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张欢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10(7):218-218,222
《九歌》作为楚辞中的重要一部分,历代对其创作性质都有不同的解释。本文试借助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对之进行重新解读。从《九歌》中神的人化出发,尝试《九歌》研究的一种新策略和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由于有着相似的生活背景和相同的爱国之心,以屈原的后裔自居的屈大均,在诗歌创作中明显受到屈原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香草”意象、斗争精神的意象和飘渺的“仙气”意象三个方面。研究屈原对屈大均的影响,对于充分认识屈大均及其诗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丁·布伯在《我与你》中提出了人生与世界具有两重性:一是“为我们所用的世界”.一是“我们与之相遇的世界”.他用“我-它”公武称谓前者.用“我-你”公武称谓后者。他强调“我-你”关系的直接性、相互性和之间、相遇.并从“我-你”关系出发.重新去认知和理解世界。布怕的思想对于冷战后不同文化间越演越烈的冲突来说.仍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孟子不动心之道--读"知言养气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中的“知言养气章”是一著名篇章,它对后世的积极影响不容低估,对于文本的理解也是众说纷纭。朱熹以“恐惧疑惑”释“动心”,让人感觉不得其要,通读全文以“恐惧疑惑”作为“动心”的完整理解显然是狭隘的。告子也非“未为知道”,与孟子相比较只是工夫的入门处不同。  相似文献   

5.
小说《孽子》是白先勇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它代袁了台湾同性恋小说的最高成就。目前的研究对白先勇小说中月亮和冬日等意象群落有所研究,但是作为“家”的意象提到不多,而且“家”与“父亲”形象的异形同源未曾有人提到。在《孽子》中,“家”和“父亲”的形象合二为一,且“父亲”形象在超越道德感后带来了人性回归。  相似文献   

6.
《周易》早于西方明确地提出管理的权变理论,它强调管理应该依“时”、“位”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对策,但必须以遵守“中”道为原则。以《周易》中的《乾》、《革》两卦为例,它们体现了管理的灵活性与规律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汉乐府名篇《陌上桑》是个有价值的观照点.其中的使君历来被视为影响主题的决定因素,有人认为他是揭露对象,有人则认为本诗是通过罗敷对他的“面对面斗争”而歌颂她“反抗强暴”的“斗争精神”;甚至有人视为“严肃的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的问题”.文学批判所依据的是作品提供的形象,形象活动的背景是要看的,但不是从史料中寻找脱离形象分析的解释依据.《陌上桑》中的使君,始终是个温文尔雅的人.他在特定的场合见了特定的美人而惊异并表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典美学意象范畴的研究是当代意象美学研究的学术基础。《周易》是意象范畴的思想源头,其意象观从词源和思想层面奠基了意象范畴。《周易》的哲学思想在其实质上会通于西方的存在论现象学,借鉴海德格尔思想对其意象观进行阐释既是最切合《周易》思想的探究,也是对意象范畴的正本清源。在存在论现象学的视域下,《周易》中的“意象”并非含“意”的易象(卦爻象),而是圣人以易象所像、所立之象,亦即作为“意”的道之现象,美是向感性觉知开放的意象。这一意象观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意象范畴对美的本质的领会和解释。文章从存在论现象学视域对《周易》意象观的美学内涵的揭示,提供了一个从源头处洞察中国古典美学意象范畴和源始地解决意象美学研究中的一些重大问题的理论视界。  相似文献   

9.
“耻”是主体受到他人的侮辱,或者内疚于自身的不足、过错而产生的一种痛苦体验.自管子始,“耻”成为一种道德要求.在《论语》中“有耻”是士人人格修养的首要目标.“耻”作为一种道德要求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是一种远恶向善的道德自觉;它以一种消极的、痛苦的情感体验,从反面督促人们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做不该做的事,起到了道德堤防的作用.而《论语》中的“耻”不仅体现了孔子对人的主体性、自主性的重视,也体现了中国哲学的自律精神.  相似文献   

10.
《党校科研信息》1990年第20期(总第106期)刊登季传亭同志《“五四指示”有两个全称》一文,提出在党史教科书及文章中对“五四指示”同时使用《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和《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两个名称,造成一些问题和疑问,不利于普及党史知识和党史教学。这个意见是有道理的。但季传亭同志的文章,还提到在1962年康  相似文献   

