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对娄底城区道路交通管理存在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从协调城市交通中人、车、路和交通环境四者之间关系出发,通过科学的交通组织和对城区现有交通管理难点问题进行合理改善,并提出了一系列的交通综合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2.
交通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道路畅通及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所以交通安全问题始终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机动车保有量不断增长与现有道路基础设施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交通拥堵越发严重 ,交通事故居高不下。道路交通管理者面对如此严峻的交通形势 ,如何实施科学管理 ,如何建立既有针对性又有超前性的交通管理新机制 ,正亟待广大交通干警在立足实践的基础上 ,大胆探索。道路交通系统是由“人、车、路”构成的动态环境 ,在解决道路交通的三要素即人、车、路之间矛盾的过程中 ,道路交通管理者应把握“人”这一决定性因素 ,开展多种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 ,从提高道路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安全意识入手 ,以达到“一人管理 ,万人遵章”的最优效果。  相似文献   

3.
随着道路交通迅速发展,交通拥堵、交通秩序不佳和交通事故上升等现象不可避免地出现,给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有人提出用“动态交通管理”来改善管理工作的被动局面,以提高交通管理水平。笔者认为,这种提法非常适时,因此从概念、理论依据及实践上进行研究非常必要。就此谈以下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4.
道路交通拥堵是目前越来越引起公众关注的社会问题,建立快捷、安全、有序的现代化城市交通管理模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许多城市在道路建设中缺乏对未来道路车流量的预见性、超前性规划。交通管理要凸现科学人文关怀;对交通违法行为实行“零容忍”警务政策,科学、严格、规范管理,确保道路交通安全、有序、畅通;同时,要科学用警,打造警务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城市道路交通事故数量持续上升、交通拥堵成为"顽症"等现象与城市道路交通设施随意设置、管理不到位、部门之间不协调等问题不无关系。城市道路交通管理部门应从严格科学设置道路交通设施、加强管理与做好维护工作、普及知识与做好宣传教育等三个方面着手,确保道路交通设施发挥其应有的维护交通秩序、保证道路畅通安全、减少减轻交通事故发生等功能与作用。  相似文献   

6.
公安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是平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安机关道路交通管理部门在工作中应当坚持理性、平和、文明、规范,实现公安交通执法管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坚持社会管理创新,实现管理与服务的统一;坚持主动跨前,问计于民,不断拓宽交通管理工作参与渠道;坚持精细化管理手段,最大限度提升道路通行效能和完善运行环境;坚持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夯实公安交通管理工作基础;坚持齐抓共管、广借外力,以合作拓展共赢空间;坚持资源整合、科技强警,不断加速公安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坚持交通文明创建,不断提升城市整体交通文明素质。  相似文献   

7.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 ,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道路交通环境 ,公安交警部门应该修正工作目标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 ,评价交通管理工作 ;调整管理与服务的关系 ,摆正交通管理者的位置 ;正确处理依法行政和营造良好投资软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随着农村道路建设与农村机动化水平的不断加快和提升,江西省农村道路交通管理面临着严重问题,存在农村机动化水平的快速提升与交通工具的安全性能差、农村出行需求的急剧增长与农民交通安全意识的淡薄及"村村通公路"的全面实施与交通安全设施的缺失三个方面的矛盾。应从政府职能部门的层面上推动农村交通管理工作社会化进程,公安交警部门应创新工作方法,提高管理效能,创新农村交通管理工作机制,为加强农村交通管理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加强领导和部门协作,完善农村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机制,从而开创农村交通管理工作新局面,实现农村交通安全形势的根本好转。  相似文献   

9.
南昌市的交通现状不容乐观。要解决南昌市道路交通的拥堵问题,关键要加大道路设施建设、完善交通语言系统、规范停车场的建设和管理、焕发地下停车场的生机、提高交通管理水平、加强交通管理队伍建设、向素质要警力,从而为南昌市的经济建设和市民出行构建一个和谐的交通环境。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城市交通现状中存在的交通拥堵严重、停车供需矛盾突出、交通管理措施脆弱等问题。主要原因是政府及职能部门缺乏科学管理城市交通的意识,城市建设未全面考虑城市交通系统的协调建设,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得不到充分落实,交通参与者交通素质低加剧了交通拥堵。为此,我们要创新城市交通管理工作机制,即构建城市交通管理政府高位推进机制,构建城市交通系统科学发展机制,构建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扶持机制,构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社会参与机制和构建城市交通执法严管重罚威慑机制。  相似文献   

