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8 毫秒
1.
随着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在人大通过,“大部制”进入小范围实施阶段。目前社会上对“大部制”改革出现的一些高估“大部制”改革作用的模糊认识,看似拥护和支持改革,客观上却可能产生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副作用。认真分析,可以得出行政机关内部分权意义不大,外部制衡机制是限制行政权力的关键的结论。将“大部制”改革等同于政治体制改革的看法,无论从逻辑还是经验上看都是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2.
在自上而下的"大部制"改革过程中,"监督"一直是"行政三分"探索的一个重点与难点"。行政监督"直接关乎"大部制"改革的成败。当前的具体国情和一些实施"大部制"改革的地方特色模式,把"行政监督"作为单独的一个模块置于大部制改革的环境下,监督权的设计和配置大都局限于行政内部,缺乏独立性,监督权的实质意义甚微。在落实三分制改革过程中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督机制是其取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大部制改革为核心的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的序幕已经拉开。先进的行政理念是大部制改革能够取得预期目标的必要条件,而落后、陈腐的行政理念必然极大影响改革的效果,阻碍改革的顺利进行。因此,要想使大部制改革能够顺利推进,就必须树立民主行政、服务行政、法制行政等先进的行政理念,否则大部制改革只会事倍功半,或是徒有其表。  相似文献   

4.
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随着中央将“大部制”改革确定为我国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途径,国内一些城市也对“大部制”改革进行了积极地探索与实践。深圳在遵循中央关于“大部制”改革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于2009年明确提出对政府机构实行“大部制”改革。深圳此次“大部制”改革最大的亮点在于提出了要按照行政决策权、行政执行权、行政监督权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要求对行政机构进行重新整合的“大部制”改革方案。深圳此次改革,因其范围广、力度大,而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在对深圳“大部制”改革的背景、动因、改革的亮点与作用等方面进行剖析的基础上,就此次改革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思考,以期对此次行政体制改革能有所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当前大部制改革中,采取统一调整模式、程序或单一调整模式、程序对行政组织和行政职权进行调整,客观上对行政主体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包括形式上行政主体资格的消灭、产生和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的质量提升。随着大部制改革的深化,一方面要实现政策推进式向法律推进式转型,以法律保障大部制改革程序的法制化,另一方面要通过完善行政组织立法体系,通过法律来规范行政主体制度,以同步推进大部制改革与行政主体制度变革的契合。  相似文献   

6.
我国理论界认为大部制是国外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可以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现代行政管理模式。我国以大部制改革为核心的政府机构改革,目的是为了解决当前行政体制运行中存在的一些根本性问题,打破部门利益化,带动政府转型。构筑大部门体制需要对政府机构设置进行通盘考虑,循序渐进,自上而下进行。大部制改革的策略和方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大部制是一个外来词,最早在我国最高官方文件中出现是2008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但事实上在新中国建立之初,就开始了大部门设置和改革的探索。文章首先从行政生态视角出发,构建了包含政治周期逻辑、国家战略逻辑、党政关系逻辑、政府职能逻辑和组织结构逻辑的五维分析框架;进而以国务院机构设置为考察对象,将我国大部制改革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以精简机构为核心的大部制改革、以转变职能为核心的大部制改革和以党政统筹为核心的大部制改革,系统分析了每个阶段大部制改革的约束条件、主要做法、典型特征和主要问题;文章最后讨论了当前大部制改革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并指出了未来的可能出路。  相似文献   

8.
大部制是中共十七大提出的关于行政改革的新理念、新思维,也被学界认为是我国行政改革的新起点、新突破。大部制究竟为何物?其内在的深层次思考和价值取向是什么?为什么大部制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科学呼唤?对于这些问题目前学界论述很少,大多只是停留在共时态的点状思索,本文试图从我国行政改革的历时态回顾中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性思考。  相似文献   

9.
大部制:当前我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总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大方向是实行大部制,实行大部制有利于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解决长期存在的职能过度交叉问题,有利于行政组织决策、执行、监督的分离,有利于降低行政成本,有利于转变政府直接进行经济干预和市场管理的传统做法。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应与持续的外力推动相结合,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监督体制相结合,与建立和健全法制相结合,与地方实际相结合,并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  相似文献   

