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语言暴力行为具备社会学集群行为的特点,实质上是一种利用网络来实施捏造事实诽谤他人、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以及寻衅滋事等违法犯罪行为。与一般的集群行为一样,在众多人参与的网络语言暴力行为中参与人理性程度低、有着相对剥夺感,行为匿名性、社会控制力不足亦加剧此类行为的发生。治理网络语言暴力行为必须改变匿名性、推行实名制,追究行为人责任,并加强对网络空间的言论监管,以制止网络从众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我们在享受其带来的有利影响的同时,部分网民戾气傍身,网络语言暴力事件层见迭出,严重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对此类行为进行规制已经刻不容缓。由此,有必要顺应时代趋势,以积极刑法观为立法基础,对网络语言暴力行为进行刑法规制,通过完善网络语言暴力立法、对未成年人群体施以特殊保护、细化办案流程等措施,从立法和司法两方面共同着手,惩治网络语言暴力行为。  相似文献   

3.
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为“人肉搜索”“捏造传播网络谣言”“网络语言暴力”等形式。以积极刑法观为视角,在分析了网络暴力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与人身危险性后,网络暴力行为入刑具有正当性。现阶段我国法律对于网络暴力行为的规则依旧存在缺陷,应当对不同的网络暴力表现形式加以区分,完善规制机制。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警察暴力行为通常被称为"警察防卫",理论界对其主要存在正当防卫说、特殊防卫说和职权行为说三种观点。警察暴力与警察防卫在内涵和外延上是有所区分的,有必要重新定义警察防卫的概念。警察暴力行为可分为防卫型暴力行为、控制型暴力行为和制止型暴力行为。在不同情形下,警察暴力行为具有不同的性质:警察在自身权益遭到不法侵害时采取的暴力行为具有《刑法》中正当防卫的性质;警察依法以控制相对人为目的而实施的暴力行为具有职权行为的性质;警察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依法制止违法犯罪行为而采取的暴力行为具有正当防卫与职权行为双重性质。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集群行为既有一般集群行为的特点,又具有高度集中、易被诱发、易被引导的年龄特征。宏观微观环境因素、大学生群体自身特点、诱导事件的直接诱因、互联网和新媒体等行为动员手段,综合形成大学生集群行为的发生发展机制。建构高权威的校园媒体、发挥舆论领袖作用、加强预防预警和应对等,是引导大学生理性集群、避免消极演化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6.
警察是国家的暴力机关,警察使用暴力合法性的标准是法律的授权,符合法律授权的使用暴力的条件和程序,则暴力行为合法。太原"12.13"案件中,民警致死周秀云的暴力行为违反了《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现场制止违法犯罪行为操作规程》的规定,其行为不受法律保护。警察执法行为关乎国家法律、政府形象、公民权利,应当具有理性、适度、文明的品质。  相似文献   

7.
危机事件往往引起网络集群行为。网络集群行为是一种网络舆论现象,网络媒介属性使其与现实集群行为存在显著差异。社会转型时期矛盾聚集是其发展的根源,社会环境、群体心理、信息认知、网络特性和媒介影响网络集群行为。调控网络集群行为的措施有:信息公开、舆论引导、网站自律、网络立法、网络监管、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和建立分析研究机构。  相似文献   

8.
集群行为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集群行为,又称作"集体行动"或"集合行为","群体性事件",国内外关于集群行为的研究有着不同的侧重点。本文为了研究方便,使用"集群行为"这一统摄性的名词囊括上述各个概念为"标签"的文献,从集群行为的相关理论研究的理性和非理性之辨到集群行为逻辑研究以及当前中国集群行为的研究这三个方面进行述评。  相似文献   