11.
交通共同体的构建不仅有助于破解机动化社会下交通安全和交通拥堵等问题,同时对于促进道路交通"软文化"建设以及推动交通管理社会化改革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为背景,要在传承和创新、改革与实践、反思与重塑的基础上,全面构建以"诚信"、"和谐"、"人本"为导向的现代交通文化价值体系。同时,通过对交通共同体的学理分析和理论阐释,为"互为主体"的交通人际模式的塑造,以权利保护为核心的交通伦理体系建设以及多元协同合作的交通治理体系构筑提供必要的规范依据和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12.
道路交通安全是各国政府共同关注的问题,加、澳两国是世界公认的交通发达国家,多年积累起来的丰富的交通管理经验、现代交通工程理念、规范完善的工作机制对遏制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确保畅通安全发挥了很大作用,对我国发展现代化交通管理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3.
赣南老区在我国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面临着资金不足,交通基础设施难以满足实际需要;民警专业素质低,无法满足现代交通管理的需求;项目开发无序,交通设施破坏严重;目标定位不科学,影响道路交通规划等挑战。为此,赣南老区城镇化进程中,应该科学规划道路交通,完善路网结构;加强静态交通设施建设,缓解“停车难、出行难”问题;确立公交优先理念,构建方便快捷的公交体系;加大科技投入,建设高效的交通管理体系,为实现赣南老区振兴之梦而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严峻的道路交通安全形势,与当前宣传教育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有密切关系。宣传教育不够,直接导致交通参与者交通安全意识淡薄,交通违法现象突出。落实"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权"是提高公民交通安全意识的重要手段。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权是公民和国家、交通管理部门及其它单位共同的权利与义务。制定《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法》,使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有法可依,是落实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权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作为城市道路网络的枢纽和节点,平面交叉口是影响道路通行能力的关键点,据不完全统计,约有半数以上的大中城市道路交通拥堵是发生在道路平面交叉口上。应采取合理增加道路宽度和平面交叉口的车道数、适度调整交通组织和渠化设计、推行科学的通行模式、建设自动检测及个性化交通信号灯配时系统、选择性建设直通式立交、营造良性互动快速通行的交通环境等手段突破"平面交叉口"瓶颈,以缓解大中城市的交通拥堵,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安全、有序、畅通的交通环境。  相似文献   

16.
乌鲁木齐市头屯河区交通管理以预见性思维倾向治理和预防事故黑点和交通拥堵问题初见成效。加强交通事故安全管理,解决交通拥堵问题,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应当具备预见性思维倾向,从"管理机制"(绩效考核)、"道路交通设施的完善"、"信息化应用"、"执法理念"、"安全教育"等方面入手,从而有预见性地去开展落实工作,达到秩序好、事故少、群众满意的水平。  相似文献   

17.
正确的交通权利义务观对道路交通的秩序和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人们在道路交通活动中存在的路权权力化倾向已对交通秩序和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危害。通过对“路权”及交通活动权利义务性质的分析,阐述了交通活动个体过分强调“路权”的意识和行为的不当性,并适应现代道路交通的客观需要,提出了弱化权力思想、强化义务意识的交通权利义务观。  相似文献   

18.
交通违法行为是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畅通有序的重要因素,对交通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是交通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正面的处罚效果能引导人们自觉遵守法律义务,减少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的发生。要实现处罚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正面统一,就必须从执法理念和执法方式入手,端正民警的执法理念,提升执法水平,同时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对交通管理工作中行政处罚的评价,逐步消除处罚给交通管理工作带来的负面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9.
交通违法行为是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畅通有序的重要因素。对交通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是交通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正面的处罚效果能引导人们自觉遵守法律义务。减少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的发生。要实现处罚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正面统一,就必须从执法理念和执法方式入手,端正民警的执法理念,提升执法水平,同时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对交通管理工作中行政处罚的评价,逐步消除处罚给交通管理工作带来的负面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20.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上海交通勤务管理模式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革,但目前的交通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客观制约因素。为此,上海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要以"打造现代警务机制升级版"为努力方向,进一步完善勤务管理机制与模式,全力做好公安道路交通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