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三农问题"首先是一个政治问题,但从法治社会角度而言,"三农问题"同时是一个法律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法问题.私法仅就农民利益问题寻求救济,而国家行为对市民社会亦难以作为,故"三农问题"由于牵涉到社会整体利益,应归于第三法域--社会法调整范畴.以社会法视角,可从降低农业人口、农村城市化和农民教育三方面,审视我国当前"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2.
社会法的产生源于社会的结构性矛盾,是伴随着国家力图通过干预私人经济以解决市场化和工业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应对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需求逐渐发展起来的.其发展经历了工厂法、社会保障法、经济法、环境法和国际法阶段.社会法的价值追求可分为外延不断扩展的三个层次:对社会弱者利益的保护、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社会法的调整原则有二:限制国家干预原则和社会本位原则.  相似文献   

3.
在"法律的社会化背景"之下,社会法兴起并不断发展壮大,逐渐成为了独立于公法和私法之外的第三法域。经济法和社会法在社会本位、调节手段等多方面有着契合之处,针对中国经济法发展中所存在的国家本位倾向和权力干预扩张的特性,社会法的社会本位思想及社会自治的调整手段等众多特点,对经济的发展无疑有着指导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依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互动理论,经济法是为了约束市场私权与国家公权的过度膨胀而产生和发展的,是整和两者的矛盾运动,使市场经济良性发展的法律路径。依此理论,我们可以更深入认识经济法的本质,经济法是连接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公私性质兼容的法律,这也决定了经济法的程序法必须和它的这种本性相适应,否则难以实现经济法的本质功效。经济公益诉讼的建立正是顺应这种时代发展要求的有益尝试,这一制度的建立也将极大地促进法治社会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对民族在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二元结构中的地位的考察中确立了民族范畴 ,从对民族共同体发展的经济动因的分析中确立了民族经济范畴 ,从而为民族经济法范畴的确立提供了基础。文章认为 ,作为调整民族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总和的民族经济法并不是凭空产生的 ,它是民族 (包括现代的民族地区 )这一主体社会经济生活的客观要求 ,这种法的关系是由它所表现的民族经济关系的内容所决定的。民族经济法范畴的确立将使得民族经济法的研究成为经济法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经济法理论全面革新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经济法作为法律体系中的重要部门法,按照传统的公私法划分,很难确定其归属。社会法作为一个全新法域,有着特殊的社会基础、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其法域地位已经确立。经济法的法律本位、调整方式和价值追求无不体现社会法精神。因此,经济法应当归属社会法。  相似文献   

7.
在"市民社会、团体社会和政治国家"的三元社会结构中,使社团组织可以成为市民社会的代言人,成为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之间的缓冲带,既有利于国家政策和法律的实施,也有利于社会民众权利诉求的释放,以私权利制约公权力,维护民众的合法利益,从而有助于社会稳定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8.
西方市民社会历经政治自治、经济自治到社会自治依次相继的三个发展阶段,市民社会理论的传统分析模式即"市民社会——政治国家"关系模式现今已失去示范意义。西方市民社会理论经移植后在我国民法领域新时期所呈现出的"市民"与"国家"间冲突的情形下,实体民事法律的制度供给更应考量"市民"与"国家"之间的良性沟通与互动。  相似文献   

9.
社会整体利益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又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个人利益的相加或等同于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是客观存在的,经济法以维护和保障社会整体利益为其存在的基础和目的.自由、效益、公平、发展四位一体和谐统一共同实现经济法的价值目标--社会整体利益.  相似文献   

10.
国有股减持问题本质上是一个政治问题,是政治权力的配置与市民社会发展格局相冲突的结果,政府治理模式由"国家主义"走向"法团主义"是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社会保障法是调整社会保障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就不可能有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法律体系是全部社会保障法律规范按照不同的具体保障项目分类组合而形成的一个系统化的有机联系的整体。我国社会保障法体系建设起步较晚,目前仍然处于探讨和逐渐完善阶段。由于所处的理论视角不同,人们构筑社会保障法体系的观点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2.
社会法一词进入我国学者研究视野的时间并不长,社会法还是一门稚嫩的学科。这表现在很多方面:一是社会法概念存在泛化的现象;二是社会法的研究方法存在问题;三是社会法研究缺乏实践的观点。目前,我国学者在各种不同意义上所使用的社会法概念难以自固其说,应予以检讨。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当前社会转型时期,诚信缺失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诚信与法治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诚信应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之上,必须依靠法律制度作保障。要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在社会诚信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从立法、司法、执法、普法、监督等各个环节、各个层面推动社会诚信建设。  相似文献   