11.
文学源头《诗经》婚恋诗歌“水”意象大量存在,并与女性、婚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婚恋诗以其特有的魅力表现出了不同凡响的生命力,它开创了诗歌歌颂情爱的先河。今天对水意象参与情爱诗的表现类型、生成原由及水意象的原型意蕴等方面进行探讨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通过“上海小姐”王琦瑶传奇的一生写尽了上海四十年的沧桑变化,有人把它归为“城市小说”,也有人认为它是“海派文学的代表作之一”,更有不少学者认为《长恨歌》应归属到女性主义文学的行列,研究视点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同。文中从《长恨歌》主题研究的角度出发,试图归纳出学界对这部长篇小说主题研究方面的成果。  相似文献   

13.
于鬯,字醴尊,号香草,清·江苏南汇人。生子咸丰四年(1854年),卒于宣统二年(1910年),登光绪丁酉拔萃科,未仕。曾师事张文虎和钟文蒸,王先谦是他补禀膳生时座师,与俞樾等有往还。著作有《香草校书》、《香草续校书》、《战国策注》、《周易读异》等20多种。于氏对《内经》的校注,见《香草续校书》,该书是他继校注经部著作的《香草校书》之后对子、史部著作的校注。于氏校注《内经》只限于《素问》凡103条,不及《灵枢》,然在行文中对《灵枢》亦多所征引,说明对《灵枢》并非没有研究。本文拟对于氏的校注进行分析,以期对当前学习和研究《内经》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纵观中国古典戏曲,“哭戏”可谓俯拾皆是,但这些哭都只是戏中的小插曲,并没有贯彻全剧。而《长生殿》中的“哭戏”却是贯穿整部剧作的始末,是此剧的重头戏,“哭戏”其中一个特征是主要通过曲词、动作和对白完成,另一个特征是大量运用各种悲情意象传情达意。  相似文献   

15.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是阴阳学说表述自然界中的气候现象和植物生长变化,以及人体生理病理活动的内容,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由于历代医家从不同的角度对此有着不同的解释,本文拟就此作一分析。一、历代医家的注释:唐·王冰说:“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此处的“天”、“地”,颇不具体,有似未解。明·张景岳说:“阳生阴长,言阳中之阴阳也,阳杀阴藏,言阴中之阴阳也。盖阳不独立,必得阴而后成,如发生赖于阳和,而长养由  相似文献   

16.
“医门多疾”在《人间世》中作为一个“喻辞”,形象地表达出颜回急于入世救民的心情.“医门多疾”蕴含政治理性、入世精神等方面的思想内容,属于《庄子》散文“三言”中的“重言”.进一步而言,“医门多疾”可视为一个“隐喻”,是理解《人间世》乃至庄子哲学的一个线索.它所包含的思想观念、精神品格最终在庄子哲学中被一扫而空.  相似文献   

17.
托马斯.哈代是一位伟大的小说家,其作品《德伯家的苔丝》是一部经典的爱情小说,他利用原形批评这种文学手段,在其作品中渗透了多种原型意象,如颜色、太阳、以及圣经原型。《圣经》对哈代的思想有着深远持久的影响,他借助圣经中的神化原形意象,渲染了苔丝悲剧性的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丑陋罪行。《德伯家的苔丝》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同时也是一部关于自然,关于宗教的小说,这也是这部作品能够经久不衰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8.
对上级,不称“同志”称“老板”。少数党员干部为“赶时髦”,开始称各自领导为“老板”。这种现象的实质是强调两者之间的个人依附关系,其目的不言自明。这种称谓的变化不是简单名称的替代.而是一种心理意识变化的体现,是一种典型的“精神贿赂”,随之而来的“百忙之中”、“亲自”、“重要指示”等溢美之辞不绝于耳,以至于领导讲的平常话,也要组织讨论,传达学习。  相似文献   

19.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译本颇多,由于对原诗中"白日"意象理解不同,其英译本对"白日"的翻译也存在很多差异。因而可以从这一意象出发,追根溯源以确定其意义,进而用回译的方法检验各个译本对此意象的翻译后而得的效果,以此来探讨中国古诗的英译问题。  相似文献   

20.
苏轼“以议论为诗”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早的源头可追溯到尧舜时代,《诗经》是其重要的里程碑。入唐后杜甫拉开“以议论为诗”的序幕,韩愈有重要的承前启后之功,至宋代苏轼则最终确立了这种艺术形式。苏轼“以议论为诗”,大致有纯议论式与议论意象融合式,具体分为咏物时含“理”、借形象发议论、议论“带情韵以行”三种情况。苏轼的创作实践不但遵循艺术创作思维的规律,也符合艺术创作的本质,开拓了宋诗新体制,尽管成就中有缺陷,但掩不住它的整体光辉。苏轼站在盛唐诗的顶端,发展了宋诗新体制,对后世诗歌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