10.
在中央推行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之后,地方政府必然迎来新一轮的机构改革,各地如何选择自身的改革路径和方案,将是地方政府面对的问题.目前,我国的地方政府机构设置,仍然存在着机构林立、职责交叉、政出多门、相互推诿挚肘等问题,势必会影响地方政府服务水平.大部制改革的本质是解决“三权”的合理划分与相对分离.大部制下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应遵循满足需要、总体统筹、系统整合、制约协调、总揽分别的原则,既要体现与中央大部制改革的对应性又要体现自身特色,从国家权力结构上予以推进.这些问题的解决之道,就是在地方政府推行大部制改革,科学合理地设计地方机构改革方案,并加以有效组织实施.  相似文献   

11.
政治体制改革为什么会滞后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力首先来自于人民群众的改革要求 ,其次是来自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就目前而言 ,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出于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的要求 ,在一定发展阶段内就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 ,我们首先要立足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的现实来确定政治体制改革目标 ,主要包括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解决政治腐败 ;加强舆论监督 ;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其次要从人民群众对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出发 ,确定政治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 ,主要包括 :改革选举制度 ;保障个人权利 ;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  相似文献   

12.
适应新形势,深化投资体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是一部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而制定的重要法规 ,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投资领域最全面、系统的改革方案。它的颁布为我国投资领域今后一个时期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标志着我国的投资体制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今后一个时期的投资体制改革要围绕改进政府投资管理、加强中央政府的调控能力、建立国有投资项目的效益保证制度等深入展开  相似文献   

13.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最佳路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行“存量改革”与“增量改革”并重的政治体制改革战略,把党内民主建设作为“存量改革”的重要任务予以加强,把公民社会培育作为“增量改革”的重要内容予以推进,是我们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最佳路径选择,也是我们透彻理解当代中国现代化模式选择艰难性的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经历的六次政府机构改革的回顾,指出在历次机构改革中存在启动改革的被动性,政府职能转变不彻底等共性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必须要提高各级政府干部对机构改革必要性和革命性的认识,把政府职能转变作为机构改革的主线,坚持依法治编以及增强改革的动力等。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建设涉及到经济、行政、政治的管理制度、体制和机制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而从当前我国社会的矛盾问题看,后者更具有根本性。为此而进行的创新和改革就应当是一个微观创新和宏观改革相结合的方案,是一个行政改革与政治改革并举的方案,是一个党的领导制度创新和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兼顾的方案。只有这种意义上的创新和改革,才能保证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得以如期实现。  相似文献   

16.
在席卷欧洲行政改革的新公共管理浪潮中,英德两国的警务部门并未如外界所想象的那样按照既定模式进行改革。英国警务部门采取了对抗策略保存了原有的大部分组织制度与文化。德国警务部门则采取能动改革主义,逐步地修正新公共管理思想,最终抵御了改革的全面冲击。从两国警务改革的经验来看,我国警务改革应该改变“警务易改”的观念,建立改革的能动机制、长效机制、沟通机制,并科学地选择并适用西方理论。  相似文献   

17.
作为行政文化的精髓、行政理论的最集中体现、对行政实践的本质反映,行政精神在行政理论和行政实践中居于核心地位。行政精神的缺失必将导致行政改革的失魂,使得行政改革的方向不明、架构苍白、运作缺乏准则、组织缺乏责任、结果无从检验。行政改革的核心就在于塑铸现时代的行政精神,并贯彻于改革的全过程,这是有力的行政理论和成功的行政实践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8.
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造是当前企业改制的一个重要方式,它又分为企业整体改制为公司和企业部分改制为公司两种基本形式。企业整体改制为公司时,需注意正确处理新股东的加入与原企业债务承担之间的关系;企业部分改制为公司时,则要正确识别企业的分立重组行为与企业转投资行为之间的差异,从而正确处理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造后的债务承担问题。  相似文献   

19.
法院管理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法院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法院内设机构、人事管理、审判业务管理的行政化,严重违反了审判规律,影响了管理效能的发挥;法官管理制度的缺陷,导致法官职业大众化,法官队伍整体素质难以提高,不能适应和胜任审判工作的实际需要;法院财力供给的地方化,在一定程度对司法公正构成制约和影响;法院内部与外部对法院管理改革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使法院管理改革难以得到执政党和社会各界的充分理解及支持。因此,法院改革应当以提高司法效率为目标,以实现司法公正为根本,以法院管理的理想模式为坐标,系统改革我国的法院管理。  相似文献   

20.
审委会改革是司法改革的重要环节。由于制度设计和运作程序上存在诸多问题,审委会制度“瑕疵”日益凸显,因此必须顺应司法改革的时势,遵循司法审判的规律,对现存审委会制度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