14.
从词源学角度看,社会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国家管理职能,其核心是公权力的运用,其根本目的在于公共利益。故而社会管理的核心是公权力的运用,当属于公法领域的问题,而进一步从权力的属性角度分析,社会管理实质上更多地属于行政权的运用问题,故社会管理及其创新应当接受法律的统制。换言之,必须坚守法治主义精神,应先通过法定程序对既有法律作出修改,尔后再行创新之举。  相似文献   

15.
西方法学的传统是一脉相承的,然而构设西方法学的基础的许多概念常常是近乎矛盾的,而恰恰是这些矛盾概念之间的张力和调和为我们展示出西方法学发展的脉络和主线。在一定程度上讲,这些冲突概念的均衡是西方政治文明的精神实质,它们的冲突亦构成了它的内在矛盾,这些矛盾又进一步同国家与社会、人民主权与人权、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等诸多矛盾联系在一起,塑造了西方政治文明的基本样式。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著名的思想家、当代自由主义思想大师F·A·哈耶克以强调人的无知的知识论和进化的理性主义为理论基础,提出了其二元的法律观和新自由主义法哲学。他辨别了两种类型的社会秩序,从其中相应地推演出两种不同的社会规则;他更强调对保护其所独特界定的最高价值‘自由’更为关键的内在规则,而反对外在规则的膨胀和对内在规则的挤压。哈耶克的法哲学对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的我国提供了一个观察自己问题的独特视角和新的分析框架,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法律与社会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控制是国家主导,政府自上而下推进的一种治理手段,它通过对社会成员的行为、思想及其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以及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从而达致一定的社会秩序。在诸多社会控制手段中,法律控制是最具约束力也最为形式理性化的一种。本文简略地梳理了社会控制思想的演化,指出"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是维系社会秩序的有力手段。在对晚清以降的社会控制进行初步考察的基础上,本文指出当代中国的社会控制体系正在由改革开放之前的组织控制转变为1980年代以后的法律控制。  相似文献   

18.
法律人类学介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法律人类学 ,作了纲领性的介绍 ,对其关于“非国家”的法律观、法律的一般特征、法律的发展、法律是一种文化现象、法律多元、法律的功能等观点作了总结。作者结合近年来出现的“本土资源论”和“民间法”以及 WTO争端解决机制研究热潮对法律人类学进行了评价。作者认为我们应该把法律当作一个文化现象、重视“非国家的法律观”和“法律多元”问题、应该注重对法律的功能分析 ,为社会提供符合需要的法律资源和制度资源  相似文献   

19.
再识“责任”与经济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法责任制度是经济法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法学界论证经济法是否为独立法律部门的重要依据.法律责任的历史发展经历了与其他社会责任分离、责任逻辑的完善、责任方式的基本定型等过程,这使得部分学者按传统法律部门作为划分标准,否认经济法责任的存在,进而否认经济法为独立法律部门.按社会活动领域和法律调整宗旨的标准划分法律部门,责任方式并非划分法律部门的绝对标准.经济法具有独特调整方法,其责任制度的精髓集中于"责权利效相统一"的原则.经济法责任不仅在不同程度上综合运用民事、行政、刑事责任方式而形成独特的责任制度,而且将责任制度前置于主体制度,增强经济责任制,形成其鲜明的调整特色.  相似文献   

20.
从年初至今互联网上的"馒头"事件引发出的一连串"博弈"效应,在法学领域具有值得深入发掘的理论价值.文章采用一种"抽丝剥茧"的论证方式,对"馒头"案所涉的私法问题、宪法问题以及宪法与私法之间的博弈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阐述,对博弈各方的宪法权利、权利冲撞、冲撞协调给予了一一论证.并结合德国经验的启示,提供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宪法权利冲突解决方案,为宪法权利进入私法提供一种"实证"性的进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