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8 毫秒
1.
自然是人类的根 ,是人类的栖息之所 ,人类要维持自己在自然界中的持续存在与发展 ,就必须把握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1.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内涵要想使人类在发展的进程中不存在发展的“极限” ,就必须从现在开始认真节制自己的发展实践 ,约束人们对自然开发 ,向大自然索取的方式与限度。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人类开发自然 ,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 ,生活条件日益优越 ,但同时也对自然造成了空前严重的伤害 ,使人类自身面临着深刻的危机。因此 ,为了子孙后代的利益 ,我们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 ,设法使人类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2.
人类社会的现代发展,也就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发展。即在一个和谐有序的生态环境中实现人类自身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它不但应该关注和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而且更应该关注和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3.
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双重价值关系。自然以它的过程、力量影响社会,直接、间接地由它自身或在人的参与下对社会发生作用。人同时也对自然界发生作用。人的生存资料不是从自然界现成得到的,而是通过改造自然对象的活动来获得。人由于受自身的认识能力和社会条件的限制,造成人对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人与自然是伙伴关系,人类应该调节自身行为,积极寻找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和途径,使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获得双赢。  相似文献   

4.
从价值视角来审视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人类关注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基本思维方式。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分析,传统价值视野片面强调人类的主导作用,使人与自然之间的价值关系失衡,严重阻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在新的世纪,人类应以多维价值视野重新看待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平等和谐地发展,从而保障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经济高速增长、环保意识缺失、对GDP的崇拜等因素,正在引发整体性的环境恶化,孕育着生态危机。它在实践中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进而导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失调,在理论上它也是文明的人类对生态的不文明,它的存在是社会不和谐的重要表现。因此,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调适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6.
在现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倍加受到人们的关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把自然仅仅看作为人类主体意志的纯粹的实践对象,自然失去了自己的主体性,只是作为一种为了人的生存而存在的单纯的客体。同时,控制自然作为一种非理性的工具而存在,它又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指导人们的思想,以加速对自然的控制,达到人类无限欲望的需求。相反,控制自然曾经作为人类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媒介而存在过,但是这种存在确是昙花一现。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越来越疏远自然,造成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威廉·莱斯继承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生态思想,他提出,人类控制自然的目的在于控制人类自身,而人类控制自然的危机来源于伦理的缺失,针对这样的问题,人们必须做到从控制自然的观念转向解放自然,实质上是要达到人性的解放。  相似文献   

7.
文明,它表征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与整体面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人类只有以科学的发展现为指导,善待自然,建立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的科学发展,才能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生态文明,它离不开政策的支持,离不开经济的支撑,也离不开文化意识的潜移默化,这三者有机结合,互为补充,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解决好的问题,而所有的一切活动都是以人为主体的,今天培养生态公民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8.
人与自然之间虽有对立的一面,但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两者之间愈加明显地趋于统一:人生活在自然的整体之中,同时人又通过劳动实践活动改造着自然,使自然人化。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只有在社会中才能达到高度的统一。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关系。正确理解这一关系,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  相似文献   

9.
杨国英 《工会论坛》2007,13(6):126-127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进一步恶化,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并重新定位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本文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和意义及如何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展开论述,为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思考。  相似文献   

10.
党中央提出树立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艾菊谐社会。和谐社会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与人之间要和睦相处,另一方面是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但人类如何看待自然,如何看待自己和自然的关系,却经历了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生态女性主义自然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女性主义自然观随着生态女性主义理论的产生而形成.它把自然概念和女性概念联系起来,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男性与女性的关系存在某种相似性,人类对于自然的统治和压迫类似于男性对于女性的统治和压迫.从这一个崭新的视角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关于自然的根本观点.生态女性主义自然观要求解除所有统治女性和自然的观念架构,建立一种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女性和自然等"其他人类他者"的共同发展成为一致的行动.  相似文献   

12.
塑造论哲学的落脚点是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发展进步、人和社会全面而持续发展进步问题的解决,换句话来说,塑造论哲学正是为了论证人及解决人类在当代面临的一系列严峻问题,而提出的一个元哲学的基础,这突出涉及到关于人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问题。塑造论哲学针对哲学的对象、体系、方法难题,提出了一个:在自然塑造人中把普遍性给予文化人类,在人塑造自然中把必然性给予人类文化的双向建构图式,认为主体和客体是在人与自然的双向塑造中,才得以确立的。在自然塑造人类和人类塑造自然的双向建构中,必须注重人和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一、…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要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而马克思的实践自然观理论是可持续发展的哲学基础。马克思的实践自然观认为,人与自然密切联系的媒介是实践,人类的实践活动推动了"天然自然"不断向"人化自然"转化,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中介。其基本特征表现为,阐发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突出了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强调了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统一,而可持续发展是实践自然观的本质规定。  相似文献   

14.
当今时代,人与自然关系所发生的种种冲突,已经危及到了人自身的生存,由此也引发了许多人与社会的矛盾冲突,因此必须在发展观中十分重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必须理直气壮地坚持"人类中心论"的价值取向,但必须克服以往对自然的非理性态度。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人的生活需要,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和体现。  相似文献   

15.
蔡永海 《理论前沿》2007,502(13):21-22
当代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人类在谋求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没能正确地处理好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的关系问题而导致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其底蕴是生态伦理制约。  相似文献   

16.
社会发展与代价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价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它的产生与存在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它是基于人们具体的价值选择和目的设定而出现的。代价主要有三种基本类型,即人类主体性的缺失,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扭曲,以及人文精神的遮蔽。为了减少代价的付出,需要确立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现代化目标。  相似文献   

17.
马恩关于未来社会和谐发展的论述包含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和谐发展四个方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类只有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才能和自然和谐相处,而根本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途径是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整个社会制度。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实现和谐社会创造着坚实的基础,未来和谐社会表现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其矛盾通过自身的调整来解决。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人与人和谐相处、使社会成为自由人的联合体,是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上,在克服物的依赖的基础上,人的体力和智力、能力和志趣、道德精神和审美情趣会得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经济持续是基础,生态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目的。企业与自然的关系是可持续发展中人与自然关系的集中体现;企业与自然是内在自然性与超越自然性的对立统一;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是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变化在企业管理上的必然反映。当代社会在强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同时,也同样要求企业与周围环境的和谐与兼容。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个部门法,"环境法"比传统的"环境保护法"称谓更科学;"环境法"应以"人类利益"为中心,"生态利益中心论"不妥当;环境法调整环境保护关系,而不是调整所有"与环境有关的人类行为";环境法通过调整人与人的行为关系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不直接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类社会步入到高速发展时期。高科技给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生态环境却快速恶化甚至危及到人类生存。严峻的现实迫使人类必须重新审视与自然的关系。通过研究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得到些许启示用于指导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对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都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