9.
当前的软暴力概念紧密关联于黑恶势力犯罪,其实质是黑恶势力实施的将恶害向受害人通告的行为。囿于这种认识,对由一般主体实施的软暴力犯罪行为无法进行规制,这对于惩治实际广泛存在的软暴力犯罪行为是非常不利的。事实上,软暴力行为正愈益成为一种新型的类型化犯罪。因此,有必要在借鉴域外相关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将那些侵犯精神活动自由的软暴力犯罪行为类型化为胁迫罪和强制罪,进一步严密刑法体系,以实现对软暴力行为的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10.
高校暴力犯罪是由于大学生不能正确对待遭受的重大挫折、模仿学习暴力行为、情感荒漠化和心理能量积聚后本能释放等原因造成的。为此,可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以情绪宣泄等方式提高大学生的挫折承受力,净化社会环境并加大高校暴力犯罪惩罚的力度,陶冶并丰富大学生的情感世界,以预防和减少高校暴力犯罪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集群行为的分析和对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的集群行为具有偶发性、失控性等特点;具有模仿、感染等心理特征。大学生集群行为发展有四个阶段酝酿、兴起、爆发、平息。控制集群行为可通过认知矫正、情绪转化、示范效应来完成。  相似文献   

12.
“破窗理论”给了分析暴力袭警频发的新视角。袭警行为是一个习得的过程,其学习途径一是以前发生的袭警行为,二是大众媒体关于暴力行为的传播。暗示和负强化也会促使暴力袭警行为的频发。为此.根据“破窗理论”预防和惩处袭警犯罪的有效策略应是“袭警犯罪容忍”机制。在实行该机制时.也要处理好与“人性化执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我国学术界习用的"网络群体性事件"概念带有否定和负面的内涵,且概念界定不清晰,宜用"网络集群事件"概念所取代。西方集群行为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理论成果,可将它们作为我国网络集群事件研究的理论基础。根据网络集群事件的基本要素,可构建由网络集群、网络集群行为、网络传播和应对策略等构成的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网上集群行为是在网络快速发展以及大学生利益诉求多样化的背景下涌现出的一种新的集群行为模式,它具有动机单纯、行为较少暴力性、情绪非理性和可控性等特点,具有从众、模仿、感染、情绪化等心理特征.引导和控制大学生网上集群行为可通过文化引领、情绪转化、道德感化和榜样示范等来完成.  相似文献   

15.
行为人在实施侵犯人身暴力犯罪后“捎带财物行为”的定性,应当具体分析暴力犯罪后“捎带财物行为”性质,即判断先前侵犯人身的暴力犯罪给被害人造成的状态,接着判断先前暴力行为是否形成新的“威胁”以及是否被“捎带财物行为”实施时所利用,最终作出合理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语言在语言交流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看待网络语言流行的利与弊,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从网络语言的构成方式、特点、流行的原因及弊端入手,提出宽容地对待网络语言,建议规范网络语言的同时,应加强对网络语言的发展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17.
工作场所暴力是指发生在工作场所或工作场所以外与工作关系有关的暴力行为,是针对人实施的身体侵害或心理威胁以及针对财物实施的损毁行为。组织公正是组织或单位内人们对与个人礼仪有关的组织制度、政策和公平的主观感受,组织的公正性状况影响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情况。工作场所暴力的应对以预防为主,制度公正、管理公正和有效沟通以及组织公正文化能防范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加强组织的环境建设、建立组织安全预案和安全预警机制以及发展组织内部的支持资源是预防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监所暴力行为使在押人员非正常死亡事件屡屡发生,暴力越狱恶性案件抬头,人民群众反应强烈。不仅影响监管场所的管理秩序,严重损害了司法干警的形象,同时也侵害了在押人员的合法权利,危害社会治安的和谐稳定。监所暴力行为的产生及频发,有其复杂的主客观原因,我们应从司法体制、监狱设置体系、罪犯心理研究、法律监督、协调、完善法律、监所队伍建设等多方面着手,进行监所改革,有效遏制监所暴力。  相似文献   

19.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出发,研究了大学生参与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集群行为)中从众行为的模式类型和表现形式,分析了群体因素、情景因素和个人因素等从众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了集群行为背后寻找行为参照、偏离恐惧、人际适应等社会心理动机.分析了网络从众行为(羊群效应)的积极和消极作用,提出了在网络舆情突发事件中大学生网络从众行为的教育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20.
对产业集群这种组织形式进行研究,具有显著而重要的意义.提升城市产业集群竞争力,应主要采取如下措施:调整集群产品结构;构筑集群特有能力;调整政府行为,为企业集群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规范企业集群的发展模式;构建集群企业本身的发展机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