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第三者”之精神损害赔偿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眼于充分保护“第三者插足”案件中无过错配偶方的合法权益 ,对“第三者”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 ,论证了“第三者”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的缘由 ,通过对“第三者插足”侵害客体的分析 ,阐述了对现在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反思。  相似文献   

2.
针对当前严重危害社会的“第三者插足”现象,仅仅依靠道德调整是远远不够的,应借助法律手段对“第三者插足”行为进行惩罚,将其明确界定为侵害配偶权的民事侵权行为,并辅之以相应的责任机制。  相似文献   

3.
试论“第三者”插足对配偶权的侵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三者"插足他人家庭与配偶一方通奸是时下颇为敏感却又司空见惯的问题,我国立法对配偶权规定的不足导致受害人无法得到很好的救济.本文对配偶权的一般问题进行了分析,明确其内容和性质特征,并重点就"第三者"插足对配偶权的侵害及因此产生的民事责任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4.
由于西方性自由和市场经济副产品的影响,第三者插足造成夫妻不和感情破裂,婚姻家庭解体的情况日趋突出,已成为影响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安定的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因此,在我们加强依法治国的今天,认真研究第三者插足对婚姻家庭的破坏作用,探讨对其制裁的方法,完善社会主义婚姻家庭法规,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依法治国方略的落实,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第三者的内涵所谓第三者,是指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进行姘居、通奸,造成他人夫妻关系紧张,家庭关系恶化,甚至导致他们离婚的行为人。从审判实践和当前社会上存在的现…  相似文献   

5.
“第三者“侵权民事责任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婚姻家庭关系中的"第三者"是指由于过错而与有配偶者进行性行为,侵害了对方的配偶的合法权益,且造成了损害后果的人.第三者的行为具有违法性,侵害了受害人的合法民事权益,特别是侵害了他人的配偶身份权,为了制裁民事违法行为人,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婚姻家庭关系的稳定,应追究第三者的侵权责任.第三者与行为相对人属于共同侵权行为人,应共同承担侵权责任,主要是对受害人的精神损害予以精神损害赔偿.  相似文献   

6.
现行婚姻法中完全无过错离婚制度的建立以及故意侵害配偶权补救方面的立法空白在实际上减轻甚至取消了某些配偶或第三者侵害配偶权的法律责任。尽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中确立了照顾无过错方的原则,但这显然不足以抚平无过错一方的精神创伤,更不能有效地制裁破坏他人婚姻家庭关系的“第三者”。为此,《婚姻法》应尽快确认“第三者”侵害配偶权的侵权责任,通过这种立法保护,使婚姻家庭关系不受非法干涉,这是我国《婚姻法》目前所应承担的任务。  相似文献   

7.
一、第三者行为是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侵权行为 认定第三者行为构成侵权需解决如下问题:(1)第三者行为侵犯了受害人何种权利,或者说造成了何种损害。因法理上有“非侵害既存法律体系所明认之权利,不构成侵权行为”的说法,对第三者侵权行为的认定一直存在障碍。有关第三者所侵犯受害配偶之权利,现有谓名誉权、  相似文献   

8.
随着西方人性解放的思潮涌入中国,越来越多的人追求性自由,与此同时婚姻中第三人也越来越多的出现。第三人与配偶一方存在不正当男女关系,严重侵犯了另一方配偶的配偶权,影响了他人婚姻家庭关系,导致他人婚姻家庭关系的瓦解,然而当下我国法律并未对配偶权以及这种侵权行为加以规定,使受害方配偶无从依据法律规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为了维护社会家庭关系的稳定,配偶权的规定以及第三人侵害他人婚姻家庭关系的侵权行为应当纳入法律规制范围的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9.
防卫行为侵害第三者法益包括四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防卫行为的结果发生于第三者,对此应采用综合分析说,视具体情况分别成立紧急避险、假想防卫或普通犯罪。第二种类型是侵害者利用第三者之物,防卫者反击时损害该物的情况,这应成立正当防卫。第三种类型是侵害者将第三者的人身作为工具加以利用,防卫者反击时伤害到第三者的情况,这也属于正当防卫,但在成立条件上应从严解释。第四种类型是防卫者利用第三者之物导致该物损害的情况,对此需视情况分别成立紧急避险或正当防卫。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刑法理论和立法精神,通过对当前学术界关于“交通肇事后逃逸”和“逃逸致人死亡”不同理解的评析,认为是否构成“交通肇事后逃逸”,决定于逃逸是否可能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而不决定于行为人是否负有某种义务;“逃逸致人死亡”的行为人应当是明知自己的逃逸行为可能会致伤者死亡,即在主观上必须是间接故意,而且只能是间接故意。  相似文献   

