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德沃金提出资源平等政策目标是要使经济结构分配给每个公民的资源尽可能是平等的份额,其衡量标准是把每个人所拥有的资源的价值确定为此人拥有它们给别人的成本。人们不是在福利、机会等方面平等,而是在他们支配的资源方面平等。但是由于每个人拥有不同的人格、人格资源和非人格资源,会导致人们资源不平等。而其中的人格资源和非人格资源因素与资源平等的具体责任原则不相符,所以必须通过保险方式来调整,从而保证人们在资源上保持平等,形成社会分配正义。  相似文献   

2.
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的一些不公正现象危害了社会的稳定.只有对这些不公正现象进行矫正.才能保证我国杜会的和谐发展。本文从分析经济平等的片面性和经济自由的片面性入手.说明要达到这样一个公正和谐的社会.必须将经济自由和经济平等、市场经济和国家二次分配有机地结合起来.找到它们之间的一个均衡点。而罗尔斯的“差异原则”和诺齐克的“矫正正义”为我们提供了启迪。  相似文献   

3.
亚里士多德的正义观把正义分为了分配正义和矫正正义。分配正义是为了达到形式平等,矫正正义是在分配正义的规范被违反时发生作用,适度倾斜向弱势方,尽力使不平等的境况向实质平等靠近从而追求实质正义。同时,社会法的精神是追求社会整体利益的平等、和谐。分配正义、矫正正义的作用和社会法的要求构建在了一个极其相似的价值和效用范畴里。本文在举例分析分配正义和矫正正义作用的基础上,概括地提出了五点其对社会法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同时收入分配不平等、贫富悬殊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而且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的高速增长。不论是从经济发展角度,还是从社会公平角度,政府都有责任和义务来调整收入分配差距问题,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一、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原因。根据中国人民大学1997年在全国范围内所做的抽样调查,中国城乡家庭人均收入分组计算基尼系数(高低收入差之比)为  相似文献   

5.
在马克思著作中,共同富裕是指在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基础上劳动者通过按劳分配实现的生活资料平等占有状态。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是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在中国的创造性实践和政策性发展。共同富裕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具有不同的特性,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有其特殊的规定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共同富裕是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基础之上的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共同富裕,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现实出发,在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市场初次分配机制和政府再分配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6.
制度的平等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各方面享有基本相等的地位和相同的权利,具体就是指人们在社会经济、政治、法律等方面享有基本同等的地位和权利。制度平等的建设是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应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恐怖主义这一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大威胁进行系统分析,可以对其做出更加有效的解释。恐怖主义的产生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根源,其中包括现行世界经济秩序的不公平、富国与穷国间的贫富悬殊、产权划分及利益分配的不平等等多种因素。成本收益理论、消费替代理论、社会价值理论等在恐怖组织实施恐怖袭击时正越来越多的成为其决策依据。从恐怖主义对当前国际经济的影响来看,能源安全威胁增加、消费者信心下降、国际贸易交流下降等已成定局。  相似文献   

8.
收入分配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环节,是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出来的产品或价值按一定的标准分配给消费者的活动过程.分配就是产品或价值形式的收入分配.收入分配也可指国民收入在生产要素之间的分配或是指国民收入在居民之间的分配.十六大报告指出:"理顺分配关系,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的发挥."收入分配不仅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理论问题而且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实践问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和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在收入分配领域已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收入分配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探究影响我国民众的分配公平感和不平等归因的机制为目的,通过分析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发现:第一,人们对不平等的批判式归因倾向越强,越可能持较低的分配公平感。第二,受教育程度对分配公平感的影响呈现出双重路径:学历越高的人越可能认为自己的收入不公平;并且对不平等的批判式归因倾向也越强,从而间接削弱其分配公平感。第三,媒介使用影响不平等归因:经常关注时事新闻的城镇居民和使用多种媒介的农村居民对不平等的批判式归因倾向更强。第四,现代化进程影响分配公平感与不平等归因:在其他因素一定的条件下,城镇居民的分配公平感更低、对不平等的批判式归因倾向更强。在现代化程度更高的省,农村居民对分配公平的评判标准更高;在现代化速度更快的省,其农村居民对不平等的批判式归因倾向更强。本文研究发现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我国民众如何感知和评价当前的收入分配状态。  相似文献   

