学说应遵循三点要求:环境法益必须成为刑法学的基本范畴,必须体现环境犯罪的特点,必须协调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权的关系。据此,环境法益新说———环境生态法益作为环境刑法的法益是比较适宜的,它体现了生态环境作为生态体系维持其基本结构和功能的稳定和发展对人类永续繁衍、发展的价值,具有社会性、客观性、全球性以及其被衡量方式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