11.
立法上,将奸淫幼女型犯罪规定为强奸罪,运用了法律拟制的立法方法;司法上,对奸淫幼女犯罪的案件事实认定时,只有明知对方是不满14周岁的幼女而实施奸淫行为的,才构成犯罪.这里对“明知”的认定既包括直接证明也包括推定.法律拟制和推定在法律适用过程中发挥着各自的功能性价值,都为司法带来便利与效率,但它们的创制和适用必须受到约束和限制,不能僭越侵害被告人利益和突破国民预测可能性的边界.  相似文献   

12.
所谓强奸,笔者认为,应是指行为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违背对方(不仅仅指妇女)的意愿,强行与之发生性交的行为。强奸行为侵犯的客体是他人不可侵犯的性权利,同时严重损害被侵害者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尊严。本文试结合国内外强奸犯罪的实际情况及国外有关强奸犯...  相似文献   

13.
误收假币后故意使用的行为侵犯了货币的法定地位、货币的公共信用,并可能侵犯公私财产权,因而具有刑事可罚性,应当以使用假币罪定罪处刑。在犯罪认定时,客观要件之中的“使用”行为不应以置于流通为必要;只要能够根据基础事实予以合理推定其主观上为“明知”,就足以认定其符合本罪的主观要件。由于该行为的期待可能性较小,因此处刑时应结合我国针对误收假币后故意使用行为的立法变动情况,对于数额较大的情形原则上只判处罚金刑,而是否侵犯公私财产权这一随机客体也共有影响量刑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重婚罪是指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行为。无效婚姻可以成立重婚罪。我国刑法对重婚罪的规定,在罪状表述上照搬了大陆法系国家的立法模式,同时对事实婚姻加以认可,导致同时娶两妻在定性上的矛盾。因法律重婚而构成的重婚罪是结果犯,其追诉时效起算时间应从犯罪之日开始;因事实重婚构成的重婚罪是继续犯,其追诉时效起算时间应从犯罪终了之日起开始。  相似文献   

15.
浅析我国婚姻法中的离婚损害赔偿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是指配偶一方违法侵害他方的合法权益 ,导致婚姻关系破裂 ,离婚时过错配偶对无过错配偶所受的物质和精神损害承担民事责任的法律制度。我国 2 0 0 1年颁布的《婚姻法》专设“救助措施与法律责任”一章 ,新增了这一制度。这标志着我国婚姻家庭法制建设又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使法律对婚姻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护更进一步 ,使司法机关对相关案件进行裁判有了法律依据。本文首先对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现实意义和内容加以介绍 ,又着重阐述了其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1.《婚姻法》第25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应准予离婚。”这表明了离婚的实质性条件为感情是否确已破裂,而程序性条件则为进行调解,二者均为离婚的法定条件。2.正确判断夫妻感情是否确已破裂,是处理离婚案件的关键,认定夫妻感情是否确已破裂,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要有发展的观点,不能固定、静止、不变的看问题,影响夫妻感情变化的因素是多样而又复杂的,我们在认定时,要看到过去,更要看到现在、将来,全面进行分析,不能只看一时一事,也不能轻信当事人陈述。3.根…  相似文献   

17.
生育权的权利主体系合法婚姻关系成立的“抚育团体”。夫妻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单独作为完整意义的生育权主体而存在。无论是出于夫妻感情破裂,还是因其中任何一方的生命权被剥夺,从而导致“抚育团体”破灭时,生育权的主体也就不再存在了。  相似文献   

18.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中,“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是该犯罪构成客观要件要素;在“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认定上,只要受贿人收受了请托人财物,受影响的其他国家工作人员已经实施了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不论谋取的利益是否实现,均可构成该罪;该罪中的“不正当利益”包括其本身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国家政策和国务院各部门规章规定的利益,也包括除行贿手段之外在其他程序上违法而取得的利益。  相似文献   

19.
犯罪结果论     
犯罪结果论刘生荣一、犯罪结果的新观念(一)犯罪结果的概念。关于犯罪结果的概念,我国刑法学界有不同的界说,李洁博士将其归纳为三种类型,第一种为侵害说,对此虽有不同的提法,但在犯罪结果的质的规定性上存在着共识,即把犯罪结果定义为对犯罪客体的侵害;第二种为...  相似文献   

20.
在经验研究中常常会发现,女性学者偏好选用质性研究方法探讨女性话题。通过比较国内外研究趋势发现,性别与研究方法偏好之间只是阶段性的相关;诸如父权制、消费社会、大众传媒等“想象的他者”是女性学者构建理论解释的重要切入点;而研究关系中,研究主体对研究客体的“情感剥削”与研究客体对研究主体的“权威依赖”,对于具有“天然优势”的女性研究者亦不能幸免,继而引发了对质性研究本土化及学者自省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