10.
人的性别有两种:一是生理性别,指男女在生理结构方面的差异,这是人与生俱来不可改变的。二是社会性别,是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性或女性群体特征、行为方式和两性之间差异的理解,它是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诸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可以改变的。现实中存在着社会性别的不平等,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严重阻碍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政府作为公共权力机构有责任也有可能通过政治、法律和宣传的影响来改变这种社会性别不平等状态。只有把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的实践中,推进性别平等,才能加快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在分配领域,平均主义曾一度看作是平等分配的一种“最好”方式。其实,平等有相对平等和绝对平等,平均主义是一种绝对的、机械的平等,它严重损害了强者的利益。因此,平均主义是对平等的一个重大误解,真正的平等应该将相对平等和绝对平等:者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2.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将影响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从公平与效率的视角来看,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将影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文从城市化、西部开发、打破垄断等方面提出缩小贫富差距的政策措施,力图通过政府二次分配修正市场分配造成的贫富悬殊过大缺陷,使经济社会保持健康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论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的主旨是实现社会价值的平等分配,是对待和处理现实不平等的有效方式。公平正义适用的背景制度和条件是市场经济,民主法治,开放社会体系的建立,社会摆脱财富匮乏的状态。公平正义是一种价值理念,是应该坚持和遵循的原则规范,也是制度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朱玲 《理论前沿》2009,(21):15-18
在农村迁移工人与城市户籍职工的社会经济状况差异巨大的情况下.对二者做无差别的养老保险制度安排,导致了不公平的结果。女工在同等缴费工资水平上,模拟的养老金水平仅相当于男性的55%-57%。因此.在制定全国性的迁移工人养老保险政策时,需要考虑促进就业、减少老年贫困和养老收入分配中的性别不平等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闫莉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10(2):207-207,209
差异机会平等是指社会成员之间的生存与发展机会的不完全相等性,存在程度上的差别。作为社会公正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对平等、自由理念的贯彻,强调激发社会成员的自致性。在增强社会物质财富、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激发社会创造活力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差异机会平等理念应成为现时代构建和谐社会之价值取向。应该进一步完善体制的构建、弘扬自致性的价值观、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以及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  相似文献   

16.
贫困地区农村社会经济分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阶段,贫困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分化广泛而深刻。这种分化不仅表现为较大的收入分配差距,也表现为许多重要家庭社会经济特征的差异化。收入分化是贫困地区农户社会经济分化的核心表现,不同的收入来源,不同的家庭社会经济特征,都对家庭收入的不平等产生了程度不同的影响,但依赖劳动力数量的增加来实现收入增长的趋势仍很明显。  相似文献   

17.
代际流动的状况,反映社会进步的程度和分层体系的变化和发展状况.一般来说,决定代际流动性的不外乎社会环境、家庭背景和个人奋斗三大因素.确切地说,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主要是后二者对代际流动性有着重要的影响.从社会形态来看,今天的中国社会更接近于开放的不平等社会.社会的不平等可能会带来二种对立的影响代际流动性的力量.加大教育投入和教育资源的均衡合理分配,改变社会不平等结,通过各种政策措施、给年轻人更多机会去改变未来,是提高代际流动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推进,经济领域公正问题日益凸显,城乡经济不公正现象尤为突出。造成其不公正有学理上的、历史上的、现实上的原因。要实现城乡经济公正必须破除二元户籍制度,坚持以人为本,给农民以平等的国民待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建立科学、公平、透明的收入分配制度;加强政府对农村公共物品和社会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布尔迪厄认为社会的出身通过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尤其是)文化资本造成了教育的不平等,使教育制度在经济条件平等的条件下,把社会特权转化为个人的"天资",从而使社会出身在继承人的"再生产"的过程中继续发挥作用,而作为合法机构的学校又掩盖、合法化甚至助长了这种不平等.  相似文献   

20.
一、关于平等问题平等是作为不平等的对立物而提出来的,是在反对不平等的过程中引申出来的。所以,若要考察平等,首先要考察不平等问题。不平等是一种不以任何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它存在于自然界,也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在自然界中,不平等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无处不在的。这里要重点考察的是人类社会的不平等现象。不平等是与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只要人们结成社会,不平等就会产生。在原始的自然状态下就存在着不平等。自然界能够提供给人类的物品是一个有限定量,在自然状态中一个人对一件无主物的获得便意味着另一个人对这件无主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